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 60 宏观图书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源蒸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01342976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

引论 1

第一章 人类社会文明的柱石——图书馆 6

第一节 对图书馆的重新认识 6

“无纸社会”的挑战 6

需要对图书馆重新认识 7

当代社会提供的条件 8

重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9

第二节 历史的回顾 10

信息处理技术的五次革命 10

人类汲取与交流信息的方式 12

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13

文献收藏利用机构的历史演变 14

第三节 制约因素与推动力 16

基本的制约因素 17

信息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影响 18

信息技术是不可忽视的条件 19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0

第四节 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

提供经济信息是最基本的任务 21

保存文献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 22

传递科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23

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 24

第五节 未来的图书馆 27

电子图书馆 27

图书馆形态将发生变化 28

图书馆员的地位不断提高 29

向智能型发展 30

第二章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32

第一节 文献信息系统 32

图书馆的信息属性 32

文献与文献学 33

文献信息与文献信息系统 34

文献信息系统的组成 35

第二节 文献信息生产子系统是图书馆存在的条件 38

没有文献信息的生产就没有图书馆 38

文献信息载体与记录内容变化的影响 39

图书馆的整序与延伸功能 40

历史文献的开发与现代文献的再生 42

第三节 文献信息发行子系统与图书馆息息相关 43

图书馆是发行部门的最大用户 43

发行部门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后勤 44

中介疏通,图书馆受益无穷 45

图书馆事业兴旺,书店效益增长 46

第四节 图书馆是收藏利用子系统的中坚 47

档案、图书(馆)、情报事业的同一性 47

发展导致差异 48

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之分析 51

图书馆工作情报化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 52

第五节 重视文献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54

UAP与UBC的基点 54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文献信息产业 55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是根本途径 56

文献信息学的理论体系 57

第三章 资源共享与图书馆网络建设 59

第一节 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背景与目标 59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59

