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 1
第一节 前古典形态的词学 2
第二节 古典形态的词学 5
第三节 现代形态的词学 9
第四节 余论 17
第一章 倚声之源流与体制 20
第一节 倚声之源流 21
第二节 倚声与拍眼 25
第三节 配乐制腔与声党融字 30
第四节 倚声与制曲缀词 36
第五节 结语 39
第二章 诗馀与词体特征 41
第一节 从“乐府之馀”到“诗馀” 42
第二节 诗馀之“诗”与词的起源 43
第三节 诗馀之“馀”与词体的价值判断 45
第四节 从体制之“馀”到音乐之“馀” 48
第五节 结语 52
第三章 杜诗变调与词体内质——以《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为考察中心 54
第一节 引言:杜甫与词体——一个被忽略的话题 54
第二节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中的词体神理 55
第三节 杜甫的“中唐”角色及“与古人为敌”的创作宗旨 61
第四节 杜诗在词史上留下的痕迹 63
第四章 《花间集序》与清艳词风 66
第一节 “花间”的命名及阐释中的纠葛 67
第二节 《花间集序》与《花间集》之关系 75
第三节 清艳词风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 82
第五章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85
第一节 《词论》撰述时间与词学渊源略辨 85
第二节 词史意识与尊体观念 88
第三节 悲音悲情与词的审美内涵 90
第四节 “故实”与词的富贵态 95
第五节 批评理念和批评方式的新变 99
第六节 余论:女性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困境 102
第六章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104
第一节 亦诗亦词:从体式借鉴到体性传承 105
第二节 亦破亦尊:词体的本色与非本色 113
第三节 诗人句法:情感力度与“壮观”词风 117
第四节 古风男声:声调高逸与当世女音的悖论 122
第五节 结语 127
第七章 词之“哀感顽艳”说 129
第一节 “哀感顽艳”的原始语境与魏晋哀艳文风 130
第二节 悲音悲情与词的情感内质 134
第三节 清代词学中的“哀感顽艳”之说 138
第四节 哀感顽艳与潜气内转之关系 142
第五节 结语 144
第八章 词之“尽头艳语”说 146
第一节 “尽头艳语”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涵 147
第二节 “尽头艳语”的深层内涵 151
第三节 “尽头艳语”论的发展源流与接受背景 154
第四节 结语 157
第九章 词之“潜气内转”说 159
第一节 “潜气内转”的声乐溯源:从喉啭长吟到词曲唱法 160
第二节 潜气内转与长调之笔法 165
第三节 钩勒、静字与长调结构之浑成 170
第四节 潜气内转:从书法、骈文批评到词学范畴 179
第五节 结语 186
第十章 《草堂诗馀》与明代词学 188
第一节 引言 188
第二节 明代《草堂诗馀》接受之特色 190
第三节 明代《草堂诗馀》之评点各家 194
第四节 结语 207
第十一章 清代词学中的《诗》学话语 209
第一节 《诗》学话语对清代词学的初步介入 210
第二节 《诗》学话语与清代词学的深层构建 213
第三节 余论:清代词学与经学之关系 222
第十二章 端木埰之词学思想 224
第一节 端木埰的《碧瀣词》 225
第二节 端木埰的词学渊源 230
第三节 端木埰的词学观念 233
第四节 端木埰对晚清词坛的影响 235
第五节 《宋词赏心录》与晚清“重拙大”词学思想溯源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