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屯垦与吐鲁番绿洲社会变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安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9178519
  • 页数:240 页
图书介绍:绿洲指沙漠戈壁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也是文明的载体。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吐鲁番地区是西域典型的绿洲地区,也是汉代以来中原努力经营之地。吐鲁番地区是西域社会屯田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原移民的集中区。由此,吐鲁番社会不仅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也是一个社会变迁最为典型的地区。研究报告就以吐鲁番社会变迁为研究目标,以屯田移民为路径,探讨吐鲁番社会变迁的具体情况。

第一章 汉唐吐鲁番绿洲社会屯田概况 1

一、吐鲁番屯田的历史进程 1

(一)屯田的相关概念及作用 1

(二)吐鲁番屯田的历史进程 3

二、吐鲁番屯田的作用 7

(一)屯田推动移民的进程 7

(二)推动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9

(三)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 11

三、吐鲁番屯田的预期与绩效变化及原因 13

(一)国家的战略和实力是实现吐鲁番屯田预期嬗变的决定性因素 13

(二)屯垦形式多样是吐鲁番民族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15

(三)提高经济收益逐步成为吐鲁番屯田布局嬗变的主要动因 16

第二章 汉唐吐鲁番绿洲民族变迁 19

一、姑师(车师)人 19

(一)姑师(车师)人的来源 19

(二)姑师(车师)分裂 21

二、两汉时期吐鲁番绿洲民族构成及变化情况 22

(一)姑师(车师人) 23

(二)匈奴人 24

(三)汉人 25

三、高昌郡时期吐鲁番民族构成及变化情况 29

(一)姑师(车师)人 29

(二)汉人 29

(三)匈奴人 33

(四)氐人 34

四、高昌国时期吐鲁番民族构成及变化情况 34

(一)姑师(车师)人 35

(二)汉人 38

(三)柔然人 43

(四)高车人 44

(五)突厥人 45

(六)其他民族 47

五、唐朝西州时期吐鲁番民族构成及变化情况 52

(一)高昌国民众入籍西州 52

(二)西州时期进入吐鲁番的汉人 53

(三)西突厥人 56

(四)吐谷浑人 59

(五)粟特人 62

结语 65

第三章 汉唐吐鲁番绿洲经济变迁 67

一、基础条件 67

(一)农牧业发展的条件 67

(二)商业通道的变迁 74

二、畜牧业 75

(一)两汉时期的畜牧业 76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畜牧业 76

(三)唐朝西州时期的畜牧业 79

三、种植业 80

(一)丰富的作物种类 80

(二)土地制度的变化 88

(三)赋税制度的演变 94

(四)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01

四、商业 105

(一)多元货币的流通 106

(二)丝绸之路改道后的商业中转 109

(三)国际性商业重镇的形成 110

结语 118

第四章 汉唐吐鲁番绿洲社会行政管理制度变迁 120

一、姑师与车师王国时期的部落酋长制 120

(一)姑师时期的社会管理 120

(二)匈奴对姑师的管理 121

(三)姑师分裂后车师八国的社会管理 122

二、高昌壁垒的设置与屯田管理 127

(一)高昌壁的设置 128

(二)戊己校尉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130

(三)两汉高昌壁垒时期基层管理组织的变化 136

三、高昌郡的设置与郡县管理体制的确立 138

(一)曹魏、西晋对高昌的治理 138

(二)十六国时期诸割据政权对高昌的治理 141

(三)前凉和北凉时期行政体制的变化 145

(四)小结 150

四、高昌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 151

(一)阚氏、张氏、马氏王国对郡县制管理的深化 151

(二)麴氏高昌国管理体制的完善 154

五、唐朝西州的设立与中原行政管理的一体化进程 162

(一)西州的设立 162

(二)安西都护府与西州都督府的设置 164

(三)基层社会组织逐步健全 165

结语 171

第五章 汉唐吐鲁番绿洲社会文化变迁 172

一、公元前1世纪前的吐鲁番文化 172

(一)姑师(车师)原始文化概观 173

(二)汉文化影响下的姑师(车师)文化变迁 179

二、中原政权治理下的高昌文化 182

(一)儒家经典及相关选官制度 184

(二)语言文字 185

(三)服饰文化 185

(四)宗教信仰 188

三、高昌国时期的文化 190

(一)儒家思想 190

(二)语言文字 192

(三)服饰文化 195

(四)婚姻观念 197

(五)丧葬习俗 203

(六)宗教信仰 204

四、唐代西州文化 208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西州教育 208

(二)服饰文化 212

(三)婚姻观念 216

(四)丧葬习俗 220

(五)宗教信仰 221

结语 223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