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乡关何处 1
淮河赋 3
淮堤上的民居 5
走进庄台 7
沿淮的风 9
沿淮的雪 11
沿淮汉子 13
淮河岸边的女人 15
淮河岸边的文人 17
淮河岸边的教师 19
淮河岸边的记者 21
卖煤的女人 23
维修平房顶的人 24
蓼城女人 26
霍邱赋 28
家乡的田埂 30
家乡的老街 32
想念老屋 34
老家的菜园 36
老宅上的树 38
老宅上的围沟 40
故乡的龙井 42
家乡的塘 44
家乡的水 46
家乡的桥 48
家乡的山 50
小城 52
嘉吉春蕾小学纪念碑志 54
农具的性格 55
第二辑 风景如画 57
新世纪 59
正月 61
拜年 63
元宵节琐忆 65
二月 67
春雷 69
春寒 71
描绘清明 73
五月 75
六月 77
七月 79
河畔中秋夜 81
又见大雪 83
腊月 85
除夕之夜 87
新年 88
夜上海 90
瑶琳仙境的魅力 91
桂林的山 92
回望海南 94
游马王堆汉墓陈列馆 96
访瞻园 98
遥望明朝的背影 100
品读恭王府 102
走进江村 105
第三辑 时代写真 107
另一种“震感” 109
生死关头的母爱 111
感受奥运 113
见证神奇 115
春天的使者 117
从“奴隶”到“将军” 123
除夕守岁 124
又是校园开学时 125
想念炊烟 127
谁动了我的身体 129
户口 131
尘封的钢板铁笔 133
炉灶的“变脸” 135
当蒲扇和火盆成为往事 137
让难忘的瞬间成为永恒 139
第四辑 亲情无价 141
母亲看电视 143
母亲的手帕 145
母亲的泪水 147
我的文盲母亲 150
生病的母亲 152
父亲的才艺 155
我与二胡 157
中秋忆旧 159
父母亲与国庆节 161
第一只皮包 163
给儿子帅帅 165
为儿所逼 167
书香满院 169
我的家书发展史 171
最好的风景 173
结缘安庆 175
明月几时有 177
亲情如山——怀念舅爷 179
遥想外祖父 182
远去的外婆 184
二爷爷 186
随烟而去——怀念二爷爷 188
祖母的脚 191
岳父的背影 193
第五辑 翰墨飘香 195
我的三种文学姿势 197
从大信封到一键通——投稿琐忆 199
手稿 201
我的“三级跳” 203
特殊的介绍信 205
窗口 207
永远的金桥 209
我与春联 211
正打歪着 213
醉于红袖添香时 215
她长我也长——我与网络文学 217
e网打尽万卷书 220
网上购书小记 222
谢谢你给我的爱 224
文学女艄公 227
捡起记忆的碎片——怀念莽汉 229
才女速写 232
我和李清照有个约会 234
一封珍贵的书信 236
我与茅盾文学奖 238
遥想那年鸿雁来——写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之际 241
第六辑 岁月悠悠 243
童年的味道 245
难忘小花猪 247
远去的连环画 249
端午恰似一杆秤 251
夏夜擒鳝的记忆 253
卖炮仗 255
马老师和那座石桥 258
雪泥鸿爪 261
永远的民办教师 264
第一次骑车 267
特殊的教具 269
从教的日子 271
做“孩子王”的滋味 273
家有忙妻 275
匆匆的梁哥哥 277
别忘了那一顶项帽子 279
头发 281
抽烟的时候 283
失眠的时候 285
你应该抬起眼 287
很想听听你的声音 289
很想把歌声献给你 291
劳动的美 293
琴韵 295
遥望 297
附录 299
张烈鹏的纸上行走&侯德云 299
如诗似画又像歌——读张烈鹏散文新作&马有彬 301
淮河岸边的歌手——张烈鹏其文其人&刘家宝 304
结缘&韩艳红 308
评《另一种“震感”》&沈红旗 310
后记 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