图书馆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之一 60

由网到点的网络建设思想 61

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目标 62

第二节 图书馆网络的横向性 64

纵向化趋势剖析 64

横向联系之必要 65

条块分割,支离破碎 66

统筹规划,协调分工 67

第三节 分布式网络是发展方向 68

集中式网络的利弊 68

分布技术趋向 69

扬弃过时的“中心”概念 70

行政部门对网络建设的推动力 71

第四节 现代图书馆网络的特征 72

自动化与网络化的不可分 72

新技术应用与事业建设的同步发展 73

网络范围不断扩大 75

建立完整的文献信息系统是必然趋势 76

第五节 建立两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网络 77

图书馆类型的划分 77

两种类型图书馆的不同特点 78

正确理解列宁的思想 79

建立两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网络 81

第四章 藏书建设与文献资源保障体制 83

第一节 理想的藏书增长速度 83

文献信息爆炸危机 83

稳定状态理论 84

藏书观念的更新 85

整体的完备性与一馆的相对性 86

第二节 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不同藏书建设方针 87

大众图书馆基本没有保存文化遗产的任务 87

科学服务型图书馆毋需收藏贵重文献 88

机构设置与管理制度要利于降低藏书增长速度 89

建立和健全剔旧制度 90

第三节 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的建立 92

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的重大意义 92

控制藏书增长速度的保证条件 94

全国保障体制的建立 95

专业与地区保障体制的建立 97

第四节 图书馆与情报部门的分工合作 99

问题的提出 99

合作之必要 100

明确主管部门的分工 101

不同系统间的协商 102

第五节 藏书建设的制度化 103

确定文献资源社会所有的性质 103

制定全国藏书建设规范 104

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的法人地位 105

贮存图书馆 106

第五章 社会化书目事业 108

第一节 编目效率分析的启迪 108

定量化管理的成效 108

全面提高编目效率的途径 108

控制书目质量的关键 111

积极发展我国的社会化书目事业 112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技术条件 113

目录学的横向性 113

书目事业的社会性 114

新技术的应用 115

文献信息系统工程的前导 116

第三节 在版编目 117

国外已有的成果与我国的情况 117

我国实现在版编目的途径 118

关键是出版界与图书馆界的合作 119

积极试验,推动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的实现 120

第四节 统一编目与随书配片 122

我国统编工作现状 122

统编工作落后所带来的问题 124

与新华书店合作推动随书配片的实现 125

与图书引进部门合作,恢复外文图书统编工作 128

第五节 联合目录与国家书目 129

联合编目 129

联合目录 130

国家书目 132

建立我国综合书目信息系统 133

第六章 读者工作与馆际互借 136

第一节 提供一次文献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136

阮冈纳赞五法则 136

评价图书馆工作不可缺少的方面 137

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特征 138

使图书在人民中广泛地流传 139

第二节 努力疏通文献信息交流渠道 141

提高疏通交流渠道的自觉性 141

抓好为科研服务的薄弱环节 142

依靠基层图书馆网点解决读书难的问题 143

保障每个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145

第三节 改革服务体制 146

省级公共图书馆与(省会所在地)市图书馆的分工 146

改变按行政区划建立图书馆的现状 148

解决集中与分散的新问题 149

高校图书馆应当设立学生分馆 150

第四节 善于利用他馆藏书 151

利用他馆藏书取得服务效果 151

虚藏书的概念 153

图书馆员的“中介”作用 154

改变馆际借书低水平的现象 155

第五节 制定全国性的馆际借书办法 156

实行收费借书制度 156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157

制定全国统一的馆际借书方法 158

改变个人借书证的发放原则 159

第七章 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 161

第一节 信息社会的要求 161

从追求知识到查找信息 161

从被动解答到主动提供 162

从个别性劳动到社会化服务 163

从口头咨询到课堂讲授 164

第二节 文献收集—情报汲取—科学研究的分工 165

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165

情报服务的作用 166

对自然经济的冲击 168

我国情报队伍亟待加强 169

第三节 培养读者的情报意识 170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70

终身教育的基本环节 171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开设 172

全面进行对读者的情报教育 173

第四节 做好文献信息的活化工作 175

“活化”是情报工作的核心 175

重大课题与重点读者的跟踪服务 176

到农村、山区传播科技信息(178)替领导读书 179

第五节 建立完善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 180

分别进行编制检索工具和建立检索系统的工作 180

建立检索刊物——文献信息数据库体系 181

健全咨询服务系统 183

与出版部门的协调 184

第八章 计算机应用 186

第一节 计算机应用的社会化 186

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的社会背景 186

信息技术条件的影响 187

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的进程 188

各国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的途径 189

第二节 图书馆的业务功能要求社会化的处理 190

图书馆业务功能分析 190

计算机为图书馆提供的处理能力 192

图书馆内外业务关系的影响 193

建立计算机化的图书馆网络 195

第三节 专业化与协作化 196

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196

与计算机界的分工合作 197

与文献信息系统各部门的分工合作 198

图书馆界内部的分工合作 199

第四节 数据准备 201

没有充分的数据准备就不可能实现图书馆自动化 201

数据工作是建立自动化系统的主体任务 202

标准化与规范化 203

最小投资/最大效益 204

第五节 系统建设 205

确定目标 205

系统分析 207

管理体制改革 208

系统研制 209

第九章 图书馆系统的反馈控制 211

第一节 图书馆系统反馈控制之必要 211

反馈控制原理 211

图书馆系统反馈信息流向 212

反馈信息的作用 213

加强反馈控制之必要 214

第二节 图书馆统计 215

图书馆统计的职能 215

图书馆统计制度 216

统计方法 217

统计分析 218

第三节 读者情况的调查研究 220

注意心理分析 220

充分利用社会有关部门的综合调查材料 220

组织大型综合调查与专题抽样调查 222

直接听取读者意见 224

第四节 服务效果的收集与报道 226

收集服务效果是对图书馆存在价值的检验 226

宣传服务效果是争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 227

对读书有效者进行奖励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 229

主管部门检查服务效果是推动事业建设的好方法 230

第五节 完善宏观反馈控制体系 231

增强宏观反馈意识 231

沟通反馈渠道 232

研究社会环境 233

注意宏观调节 234

第十章 图书馆法 236

第一节 国外图书馆立法情况 237

西方国家的立法 237

苏联及东欧国家立法情况 238

发展中国家立法情况 239

日本立法的特点 240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立法沿革 241

清王朝的立法 241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规程 241

建国后有关图书馆工作的法规 242

具有立法性质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 243

第三节 我国现有的图书馆法令 244

国家级的有关法令 244

有关图书馆事业的相关法令 246

国务院各部门有关图书馆工作的法令 246

各主管部门具有立法性质的条例 249

第四节 图书馆立法的原则与内容 250

图书馆立法的社会基础 250

立法原则 251

立法内容 252

我国图书馆法应有之特点 252

第五节 我国图书馆立法展望 253

宣传立法的意义 253

重视执行现有法令 254

加强立法准备 255

争取尽早完成立法 255

引用文献 257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