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何丙郁 1
第一节 天文观测在传统上的应用 2
第二节 天文观测记录在人文科学上的应用 6
第三节 天文观测记录在自然科学上的应用 8
第二章 殷墟甲骨文的天象记录和研究&张培瑜 17
第一节 卜辞日月食记录的证认和研究 17
一、“三焰食日”是不是日食纪事 17
二、早期日全食和几尽食与地球自转参数C 22
三、宾组月食卜辞的证认与殷商的可能年代 26
第二节 新星大星彗星行星卜辞 37
第三节 日又戠月又戠日有▽殳[(樴)有异]卜辞 46
一、日又戠 46
二、日又异 47
第四节 殷墟甲骨文卜夕辞的分析考查——出组卜夕辞的年代 57
第三章 古代新星和超新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席泽宗 66
第一节 天关客星遗迹——蟹状星云 66
第二节 超新星遗迹的证认 73
第三节 历史新星和超新星三表述评 82
第四章 中国古代日月食及月五星位置记录的研究和应用&刘次沅 110
第一节 中国古代日月食记录 110
一、早期日食记录 110
二、历代日食统计 114
三、日食记录的类型 117
四、历代月食统计 120
五、月食记录的分析研究 12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月掩犯和行星运动记录 123
一、月掩犯的形式和定义 123
二、月掩犯的目标 124
三、历代月掩犯记录 125
四、行星运动记录 129
第三节 应用交食掩犯记录对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研究 132
一、基本原理 132
二、应用日全食记录的研究 134
三、月掩犯记录和时间窗方法 135
四、应用日月食的各种信息及其他天象记录 137
五、由古代天象记录得到的地球自转图景和中国记录的贡献 138
第四节 日月五星运动记录的应用 140
一、历史年代学 140
二、古天文学 142
第五章 彗星记录的研究&庄威凤 148
第一节 哈雷彗星轨道的研究 149
第二节 彗星观测记录的换算和精度分析 157
一、时间的换算和精度分析 158
二、位置的换算及精度分析 162
第三节 可计算轨道的中国古代彗星记录的分析 201
一、具备三组和三组以上完整数据的观测记录 228
二、具备两组完整数据和一个以上观测位置或时间的观测记录 250
三、仅有两组完整数据的观测记录 257
第四节 周期彗星的证认 259
一、同一彗星不同轨道根数的比较 260
二、轨道根数相近之彗星 262
第六章 太阳活动与气候&庄威凤 264
第一节 太阳活动规律性的研究 265
一、太阳黑子记录的整理和分析 265
二、太阳活动的周期性 281
第二节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00
一、近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301
二、气候变迁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307
第三节 太阳活动与旱涝灾害 315
一、近500年来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 316
二、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326
第七章 以尺量天&王玉民 339
第一节 大如“X”之以物作比方法的实质 341
第二节 古代尺度天象记录分析——数据梯度的完备性 342
一、行星掩犯合距离记录统计 342
二、月亮掩犯合距离记录统计 343
三、历代彗星记录统计 344
四、历代流星记录统计 346
五、历代极光尺度记录及次数分布统计 350
六、历代黑子大小、形状记录统计 351
七、历代新星、超新星大小、亮度记录统计 351
八、古代典籍中星体高度的描述 352
第三节 历史记录的一贯性 353
第四节 地域覆盖的广泛性 355
第五节 一尺=1度的再论证及外推 357
一、必要的重新论证 358
二、一尺=1度的外推 367
第六节“丈、尺、寸”与“度”的文字学与标准计量学考释 370
第七节 古代天象记录的“尺度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71
第八节 尺度体系与古代赤道坐标体系的比较 371
一、使用范围比较 371
二、精度比较 372
第九节 其他问题 373
第八章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可靠性&庄威凤 376
第一节 实录和正史中天象记录的可靠性 376
一、实录和正史中天象记录的科学性 376
二、实录和正史中天象记录的系统性 379
三、正史中天象记录存疑 386
第二节 地方志和其他古籍中天象记录的分析和利用 394
一、日食记录的分析和订正 395
二、太阳黑子记录的分析和订正 399
三、陨石记录的分析和订正 403
四、彗星记录的分析和利用 405
参考文献 408
附录(依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413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彗星图 413
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 419
哈雷彗星的长期运动 431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近貌 441
我国地方志中天文资料的普查和整理 451
关于Maunder极小期的讨论 458
我国陨石陨落历史记录数据隐含周期的辨识 468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475
从史料中发现的周期彗星 483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及其天文学问题 499
总跋 506
补记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