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云南和平解放 23
第一节 云南解放前夕的政治军事形势 23
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南进军 24
解放前夕蒋介石和卢汉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 27
中共的不断争取和卢汉最终归向人民 30
第二节 卢汉起义 35
第三节 昆明保卫战 38
第四节 滇南战役和云南全境解放 41
第五节 安龙会议和团结会师 45
安龙会议 45
团结会师 49
第六节 军事接管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50
第二章 巩固人民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 54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经济斗争 54
征收公粮 55
统一货币,平抑物价 57
恢复和发展生产 59
其他财经工作 61
第二节 剿匪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62
解放初期云南匪患情况 63
内地的剿匪斗争 64
边疆民族地区的剿匪斗争 69
镇压反革命运动 72
第三节 “三反”和“五反” 76
“三反”运动 77
“五反”运动 80
第四节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82
第五节 文教事业的改造 83
第六节 禁毒禁娼 86
第七节 抗美援朝 90
第三章 解放初期的民族工作 94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进驻边疆民族地区 95
第二节 疏通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 100
中央民族访问团慰问云南少数民族 100
做好事,交朋友 102
调解历史遗留纠纷 104
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和地名 105
第三节 贯彻慎重稳进的方针 107
第四节 争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 109
第五节 解放初期的民族区域自治 112
召开各族代表会议 113
组建民族联合政府 113
建立民族自治区、县 114
第四章 多种形式的土地改革 116
第一节 云南农村的土地关系 116
内地农村的土地关系 117
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地关系 118
第二节 减租退押运动 119
第三节 土地改革 124
内地坝区的土地改革 125
内地民族山区的土地改革 127
缓冲地区的土地改革 129
边疆民族地区的和平协商土改 132
少数边疆民族地区的“直接过渡” 136
第四节 整党 140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实施 142
第一节 总路线的宣传学习和粮食统购统销 143
总路线的学习宣传运动 143
粮食统购统销 144
第二节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7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7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5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8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60
实施“一五”计划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160
“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 162
“一五”时期的文化教育建设 168
“一五”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 171
“一五”建设的辉煌成就 173
第六章 整风“反右”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76
第一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77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4
农业“大跃进” 185
工业“大跃进” 190
商业“大跃进” 193
文教事业“大跃进” 195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9
第三节 局部纠“左”和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201
严重恶果的暴露和初步纠“左” 202
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208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得与失 212
第七章 贯彻“八字方针”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18
第一节 贯彻“八字方针”,克服严重困难 218
纠正“五风”,调整人民公社体制、规模和农村经济政策 218
工业的调整 225
商业的调整 227
文、教、科、卫等方面的调整 228
手工业的初步恢复 230
继续对边疆民族地区采取特殊政策 231
甄别工作 232
“西山会议”和“三干会” 233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城市“五反” 237
提出“不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去开展一次社会主义教育群众运动”的始末 237
以阶级斗争为纲,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41
城市“五反” 246
第三节 进一步调整,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48
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农村经济 248
提高工交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252
进一步调整商业工作 253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强内地山区民族工作 254
调整任务胜利完成,经济基础充实稳固 257
第四节 与越南、缅甸、老挝3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262
支援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 262
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双方友好交往频繁 265
从多方面支援老挝 269
第八章 反复动乱的“文革”十年 271
第一节 “文革”爆发和动乱逐步升级 271
从学术批判到政治批判 271
红卫兵大串连和“破四旧” 279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283
阎红彦受迫害致死 284
造反派夺权和军管 286
武斗升级,动乱加剧 288
第二节 省革委会成立和林彪极左路线的推行 291
省革命委员会成立 291
严重分裂和迫害干部群众的“划线站队” 293
破坏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政治边防” 301
极左的“斗、批、改” 308
谭甫仁被刺身亡 313
第三节 局部调整和“批林批孔”的反复 314
局部调整带来相对稳定 315
“批林批孔”引发新动乱 317
第四节 全面整顿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更大反复 320
全面整顿出现生机 320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带来更大动乱 324
第五节 云南帮派头目武装叛乱阴谋被粉碎 329
第六节 国民经济在动乱中曲折发展 330
第九章 揭批林彪、“四人帮”和云南帮派体系,恢复国民经济 339
第一节 中共中央解决云南问题的会议 339
第二节 深入揭、批、查,粉碎云南帮派体系 342
深入揭批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罪行 342
清查和粉碎云南帮派体系 345
第三节 调整各级领导班子 348
第四节 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制造的冤假错案 349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 351
农业的恢复 352
工业生产和财贸工作的恢复 356
教、科、文、卫、体事业的恢复 359
民主法制和民族工作的恢复 362
第十章 全面拨乱反正和初步改革 366
第一节 学习贯彻中央三中全会精神,进行真理标准讨论补课 366
第二节 进一步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政策 374
进一步平反冤假错案 375
进一步落实各类人的政策 377
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 379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和初步改革 384
调整国民经济 38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94
企业的扩权让利 400
第四节 全力支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404
第五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407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08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 411
思想道德教育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420
第十一章 全面推进改革,发展优势产业和商品经济 425
第一节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425
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 426
粮食、生产资料和金融流通体制的改革 428
宏观调控领域的改革 431
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34
加快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 437
第二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烟、糖、茶优势产业的建立 439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优势资源开发 439
烟草支柱产业的形成和糖、茶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448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453
第三节 重新认识省情,发展民族地区商品经济 454
深化对云南省情的认识 455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56
加强智力开发 462
澜沧耿马地区抗震救灾 465
第四节 加强省内外横向联合协作和对外开放 467
加强省内外横向经济联合协作 467
发展边境贸易 469
扩大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 471
第五节 治理整顿和消除政治风波影响 473
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 473
平息政治风波,维护边疆稳定 476
“七五”计划完成和中共云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481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485
第一节 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 485
第二节 夯实农业基础,打好扶贫攻坚战 494
25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建设 494
科教兴农 498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00
稳定农村政策和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 507
打好扶贫攻坚战 513
第三节 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的跨越式发展 521
交通运输建设 521
通信产业建设 529
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 531
第四节 群体支柱产业的建设 535
继续发挥烟、糖、茶产业优势 536
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 541
旅游支柱产业迅速崛起 548
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开发建设 554
第五节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57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脱困 557
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567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 570
各类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572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575
第六节 全方位对外开放 576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建立 576
对外友好交往和对外经济贸易 580
昆交会和世博会 586
全方位对内开放 593
第七节 实施科教兴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95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595
加快科技进步 60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09
第八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篇章 614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614
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省 624
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 630
严厉打击以贩毒为重点的各种犯罪活动 636
第九节 “八五”、“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和“十五”的奋斗目标 640
“八五”、“九五”计划胜利完成 641
迈入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的奋斗目标 643
后记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