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玄义》记 327
序 327
一 绪言 329
二 三论教义的先河 332
三 释名题 334
四 释作者 336
五 释本文 338
甲一 通序大归 338
乙一 总明三论宗旨 338
乙二 别释破邪显正 344
甲二 别释众品 425
乙一 经论相资门 426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 433
乙三 明诸部通别门 452
乙四 立名不同门 454
乙五 宗旨不同门 455
乙六 论破申不同门 468
乙七 别释三论门 473
乙八 三论通别门 474
乙九 明四论用假不同门 476
乙十 四论对缘不同门 478
乙十一 明三论破缘有利钝不同门 479
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 480
嘉祥宗要 495
序 495
第一章教迹 496
第一节释经 496
第一段 评旧判 496
第二段 今释 498
第二节明论 502
第一段 宗风传习 502
第二段 破申大意 503
第三段 四论宗旨 505
第四段 释中观论名题 508
第二章教理 513
第一节缘起性空义 513
第一段 因缘义 513
第二段 性空义 514
第三段 缘起性空不二 516
第四段 遍通经论要义 517
第二节真俗二谛义 518
第一段 释二谛名 518
第二段 辨假名 522
第三段 言教二谛 523
第四段 于情言教两种二谛 523
第五段 初章、中假、四重二谛 525
第六段 二谛摄法 528
第七段 二谛体义 529
第八段 论同异 530
第九段 二谛中道 531
第十段 尘识义 534
第三节八不义 537
第一段 总释八不 537
第二段 八不三种中道 539
第三段 中假义 545
第四节佛性义 550
第一段 出异释 550
第二段 评破 551
第三段 释名义 553
第四段 简正因 554
第五段 论本始 555
第六段 辨内外有无 557
第七段 会教 559
第八段 如来藏 560
第五节一乘义 562
第一段 释一乘名 562
第二段 论开权显实 563
第三段 会三归一 明教权实 564
第四段 开近显远 示身权实 567
第三章观智 569
第一节 明行 569
第一段 释观名义 569
第二段 二谛无生观 570
第三段 无所得中道观 573
第二节 辨果智 576
第一段 释名 576
第二段 寻二经 577
第三段 辨权实 577
第四段 论大义 579
第五段 分二道 581
第六段 辨中观 584
第三节教理境智义 585
第四章断证位次 587
第一节明位次 587
第二节论断惑 588
第三节论并观 591
第四节 因果解脱 592
第五节涅槃义 593
第五章佛身佛土义 597
第一节佛身 597
第一段 三身义 597
第二段 感应义 598
第二节净土 599
第一段 五种佛土 四种净土 599
第二段 别论报应二土 599
附录 不二法门迷悟章 601
《十二门论》释义 609
释义序 609
绪论 614
一 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614
二 龙树的基本思想 615
三 《十二门论》的翻译 616
四 我国中观宗的传承 617
五 《十二门论》的宗旨大义 620
六 解释论题 621
正释论文 624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624
甲二 正明论体 630
甲三 全论总结 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