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百腹图说(内题:众方规矩秘录百个条) 1
简介 2
百腹图说序 3
一、秀才秀艺之人腹候 4
二、平素之人腹候 4
三、平腹候Ⅰ 5
四、平腹候Ⅱ 5
五、桂枝汤之腹候 6
六、桂枝汤不可与之腹候 6
七、麻黄汤之腹候 7
八、小柴胡汤之腹候 7
九、大柴胡汤之腹候 8
十、小承气汤之腹候 9
十一、大承气汤之腹候 9
十二、调胃承气汤之腹候 10
十三、桃核承气汤之腹候 11
十四、抵当丸之腹候 11
十五、厚朴三物汤之腹候 11
十六、厚朴七物汤之腹候 12
十七、五苓散之腹候 12
十八、苓桂术甘汤之腹候 13
十九、大陷胸汤与小青龙汤之腹候 13
二十、小陷胸汤之腹候 14
二十一、败毒散与达原饮之腹候 14
二十二、疫离募之腹候 15
二十三、藿香正气散之腹候 16
二十四、不换金正气散之腹候 16
二十五、香苏散之腹候 17
二十六、参苏饮与茯苓补心汤之腹候 17
二十七、清湿化痰汤之腹候 18
二十八、四苓散之腹候 18
二十九、五积散之腹候 19
三十、三和散之腹候 19
三十一、胃风汤之腹候 20
三十二、八解散之腹候 20
三十三、医王汤之腹候Ⅰ 21
三十四、医王汤之腹候Ⅱ 22
三十五、痞满之腹候 22
三十六、痞满块之腹候 23
三十七、大补汤之腹候 23
三十八、人参养荣汤等之腹候 24
三十九、降火剂之腹候 24
四十、滋补剂之腹候 25
四十一、六味丸之腹候 25
四十二、八味丸之腹候 26
四十三、大槟榔汤之腹候 26
四十四、小槟榔汤之腹候 27
四十五、乌头汤之腹候 27
四十六、七种药方之腹候 28
四十七、肝之腹候 28
四十八、肾之腹候 29
四十九、肺之腹候 29
五十、心之腹候 30
五十一、肾气动之腹候 30
五十二、脾之腹候 31
五十三、寒痛之腹候 31
五十四、真寒真热之腹候 32
五十五、寒证通小便之腹候 34
五十六、食块之腹候 34
五十七、水肿之腹候 35
五十八、疝肿之腹候 35
五十九、热肿之腹候 36
六十、寒肿之腹候 36
六十一、积聚瘀血肿胀之腹候 37
六十二、嗝之腹候 37
六十三、噎之腹候 38
六十四、呕吐之腹候 38
六十五、反胃之腹候 39
六十六、痿躄之腹候 39
六十七、气郁之腹候Ⅰ 40
六十八、气郁之腹候Ⅱ 40
六十九、痫可治证之腹候 41
七十、痫不治证之腹候 41
七十一、遗精梦遗之腹候 42
七十二、不遗精过食之腹候 42
七十三、黄胖之腹候 43
七十四、黄疸不治之腹候 43
七十五、虫之腹候 44
七十六、蛔之腹候 44
七十七、厥之腹候 45
七十八、关格之腹候 45
七十九、疝气可治之腹候 46
八十、疝气不治之腹候 46
八十一、吐血之腹候 46
八十二、下血之腹候 47
八十三、痢疾可下之腹候 48
八十四、痢疾不宜下之腹候 48
八十五、胃脘痈之腹候 49
八十六、肝胆痈之腹候 49
八十七、脐痈之腹候 50
八十八、肺痈之腹候 50
八十九、小肠痈之腹候 51
九十、大肠痈之腹候 51
九十一、心痈之腹候 52
九十二、腑痈之腹候 52
九十三、癞风宜治之腹候 53
九十四、癞风有虫之腹候 53
九十五、癞风瘀血之腹候 54
九十六、断疽之腹候 54
九十七、妊娠初月之腹候 55
九十八、妊娠二月之腹候 55
九十九、妊娠三月之腹候 56
一百、胎虚弱之腹候 56
第二章 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 57
简介 58
第一节 腹诊总论 60
第二节 浅井南溟先生秘书 65
一、手痛足痛之腹候 65
二、目疾耳鸣之腹候 65
三、燥屎疥疮之腹候 66
四、疝气之腹候 66
五、瘀血之腹候 67
六、家方益元汤腹证 67
七、逍遥散腹证 68
八、脚气肿满之腹候 68
九、导香汤腹证 69
十、手足挛急之腹候 69
十一、肝血太过之腹候 69
十二、抑肝散加陈皮半夏腹证 70
十三、抑肝散腹证 71
十四、左金丸腹证 71
十五、下疳毒之腹候 72
十六、小柴胡汤加味腹证 72
十七、茯苓白术桂枝汤腹证 73
十八、滋阴降火汤腹证与水气留饮之腹候 73
十九、抑肝导痰汤腹证 74
二十、中风之腹候 74
二十一、调中益气汤腹证 75
二十二、疝气之腹候 75
二十三、秘方三和散腹证 76
二十四、安神散与中山家桔梗汤腹证 76
二十五、参苓白术散与八味丸腹证 77
二十六、千金大补汤加附子腹证 77
二十七、下元火不足与疝气之腹候 78
二十八、瘀血之腹候 78
二十九、直指橘皮散腹证 79
三十、三和散腹证 79
三十一、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腹证 80
三十二、诸泻心汤与大陷胸汤腹证 80
三十三、肝木实与肾气不足之腹候 81
三十四、腹股沟癖顽癣之腹候 81
三十五、肾气大虚之腹候 82
三十六、元气大虚之腹候 82
三十七、肝虚之腹候 83
三十八、癥坚方腹证 83
三十九、《外台》半夏汤腹证 84
四十、大乌头煎与抑肝导痰汤腹证 84
