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主题的确立 1
一、一个社会学的传统和经典题材 1
二、一个来自中国社会转型的经验题材 3
第二节 相关研究 4
一、经济学视野中的理性行动 5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行动 7
(一)齐美尔: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思想 8
(二)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经典定义与分类 9
(三)帕森斯:“单位行动”理论 11
(四)吉登斯:以行动表现结构 13
(五)布迪厄:惯习和场域 14
三、中国人的社会行动 17
(一)中国人的行为取向 18
(二)中国人社会行动的模式 20
(三)农民的经济行动 22
四、村落研究与乡村秩序 28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32
一、概念界定 33
(一)行动者 33
(二)环境 35
(三)资源 38
二、行动者行动模式的分析框架 39
第四节 调查区域与调查点的选择 41
一、调查区域 41
二、调查点的选择 42
第五节 研究方法 44
一、研究方法论 44
二、具体研究方法 45
第二章 行动的环境 48
第一节 地理环境 48
一、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49
二、工业发展的地理位置 50
第二节 历史环境 55
一、回族传统文化 56
二、副业发展的传统 61
(一)副业的定位 61
(二)副业的发展历程 62
第三节 制度环境 65
一、正式制度 66
二、非正式制度 69
(一)经济价值观 70
(二)职业守则 80
(三)聚集效应 84
第三章 行动的资源 87
第一节 个人资源 88
一、货币资金 88
二、人格特征 92
三、行为方式 97
四、文化素质 101
第二节 社会资源 105
一、传统的亲缘关系网络 106
二、利益为导向的实用主义关系网络 113
第四章 行动的选择 122
第一节 经济行动 122
一、生计方式 123
(一)肖村村民的生计方式 123
(二)刘村村民的生计方式 127
二、消费行动 130
第二节 日常交往行动 132
一、物质交往行动 133
(一)礼信交往 133
(二)借钱帮忙 136
二、精神交往行动 141
第五章 行动的结果 144
第一节 经济秩序 145
一、家庭收入 145
(一)家庭总收入 146
(二)农业收入 148
(三)非农收入 149
(四)收入差距 152
二、消费支出 155
(一)消费总支出 155
(二)消费支出构成 156
(三)消费支出差距 158
第二节 社会秩序 160
一、社会支持系统 162
(一)正式的社会支持 162
(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165
二、村容村风 167
三、行事规则 173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177
第一节 基本发现 177
一、行动者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适应性行动 177
(一)行动的情境 178
(二)适应性行动 180
二、行动关联与村庄秩序 184
第二节 对以往理论的再思考 185
一、社会行动的模式 185
二、“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186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与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88
参考文献 190
附录一 调查问卷 200
附录二 访谈提纲 208
附录三 访谈记录(部分) 211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