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医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建辉,闻德亮主编;肖海鹏,郭永松,曹德品副主编;文历阳主审;马建辉,苗双虎,厉岩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71380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合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使用。

第一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一章 古代医学 2

第一节 医药的起源——原始医学 2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 2

一、古埃及医学 2

二、古印度医学 3

三、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4

四、中国古代医学 4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 4

一、古希腊的医学 4

二、古罗马的医学 5

第四节 古代医学的特点 6

第二章 近代医学 7

第一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 7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7

二、17世纪的医学 9

三、18世纪的医学 10

四、19世纪的医学 12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 15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15

二、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5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15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16

第三章 现代医学 17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7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医学 17

二、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17

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8

四、免疫学的发展 18

五、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19

六、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20

七、医学模式的转变 20

八、传染病的新动态 21

九、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22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 23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 23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 23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24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24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 25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25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5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25

第四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 25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26

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 27

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27

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28

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28

六、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28

七、转化医学 29

八、个体化医学 29

九、医学整合 30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3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32

一、阴阳五行学说 32

二、脏腑学说 33

三、经络学说 33

四、病因病机 33

五、诊法与辨证 34

六、治则与治法 34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35

一、诊断学 35

二、内科学 35

三、外伤科 35

四、中医骨伤科学 36

五、妇产科 36

六、儿科 36

七、五官科 37

八、针灸科 37

九、药物学 37

十、方剂学 3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科学的发展 38

一、中医药外传国外 38

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9

三、中药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 40

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 40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43

第五章 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3

第一节 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43

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3

二、自然科学知识 44

三、医学专业知识 44

第二节 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 44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二、动手能力 45

三、自主学习能力 45

四、创新能力 45

五、交流能力 45

六、信息管理能力 45

七、组织和管理能力 46

八、团队协作能力 46

九、批判性思维能力 46

第三节 医学人才的素质 46

一、思想道德素质 46

二、文化素质 47

三、业务素质 47

四、身心素质 48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 49

第一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 49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49

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 50

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 52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 53

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53

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53

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54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 55

一、医学课程 55

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56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8

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58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0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62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62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62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63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63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64

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5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67

第一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 67

一、学习的内涵 67

二、影响学习的因素 67

三、电子化学习 71

四、自主学习 72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的特点 72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72

二、大学学习的特点 75

三、医学学习的特点 76

四、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77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78

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 78

二、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 80

三、医学的学习方法 84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89

第八章 卫生人员 89

第一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与准入 89

一、卫生人员的分类 89

二、卫生人员的准入 90

第二节 临床医生角色 91

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91

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和权利 92

三、对临床医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93

第三节 护理人员角色 94

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 94

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96

第四节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 98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 98

二、对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一般要求 98

第五节 公共卫生人员 99

一、卫生防疫人员 99

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 100

第六节 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 101

一、社区卫生工作者 101

二、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 102

三、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 104

第七节 卫生管理人员 106

第九章 病人 108

第一节 病人角色 108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108

二、疾病行为 108

三、求医行为 109

四、遵医行为 110

第二节 病人需要与期望 111

一、病人需要 111

二、病人期望 112

第三节 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112

一、病人权利 112

二、病人义务 113

第四节 病人心理变化 114

一、认知变化 114

二、情感变化 114

三、意志行为变化 114

四、人格变化 114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 115

一、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 115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 115

第十章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117

第一节 沟通概述 117

一、沟通的概念与类型 117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 118

三、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119

四、沟通能力及其培养 120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20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及规律 120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21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121

第三节 医学人际关系 122

一、医学人际关系特征 122

二、医患关系 123

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 125

四、治疗性沟通 126

五、常用医患沟通技巧 127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129

第一节 生命 129

一、生命的定义 129

二、生命的进化 129

三、生命的标准 129

四、生命的价值 130

第二节 健康 130

一、健康的定义 130

二、健康的标准 130

三、亚健康状态 131

第三节 疾病 131

一、疾病的定义 132

二、疾病的原因 132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 135

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136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38

六、疾病的分类 139

七、疾病谱变化 140

第四节 衰老 141

一、衰老的定义 141

二、衰老的机制 141

第五节 死亡 142

一、死亡的定义 142

二、脑死亡 142

三、安乐死 142

第十二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44

第一节 临床诊断 144

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44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47

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 147

第二节 临床治疗 150

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50

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151

第三节 病历记录与表达 155

一、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156

二、病历保存与管理 157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157

一、法律与法规 158

二、卫生法律与法规 158

三、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59

四、医疗事故的现场处理 159

五、医疗事故与等级 160

六、医疗事故鉴定及法律处理程序 162

七、医疗事故责任者的处罚 163

八、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况 164

九、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措施 165

第五节 非主流医学与循证医学 167

一、非主流医学 167

二、循证医学 168

第十三章 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 173

第一节 疾病预防概论 173

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 173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 173

三、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 174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 174

一、“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174

二、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 175

三、社会大卫生观念 175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176

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176

二、三级预防 177

三、公共卫生监测 181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182

第四节 卫生保健 183

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 183

二、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 184

三、初级卫生保健 185

第十四章 疾病的康复 187

第一节 康复医学概述 187

一、康复 187

二、康复医学 188

三、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189

四、残疾学 189

五、社区康复 190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 190

一、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90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 191

三、康复医学的作用 191

第三节 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 192

一、康复医学评定 192

二、康复治疗技术 193

第十五章 中国卫生国情 195

第一节 中国卫生工作方针 195

一、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195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及意义 195

第二节 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 196

一、卫生资源 196

二、卫生服务 197

第三节 中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98

一、有效控制了重大疾病,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199

二、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 199

三、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199

四、卫生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健康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199

五、卫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学领域的一些疑难问题得到攻克 199

第四节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

一、概述 200

二、“十二五”期间医改规划 203

附录1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208

附录2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214

附录3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218

附录4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221

参考文献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