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1
经典 21
第一章 确立一乘的意义 23
第一节 确立别教一乘的意义 23
第二节 确立同教一乘的意义 36
第二章 诸乘教义指引下众生所获得的利益 58
第一节 诸乘教义的程度差别 58
第二节 诸乘教义使不同根机的众生所得好处有所不同 60
第三章 从古至今建立的判教体系 67
第一节 一音教 67
第二节 渐教和顿教两种教法 68
第三节 渐教、顿教和圆教三种教法 68
第四节 四种教法 69
第五节 五种教法 69
第六节 六种教法 70
第七节 藏、通、别、圆四种教法 70
第八节 屈曲教和平等道教 71
第九节 四乘教 72
第十节 三法轮 72
第四章 分判经典和辨析旨趣 82
第一节 判定五教 82
第二节 辨析十宗 85
第五章 从分析综合的观点看待诸乘和五教的关系 94
第一节 五教的分立与整合 94
第二节 以五教融摄诸乘 95
第三节 五教相互融摄 96
第六章 经典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 101
第一节 与法性相称的根本言教 101
第二节 针对三乘等根机所说的枝末言教 102
第七章 判断诸教产生先后的意义 105
第一节 小乘根机固定的众生 105
第二节 小乘根性不固定的众生 105
第三节 小乘及始教根性不固定的众生 106
第四节 渐教根性不固定的众生 106
第五节 顿教根性固定的众生 107
第六节 三乘根性固定的众生 107
第七节 三乘根性不固定的众生(上) 107
第八节 三乘根性不固定的众生(下) 108
第九节 普贤根机的众生 108
第十节 证悟卢遮那佛境界的众生 109
第八章 比较别教一乘和三乘的教相差别 114
第一节 时间不同 114
第二节 场所不同 115
第三节 说法的主体不同 116
第四节 听众不同 116
第五节 讲经时所依据的智慧不同 117
第六节 说法的内容不同 117
第七节 阶位不同 118
第八节 修行不同 118
第九节 教法不同 119
第十节 事象不同 120
第九章 五教间的教义差别 130
第一节 认知主体及其作用不同 130
第二节 五教关于种性的不同论点 135
第三节 修行实践及获得的进趣阶位 145
第四节 修行的时间 165
第五节 修行所依靠的身体 170
第六节 断除惑障方面的不同主张 175
第七节 五教在二乘改变志向方面的不同 201
第八节 成佛的意义和相貌 206
第九节 佛陀引摄化导众生所依止的国土 215
第十节 佛身的区分与总括 223
第十章 别教一乘的独特教义 231
第一节 三性及其同异关系 231
第二节 产生物质精神现象的六种原因 245
第三节 十玄缘起无碍的含义 258
第四节 六相互相圆融 283
源流 297
解说 323
参考书目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