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十五”计划的目标和原则 1
第1讲 在“九五”成就的基础上,确立“十五”的目标和原则 3
一、“九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3
二、“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5
三、制定“十五”计划要把握的原则 7
第2讲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9
一、实现现代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间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9
二、面对国际上经济、科技激烈竞争态势,我们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11
三、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2
第3讲 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5
一、要明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15
二、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7
三、明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 17
四、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9
第4讲 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20
一、要深化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
二、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22
第一篇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26
第5讲 加强农业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28
一、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29
二、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30
三、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1
四、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32
第6讲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34
一、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 35
二、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 35
三、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37
四、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 37
五、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更多农户 38
六、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 39
第7讲 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40
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0
二、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42
三、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42
四、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 43
五、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 43
六、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信用社的作用 44
七、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5
第二篇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47
第8讲 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49
一、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49
二、围绕增加品种、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在能源、冶金等行业,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50
三、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51
四、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努力提高产业水平 52
五、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54
第9讲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整治落后厂矿 56
一、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 56
二、完善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只能破产的企业就要实施破产 57
三、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 58
第10讲 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59
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59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61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63
第11讲 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65
一、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 65
二、从我国劳动力富余的国情出发,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7
三、坚持引进技术同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 68
第三篇 大力发展服务业 70
第12讲 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 72
一、服务业要扩大总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比重 72
二、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 75
第13讲 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传统服务业要进行改造 77
一、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77
二、改造、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79
第14讲 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 81
一、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规范物业管理 81
二、积极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82
三、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83
四、引导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产业的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 84
五、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消费环境 85
第四篇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87
第15讲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89
一、顺应世界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89
二、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92
三、加快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 94
四、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95
第16讲 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98
一、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等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 98
二、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 100
三、创造条件,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101
四、推动信息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103
第17讲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06
一、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络,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健全国家公共信息网 106
二、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和安全保障体系 108
第五篇 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110
第18讲 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12
一、制定并实施全国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建设 112
二、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大力推行节水用水措施,抓紧治理水污染问题 114
第19讲 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道路建设,健全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119
一、加强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完善公路网络 119
二、加强铁路主通道建设,扩展铁路网络 121
三、加强沿海枢纽港口建设和内河航道治理,发展水路运输 122
四、发展支线机场,完善枢纽机场,优化航空网络 123
第20讲 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 125
一、调整煤炭生产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125
二、加快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积极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126
三、电力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 127
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 128
第六篇 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130
第21讲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国家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132
一、西部地区的界定 132
二、西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33
三、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135
第22讲 西部开发要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38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38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39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经济优势 140
四、发展科技教育,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 142
五、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建设资金投入 143
六、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 144
第23讲 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 146
一、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146
二、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48
第七篇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51
第24讲 推进城镇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53
一、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153
二、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156
第25讲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159
一、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159
二、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 162
三、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制度 164
第26讲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发挥大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166
一、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 166
二、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 169
三、建设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170
第八篇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174
第27讲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76
一、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在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78
二、通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力争在亚微米等高技术领域实现产业化 181
三、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在装备制造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183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基因组学、纳米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184
第28讲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体制创新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作用 186
一、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技术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186
二、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189
三、形成促进、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扩大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191
第九篇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193
第29讲 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优先发展 195
一、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7
二、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198
三、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 199
第30讲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201
一、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的合理分布 202
二、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03
三、吸引和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留学人员为祖国服务 205
第31讲 从战略高度,培养和造就一支各级各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208
一、领导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关键因素 208
二、从战略高度,培养和造就一支各级各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210
三、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为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 212
第十篇 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14
第32讲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216
一、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 216
二、抓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 218
三、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220
第33讲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23
一、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国土资源 223
二、加强资源勘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225
三、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227
第34讲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230
一、我国生态恶化的现状及其根源 230
二、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的对策 233
第35讲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237
一、强化城市大气、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的治理,重视农村污染治理 238
二、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继续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 240
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健全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241
四、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242
第十一篇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4
第36讲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有制结构要继续调整和完善 246
一、国有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实行股份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246
二、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 248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50
四、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251
第37讲 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 254
一、打破垄断和封锁,进一步放开价格,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 254
二、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加强市场监督 257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进金融服务 258
四、改革、完善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金融监管,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59
第38讲 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63
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消费 263
二、健全税收制度,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严格财政监督管理 264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266
第十二篇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269
第39讲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271
一、将吸收外资同我国的重大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吸引外资投入高新技术产业 271
二、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274
三、积极探索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和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的贷款,严格监督外债融资 275
第40讲 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278
一、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领域出口规模 278
二、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280
三、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体制 281
第41讲 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两个利用方面”有新的突破;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84
一、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 284
二、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286
三、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88
第十三篇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90
第42讲 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92
一、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92
二、发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93
三、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再就业 294
第43讲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97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297
二、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99
三、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 300
第十四篇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302
第44讲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04
一、要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304
二、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06
第45讲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 309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10
二、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等新的分配方式试点 312
三、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313
第46讲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314
一、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改善城乡卫生服务设施 314
二、做好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改善其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315
第十五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0
第47讲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22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22
二、倡导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324
三、加强新闻舆论、社会文化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26
第48讲 坚持科学的文化政策,发展各种文化设施,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328
一、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328
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 330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332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34
第49讲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 336
一、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实行各种民主措施,保障人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336
二、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建设,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337
三、重点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法律法规 339
四、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推进司法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341
第50讲 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343
一、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343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345
三、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坚持质量、科技、勤俭建军,从严治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46
四、加强国防科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化水平,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提高保障能力 347
第51讲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350
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特别是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全局的能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50
二、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53
三、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三讲”,发扬党的优良作用,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