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提出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制度研究 3
(二)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组织研究 4
(三)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个案研究 4
三 分析框架: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6
(一)IAD框架的缘起 7
(二)IAD框架的应用范围 7
(三)IAD框架的核心要素 9
四 理论工具 14
第一章 政策运行的外生变量 16
一 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 17
(一)权力结构的变化 19
(二)治理模式的变化 22
二 农村社会基础结构 26
(一)乡土社会现代化 27
(二)村庄原子化 27
(三)家庭结构核心化 29
(四)生育行为理性化 29
(五)农村妇女碎片化 31
三 农民价值 33
(一)本位性价值 33
(二)社会性价值 34
(三)基础性价值 34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民价值 35
四 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历程梳理 36
(一)形成政策问题 38
(二)进行政策推广 41
(三)寻求政策创新 46
五 本章小结 63
第二章 政策运行的共同体属性 65
一 政策运行的主体分层 65
二 性别与社会性别意识 67
三 性别与政治代表意愿 72
(一)政治意愿表达上的性别考察 73
(二)政治精英与大众的态度考察 77
(三)大众和精英的性别平等态度 80
四 农村妇女的群体特征 84
(一)个体符合理性人假设 84
(二)群体并不具有同质性 85
(三)政治身份与性别认同的权重 85
五 本章小结 86
第三章 政策运行的应用规则 88
一 应用规则的理论根基 88
(一)边界规则(Boundary Rules) 90
(二)职位规则(Position Rules) 91
(三)选择规则(Choice Rules) 91
(四)聚合规则(Aggregation Rules) 91
(五)范围规则(Scope Rules) 92
(六)信息规则(Information Rules) 92
(七)偿付规则(Payoff Rules) 92
二 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主要政策 93
(一)主要政策 93
(二)政策缘起 98
(三)政策目标 100
三 应用规则模型下的现实分析 101
(一)边界规则:村干部的“角色”和“期待” 104
(二)职位规则:村委组织的职位结构和职数要求 108
(三)选择规则:村庄治理的“先例”与“分工” 111
(四)聚合规则:村庄类型和参与者自身资源的合力 115
(五)范围规则:社会空间超越性别分工 118
(六)信息规则:信息不完全 120
(七)偿付规则:交易费用的存在 121
四 现有选举模式的典型分析 124
(一)直接竞选制 124
(二)妇代会直选进入制 131
(三)性别两票制 133
五 本章小结 134
第四章 政策运行的行动情境 137
一 行动情境的外部系统 140
二 行动情境的内部变量 141
(一)行动者(Actors) 142
(二)行动者的职位(Positions) 143
(三)容许行为(Actions) 144
(四)潜在结果(Potential Outcomes) 145
(五)控制程度(Control) 146
(六)信息(Information) 147
(七)收益和成本(Costs and Benefits) 147
三 行动情境内部变量的相互关系 148
四 个案:湖北省广水市C乡Q村 151
(一)村庄概况 151
(二)村庄经济状况 152
(三)村庄政治情况 153
(四)性别视角下的村庄特色 160
(五)村庄中的女干部——国珍 169
五 个案:河北省邯郸市魏县Y乡Y村 176
(一)基本情况 177
(二)问卷分析 181
(三)个案访谈——村里唯一的“女干部” 198
(四)政策探索 199
六 个案:陕西省合阳县G镇H村 200
(一)基本情况 201
(二)合阳女村官协会 204
(三)村庄中的女干部——淑兰 207
七 应用规则作用下的行动情境 211
(一)政策运行中的参选情境 213
(二)政策运行中的投票情境 216
(三)政策运行中的治理情境 216
八 本章小结 220
第五章 政策运行的作用模式 223
一 参选情境中的作用模式 226
(一)政治层面 226
(二)执行层面 227
(三)操作层面 232
二 治理情境中的作用模式 240
(一)政治层面 240
(二)执行层面 243
(三)操作层面 245
三 投票情境下的作用模式 252
(一)投票方式 253
(二)投票逻辑 254
四 本章小结 258
第六章 政策运行的绩效与反思 264
一 比例制的预期及可能影响 264
二 政治实质代表性 267
三 女性实质代表性的分析框架 268
(一)数量规模 269
(二)性别认同 271
(三)权力空间 271
(四)组织联盟 272
(五)上级政府 272
四 悖论与反思 273
(一)“性别”与“性别意识” 273
(二)“性别”与“职位分工” 273
(三)“治理能力”与“搅局能力” 274
(四)“数量规模”与“集体低效” 275
五 本章小结 275
结论 276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5
附录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