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 1
第十一届海派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燕爽 3
在第十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孙继伟 5
在第十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忻平 7
理论前沿 9
徐汇与上海文化的传承&李天纲 11
参与国际产业链,拓展文化大外贸——面向2020年的上海文化开放战略&花建 21
海派文化建设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思考&杨剑龙 27
以分析差异的哲学思考深化创新与发展&陈积芳 31
重读鲁迅论海派文化&钱乃荣 38
再现徐汇文化的海派魅力&李关德 43
海派文化在“拿来主义”之后——从一张照片说开去&张业余 46
利用海派文化资源推动徐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王晓芸 51
传承海派基因 推动文化创新——兼论国际大都市“文化上海”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曹伟明 58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协奏曲——读《格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感&柳泽泉 67
应当重视海派文化研究中的草根资源&郭莉 71
为什么是上海&姜卫红 75
我与《海派文化》&王晓君 86
史论新篇 89
从上海犹太遗址开发看海派文化历史资源的传承创新&潘光 91
租界,从居留地到城市&姜龙飞 98
武康路——中国近代历史风云变幻的缩影&宋浩杰 110
晚清的洋“中国通”与书刊出版&朱少伟 116
广富林文化浅谈——兼论上海文化传统与长三角地区的文明发展&张汝皋 122
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史认与述评&王琪森 128
汇丰银行在上海成长的最初印记&邢建榕 132
弘扬《史记》求真精神,写好上海文化名人传记&曹树钧 135
浅析《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的创新之路&熊岚 144
试论上海城隍庙的久盛不衰&顾延培 钱玮婧 147
考古学视野中的上海早期移民&张童心 胡茜 158
英国侵略者为什么选择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钱明光 166
浅议上海的妈祖文化&许平 171
论徐光启的廉洁从政及其现代价值&尹京红 刘颖 180
中华书局与上海美专民国时期的美育携程&樊琳 188
海派生活 199
上海人的市井头脑&沈嘉禄 201
博物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本地文化的种子——以上海儿童博物馆为例&郑瑛 216
博物馆与海派文化的传承——以上海的博物馆为例&吕建昌 严啸 220
从安居文化角度看海派文化的创新方向&沈善增 228
海派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马进军 230
从黄金瓜谈当前的上海闲话&褚半农 235
和谐包容 祈福纳祥——近现代上海民间信仰习俗述略&段炼 239
艺坛神韵 247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陈燮君 249
冷月画风的海派情缘&姚全兴 259
新时期的上海京剧票房&秦来来 264
小木偶 大舞台——与海派木偶大师钱时信一夕谈&郑开慧 281
论文艺评论的意识、氛围与独立性&胡晓军 287
海派昆剧: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端木复 293
浅议保护与传承海派“非遗”的民俗演艺之道&陈劲松 299
上海动漫游戏产业与海派文化&施蔷生 305
让海派编织在国际舞台上弘扬光大——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淳子 王岚 蔷生 309
传承西藏路剧场群的海派特色 创建“东方百老汇”&惜珍 316
国际大都市的名片——海派杂技魔术&蓝凡 324
海上丝竹&鲁克龄 333
焦灼呼唤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陆军 342
对海派艺术的回顾与反思——写在“首届上海全国书法篆刻双年展”之际&白鹤 347
论百岁作家罗洪&葛乃福 352
艺术世界的创新硕果——意象画派文化与产业的发展战略&张尚明 陈洁 360
上海少儿茶艺成功推广的启示&卢祺义 365
学苑新声(青年论坛文选) 369
三十年来上海方言词汇的发展——以詈语为例&姚琳 371
“旧瓶装新酒”——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的文化贡献评析&刘钊 379
澳门学视野中的海派文化:以郑观应、缪鹏飞等人为例&杨青泉 赵世勇 387
二十世纪“海派”概念的演变&郭骥 392
上海通志馆的昨天·今天·明天&刘效红 395
摘要 401
海派文化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郑伟 403
廉创文化研究论纲&张仁开 406
华侨华人对上海大都市文化的影响&夏雪 408
从海派饮食看海派文化中的文化自觉&万颖颖 411
国际化背景下海派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樊杰 孙频捷 414
口述史:为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延续&李信之 417
海派文化的全球化新特征——由电梯在徐汇区的发展说开去&张永蓉 张明哲 421
后记 423
为了新的辉煌&李伦新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