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的素养(代自序)&赵佳聪 1
人文研究篇 9
论儒家“忠恕”的人际关系意识 9
儒家的“中”的哲学之当代运用 15
闻一多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23
濯旧来新 要言不繁——读王运生先生的《庄子明辨》 31
赵侘归汉的启迪 37
中国士人的别号、斋号与主体意识 41
中国传统人格修养之要素——儒家“四心说”今释 53
云南首届“七夕文化节”开幕词(节录) 56
诗词理论研究篇 59
试论中国古代美学的情理观 59
吟咏情性——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重要准绳 68
论张文勋先生的“吟咏情性”观 74
方东树《昭眛詹言》的诗歌创作观 81
古诗词联研究篇 89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简论苏轼山水词的情韵 89
神骏前腾 骐骥后继——李清照与李含章诗词理论与诗作比较 94
沉郁雄雅的人杰心音——论稼轩词的主体风格不是豪放 105
稼轩词“沉郁雄雅”主体风格的机制与审美效应 125
《稼轩词》与《东山词》 137
彩云深处稼轩风——论稼轩词对滇词的深远影响 149
一曲淋铃万古心——从渔洋诗看中华诗歌的爱国传统 158
“侠客肝肠文士心 凌虚想见泪沾臆”——论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艺术风格 165
陈荣昌《骚涕集》初论 169
诗词创作研究篇 176
时代·情性·民族文化内蕴 176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黄遵宪“新派诗”的启示 184
诗人须有审美追求——在楚雄诗词楹联学会2000年年会上的特邀发言 190
世纪新声唱“西征”千古诗教待传薪 194
“咽字诀”试解并论入声字之独押 197
以形传神 兴寄遥深——简论咏物诗词的创作 203
起承转合 以情韵行——古体诗创作之我见 210
红楼梦研究篇 215
《红楼梦》与庄、屈、玄美学新探 215
《红楼梦》与儒家美学新探 232
《红楼梦》的文化家园——楚 248
“补天”与“挽歌”新议——论曹雪芹的审美人格与美感心态 262
“红学史”是个“耗散结构” 271
《红楼梦》的主题歌 273
“古今未有”“囫囵不解”的贾宝玉 279
林黛玉之哭探幽 285
戏剧研究篇 292
中国古代戏剧的“比兴”(象征)手法初探 292
重评马致远的《荐福碑》 305
闻一多戏剧观探析 314
现实·哲理·诗意的统一——契诃夫戏剧的结构艺术 326
没有写一个恶棍,或是天使——契诃夫戏剧的人物塑造艺术 330
文学与艺术评论篇 335
评《原林深处》 335
史笔动心魄 传神画人鬼——评王松的长篇小说《鬼门》 342
韵味悠长的心灵游泳——聆听广播京剧故事《梦断碑寒》 348
教育研究篇 351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51
传记·散文篇 357
真儒风流滇男子——赵藩&赵海若撰 357
卧湿犹能修美质 更衣尚自济苍生——先舅师于乃义(仲直)先生心影 367
三教诲忆京华 细品兰言深味——缅怀戏曲研究家吴晓铃先生 375
端正教风 深钻精研——恩师李清先生轶言 380
大鹏竟自孤飞去——送赵仲牧先生大行 383
赵仲牧先生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在“赵仲牧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390
“神鸟翩然来西方 痴恋滇海彩云乡”——我所认识的关鹔鹴 394
感慨从何说?——赴“首届国际辛弃疾学术会议”之感受 402
城中楼阁枕烟波——诗情画意的昆明翠湖 404
“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万派入胸中”——浩浩大观的滇池 409
紫气腾金阙 华楼拥白塔——昆明真庆观漫步 414
万树梅花鱼游水 四时绿荫客对歌——昆明黑龙潭今昔 422
“十二楼台紫翠开 祥云飞拥凤凰台”——昆明金殿风韵 429
一派熙皋藻景 千年靓丽春晖——游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感怀 435
书画论篇&赵海若撰 447
剩墨录 447
字通·颜体《麻姑山仙坛记临习法》 471
字通·颜体《勤礼碑》修习法 482
书法教育中的人格熏陶及心态引导 497
钱南园书法的足迹及影响 504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楚图南先生书法 512
潘天寿“画贵能极”说释论 517
绝不似又绝似——潘天寿与陈子庄 524
关于临摹——《素描临摹范本·代序》 533
《字通·唐代敦煌写经》放大本代序 534
《智永千字文真书放大本》小叙 535
后记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