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的产生和定义 1
一、研究健康与疾病的其他行为科学 2
二、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关联 3
三、健康心理学的出现及其研究特点 4
第二节 对健康和疾病的科学研究:简短的历史回顾 5
一、细菌理论:医学的生物化 6
二、对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心理学研究 7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概念与健康心理学 7
第四节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11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2
三、确定因果关系的标准 16
四、调查法 17
五、实验法 21
六、临床方法及其研究中的难题 24
七、研究道德 26
第五节 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的复习 28
一、心血管系统 28
二、呼吸系统 30
三、消化系统 32
四、泌尿系统 33
五、内分泌系统 34
六、生殖系统 35
七、神经系统 37
八、免疫系统 39
第二章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 45
第一节 西方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和历史背景 45
一、早期心身医学理论 45
二、当代心身医学理论 47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49
一、清静养神 50
二、调理情意 51
三、节欲保精 52
四、修身养性,仁智者寿 54
第三节 健康的基本概念 55
一、健康的研究范围 55
二、有关健康的两种观点 57
三、健康的测量 57
第三章 应激与健康 60
第一节 应激的定义 60
一、普遍意义上与非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60
二、应激的正式定义 62
三、应激与其他情绪状态的区别 64
第二节 应激与疾病 67
一、薛利的“适应综合征” 67
二、应激的生理学 68
三、应激与免疫系统 69
第三节 应激理论 70
一、生物应激理论的种类 72
二、心理应激理论的种类 75
三、社会应激理论的种类 80
四、压力作为一种整体现象:整体健康运动 80
五、控制论:应激的系统模型 83
第四节 应激的应对 86
一、成功应对的标志 87
二、应对的定义 87
三、应对研究的早期根源 88
四、应对的分类 89
五、应对资源 92
第五节 应对的有效性 96
一、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是有效的应对? 96
二、为什么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被认为是消极的应对策略? 97
第六节 应激生活事件的研究 98
一、对应激生活事件的测量 100
二、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 101
三、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 101
四、调节因素 102
五、家庭中与健康有关的应激 105
第四章 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 110
第一节 营养与健康 112
一、对肥胖的了解 113
二、预防和减少肥胖 114
三、成年人的肥胖 115
四、儿童的肥胖 116
第二节 锻炼与健康 117
第三节 酗酒与健康 118
一、引起酗酒行为的危险因素 119
二、预防酗酒行为 120
第四节 药物、毒品与健康 121
一、药物和毒品对健康的影响 121
二、对药物滥用的治疗 126
第五章 吸烟与健康 128
第一节 将吸烟与肺癌联系起来的研究 128
第二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控制吸烟 129
一、关于吸烟的心理学模式 130
二、研究方法问题 131
第三节 从社会的角度看控制吸烟 133
一、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133
二、社会对吸烟的影响 133
第四节 停止吸烟和防止吸烟 134
一、停止吸烟 135
二、防止吸烟 138
第六章 心理干预方式 141
第一节 安慰剂效应 142
第二节 信念与健康 143
一、信念在保持健康中的作用 144
二、信念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145
三、乐观对健康的影响 146
第三节 改变对刺激的感知 149
一、催眠法 149
二、放松训练 150
第四节 强化技术 154
第五节 改变认知中介过程 155
第七章 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57
第一节 心理神经免疫学及有关概念 157
一、心理神经免疫学 157
二、什么是免疫功能? 158
第二节 心理因素对免疫和疾病的影响 160
一、心理因素如何对免疫和疾病产生影响? 160
二、心理因素能够影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吗? 160
第三节 心理因素对免疫调节疾病的影响 169
一、感染性疾病 169
二、自动免疫疾病 173
三、癌症 174
第八章 影响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178
第一节 疼痛的维度 179
一、突发性与慢性疼痛 179
二、恶性与良性疼痛 179
三、心理原因与生理原因的疼痛 180
第二节 关于疼痛的理论 181
第三节 慢性疼痛的类型 182
一、鬼魂肢节疼痛 182
二、灼痛 182
三、神经痛 183
四、创伤事件后的疼痛症状 183
五、慢性腰疼 183
第四节 影响疼痛的社会文化因素 184
第五节 影响疼痛的人口和个性因素 186
第六节 疼痛的测量 186
一、实验室中对疼痛的测量 187
二、对临床疼痛的测量 187
第七节 减轻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方式 190
第九章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193
第一节 个性与心脏疾病 193
一、A型行为 195
二、愤怒与敌意 197
第二节 心脏疾病的预防 199
第三节 心脏病人的康复 201
第四节 高血压 204
第十章 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207
第一节 高危心理社会因素 207
第二节 调整和预后 215
第三节 癌症治疗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216
第十一章 积极心理因素与健康 222
第一节 积极情绪 222
一、积极情绪与死亡率 222
二、积极情绪与严重疾病的存活率 223
三、积极情绪与疾病严重性和生理功能 225
四、积极情绪与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 226
第二节 幸福感 226
一、经济地位与幸福感 227
二、生活和行为的目标 228
三、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反应 228
四、压力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229
五、幸福感与健康 229
第三节 积极幻觉 230
一、积极幻觉的生理和心理益处 230
二、积极幻觉研究对创伤管理和心理治疗的启示 232
第四节 积极心理因素促进健康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233
第十二章 灵性与健康 235
第一节 灵性的含义 235
第二节 灵性的功能 238
第三节 灵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240
一、宗教与健康 241
二、志愿活动与健康 242
第四节 灵性对健康产生影响的途径 242
第五节 灵性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结合 243
健康心理学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45
一、重要的研究课题 245
二、临床实践的方向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