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上编 综合研究 3
第一章 姚鼐的时代背景 3
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3
二封建统治的腐朽使中国错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 6
三为强化腐朽的统治而实行最为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9
四乾隆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由极盛而转入衰落 11
第二章 姚鼐的家族传统 15
一注重文化教育的书香门第 16
二追求科举取士的人生道路 19
三格守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 21
四崇尚道德操守的君子家风 23
第三章 姚鼐的人生之路 26
一青少年时代:奋学好文,追求科举 26
二中年时代:愤而辞官,追求性情 34
三后半生:书院生涯,奠定桐城派之集大成 51
第四章 姚鼐年谱 93
下编 专题研究 249
第五章 姚鼐对统治者的离心倾向和对自我的热烈追求 249
一赞赏对科举“意不自得”、“绝不就试”者 249
二颂扬官场上“绝意仕宦”、“自行其志”者 253
三鼓吹作家创作要“自发其思”、“自适己意” 257
第六章 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 262
一姚鼐由奴才意识到主人意识的嬗变过程 262
二姚鼐以古之“君子”、“大丈夫”为楷模的人格精神 268
三姚鼐追求自我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 272
第七章 姚鼐对君子人格理想的坚守和追求 277
一姚鼐为什么要特别看重君子 277
二姚鼐笔下所描写的君子形象 280
三姚鼐以君子的人格标准对那个社会所作的揭露和批判 285
四姚鼐对君子人格的描写和阐述有哪些积极意义 290
五姚鼐对君子人格的坚守和追求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294
第八章 姚鼐中年主动辞官的原因辨析 297
一对“乞病归”说的辨析 298
二对“养亲”说的辨析 301
三对“会文正公薨”说的辨析 303
四对“于文襄当国”说的辨析 305
五对“学术分歧”说的辨析 307
六“不堪世用”是姚鼐辞官的主要原因 309
七澄清姚鼐辞官真相的重要意义 315
第九章 姚鼐与戴震的关系辨析 317
一姚鼐与戴震“交相师”的情谊 317
二姚鼐与戴震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323
三姚鼐为什么早年愿拜戴震为师,晚年却又对戴震横加指责 329
四姚鼐与后期戴震在学术上的主要分歧 334
五姚鼐与戴震的分歧主要说明了什么 339
第十章 姚鼐“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之我见 343
一姚鼐老年耽爱佛学的证据 343
二姚鼐“笃信”佛学是由于受到王文治等人的影响 345
三姚鼐耽爱佛学的深层原因 346
四姚鼐耽爱佛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实质 349
五老年耽爱佛学对姚鼐文学创作的影响 352
第十一章 姚鼐爱民、济民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356
一鼓吹“使斯民利无弗兴,害无弗去” 356
二“活民而得罪,吾所甘也” 359
三赞扬封建官吏中的爱民济民者是否就是美化和歌颂封建统治 361
四“鼐江南庶民之一,实与亿兆同心” 364
五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367
六姚鼐以民为本思想的时代特色 369
第十二章 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 373
一颂扬的是什么样的好官 373
二凸显的贪官、昏官、庸官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376
三在文学史上有哪些突破、创新和意义 381
第十三章 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 389
一姚鼐不写歌颂烈女的文章 389
二姚鼐对“节女”、“孝妇”的歌颂有可取之处 391
三姚鼐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及其所反映的新思想、新观念 396
四在宣扬封建妇道的同时强调一个“情”字 402
第十四章 姚鼐的求实精神和写实特色 403
一求实,使姚鼐对儒、道、佛家思想皆能兼收并蓄 403
二求实,使姚鼐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405
三求实,是姚鼐笔下褒扬从政为官者的准则 407
四求实、写实,是姚鼐所遵循的创作原则 408
五姚鼐散文的写实特色 410
六姚鼐坚持求实、写实的原因 413
第十五章 姚鼐关于散文平淡美的理论与实践 416
一平淡美这一理论主张的具体内涵 416
二平淡美在其创作上的主要表现 420
三在理论和创作上追求平淡美的原因 427
第十六章 姚鼐的“以诗为文” 432
一怎样“以诗为文” 433
二为什么要“以诗为文” 441
三“以诗为文”对我国的散文艺术的贡献 448
四认识姚鼐“以诗为文”有哪些意义 456
第十七章 姚鼐的的语言艺术 461
一寓丰富于简洁 461
二寓深意于言外 465
三寓工妙于自然 472
四寓浓郁于平淡 476
五寓神气于音节 481
六姚鼐之所以能创造上述语言艺术特色的原因 485
第十八章 姚鼐其人其文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489
一宣扬做“亲民之吏”,有甘为“活民而得罪”的精神 489
二赞扬“尽去苛征,商民喜之”,歌颂商人“明智绝人” 491
三鼓吹“唯贤者为尊,其于男女一也”的平等思想 492
四赞赏“绝意仕宦”,追求“自行其志”的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 494
五张扬“自适己意”、“自发其思”的作家创作论 497
六主张“与时俱进”、“与年日新”、“与世转移” 499
七认识姚鼐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现实意义 501
第十九章 姚鼐其人其文的封建性和保守性 505
一为血腥镇压造反者的封建官吏唱赞歌 505
二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涂脂抹粉 507
三竭力鼓吹和褒扬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 510
四误导人们寄希望于虚幻的封建迷信 513
五竭力反对汉学,鼓吹程朱理学 515
六“道与艺合”等自相矛盾的文学理论 518
七宣扬“天数”、“天意”、“天命”的唯心史观 521
八封建性和保守性给姚鼐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危害 523
第二十章 姚鼐弟子对桐城派的“近代转换”——论近代桐城派“中兴”的原因及其历史经验 527
一提出“因时”、“救时”等别具近代特色的文学主张 528
二对作品内容和艺术上的创新 534
三值得重新思考的三个问题 542
附 录 资料汇辑 550
一姚鼐的传记资料 550
二姚鼐作品的序跋资料 579
三对姚鼐的评论资料 583
主要参考书目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