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代训锋,李雪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8724836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世代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古金中外思想家不懈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和观念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流变 1

一、和谐思想的起源 2

二、和谐思想的流变 7

第二节 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追求 11

一、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11

二、传统中国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6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思想的价值意义与理性缺失 18

第二章 西方传统社会的和谐思想和观念 22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的和谐思想 23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思想 23

二、苏格拉底的“和谐”思想和“智慧城邦” 24

三、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26

四、亚里士多德与“优良城邦” 27

第二节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 31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思想 32

二、后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思想 36

三、乌托邦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的价值意义与理性缺失 4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的理论 51

第一节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51

一、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扬弃 51

二、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54

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54

二、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内各要素辩证运动的结果 55

三、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6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57

五、提出了全面生产理论 59

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 60

七、“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61

第三节 列宁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63

一、关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理论 64

二、关于经济与政治协调发展的理论 66

三、关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 6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74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74

一、通过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思想 74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两点论的思想 76

三、关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思想 77

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思想 79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83

一、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83

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目标 84

三、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综合平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85

四、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协调发展的大思路 86

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87

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87

第三节 江泽民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88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89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 90

三、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91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要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92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92

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93

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94

八、始终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4

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使社会更加和谐 95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96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97

第二节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构建途径 103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1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116

第一节 现实主义还是乌托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 116

一、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117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119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界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 122

一、社会形态与社会和谐 122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和谐 124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和谐社会 1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128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129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30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32

第七章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演变 134

第一节 “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34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134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138

第二节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 14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概念 140

二、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143

三、“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146

四、共产主义理想与和谐社会的追求 150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53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153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153

二、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发展目标 157

第二节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发展 159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59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61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动摇 165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68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71

六、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177

第九章 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8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182

一、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82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85

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191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3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3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特征 197

三、实施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8

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06

第十章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212

第一节 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212

一、文化的内涵 212

二、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213

三、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 216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 217

第二节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2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25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31

三、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33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239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239

一、社会建设的提出 239

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242

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246

第二节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266

一、完善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66

二、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 267

第十二章 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化战略 270

第一节 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述评 270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变 274

一、治国方略的转变:从斗争执政到和谐执政 274

二、发展道路的转变:从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77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单一GDP增长到绿色GDP的可持续增长 279

四、总体布局的转变: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280

五、开放战略的转变: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 283

第十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286

第一节 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286

第二节 和谐社会的前景展望 288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