四十一、柴胡姜桂汤腹证 85
四十二、鹧鸪菜汤腹证 85
四十三、大黄牡丹皮汤腹证与宿食之腹候 86
四十四、胎毒食毒之腹候 86
第三节 腹诊分论 87
一、肾间动气 88
二、元气 91
三、君火相火(附:走官永参) 93
四、三焦 96
五、皮肉离 98
六、中风 99
七、中气 102
八、中恶 103
九、痿证 103
十、痹证 105
十一、疟疾 105
十二、水肿 109
十三、切脐(脱脐) 111
十四、胀满 111
十五、泄泻 112
十六、腹痛 116
十七、妊娠与瘀血 118
十八、痘疹 119
十九、消渴与嗝噎反胃 120
二十、湿痰燥痰 122
二十一、阴实阳虚与阳实阴虚 122
二十二、血虚 123
二十三、胃热 125
二十四、胃寒 125
二十五、霍乱 126
二十六、遗精 126
二十七、任脉 126
二十八、京门 127
二十九、私考 127
三十、吐止药 128
三十一、追益 128
三十二、野村氏之考补 129
三十三、闻书私考 129
第三章 医学典刊 133
简介 134
一、按腹 137
二、动气 142
三、虚里动 144
四、肾间动气 145
五、视背 146
第四章 腹诊略 147
简介 148
一、总论 149
二、诊察腹证之法 150
三、《伤寒论》腹证大意 154
四、动悸之说 155
五、幸便:唇口新然,久发不得存颜 157
六、腹中块物之说 157
第五章 腹诊辨 161
简介 162
一、腹诊发端 163
二、肾间动气 163
三、元气 165
四、君火相火 166
五、三焦 168
六、中风 170
七、中气 172
八、中恶 173
九、痿证 174
十、痹证 175
十一、疟疾 176
十二、水肿 180
十三、胀满 183
十四、泄泻 184
十五、腹痛 187
十六、妊胎 190
十七、痘疹 191
十八、消渴 192
十九、嗝噎反胃 193
二十、湿痰燥痰 194
二十一、阳实阴虚 194
二十二、阴实阳虚 195
二十三、血虚 195
二十四、胃寒胃热 196
二十五、霍乱 197
二十六、遗精 197
二十七、任脉 198
二十八、京门 198
二十九、皮肉分离 199
三十、私考 199
第六章 腹证诊法·前编 201
简介 202
一、诊腹肚部位 203
二、诊元气虚实法 204
三、诊君火相火法 204
四、诊命门之气法 205
五、诊三焦之气法 205
六、诊任脉法 206
七、诊脐下气虚实法 206
八、诊脐中气虚实法 206
九、诊阳实阴虚法 207
十、诊阴实阳虚法 207
十一、诊平人腹证吉凶法 207
十二、诊老人壮人之腹证法 208
十三、诊卒死证法 208
十四、诊中风法 208
十五、诊中气法 209
十六、诊中恶法 209
十七、诊痿证法 210
十八、诊痹证法 210
十九、诊中寒法 210
二十、诊痎疟法 211
二十一、诊肝疟法 211
二十二、诊积饮法 213
二十三、诊泄泻法 214
二十四、诊嗝噎反胃法 216
二十五、诊水肿法 216
二十六、诊胀满法 217
二十七、诊疝气法 218
二十八、诊痘疮法 218
二十九、诊妊娠法 218
三十、诊消渴法 219
第七章 腹诊口诀 221
简介 222
序 223
一、腹诊来源与方法 224
二、肾间动气 230
三、元气 232
四、君火相火 233
五、三焦 235
六、血虚 236
七、皮肉分离 237
八、阴实阳虚 238
九、阳实阴虚 238
十、胃寒胃热 239
十一、中风 240
十二、中气 242
十三、中恶 243
十四、痿证 243
十五、痹证 244
十六、疟疾 245
十七、水肿 249
十八、胀满 251
十九、泄泻 253
二十、腹痛 255
二十一、湿痰燥痰 258
二十二、消渴 258
二十三、嗝噎反胃 259
二十四、霍乱 261
二十五、遗精 261
二十六、妊胎 262
二十七、痘疹 263
二十八、任脉 263
二十九、京门 264
三十、止吐药 264
三十一、杂着附录 264
第八章 腹诊讲义 267
简介 268
一、腹诊部位 269
二、肾间动气 270
三、元气 273
四、君火相火(附:走官永参) 274
五、三焦 276
六、中风 278
七、中气 280
八、中恶 280
九、痿证 281
十、痹证 282
十一、疟疾 283
十二、水肿 286
十三、胀满 289
十四、泄泻 290
十五、腹痛 293
十六、怀妊与瘀血 295
十七、痘疹 296
十八、消渴与嗝噎反胃 298
十九、湿痰燥痰 299
二十、阴实阳虚与阳实阴虚 300
二十一、血虚 300
二十二、胃热 301
二十三、胃寒 301
二十四、霍乱 302
二十五、遗精 302
二十六、任脉 302
二十七、京门 303
二十八、私考 303
第九章 腹诊秘录 305
简介 306
一、肾间动气 307
二、虚里动 309
三、膜聚 309
四、腹候 312
五、中风 314
六、膈胀 314
七、水肿胀满 315
八、泻痢之腹 315
九、淋病之腹 315
十、腹痛之腹 316
十一、小儿疱疮之腹 316
十二、怀妊之腹 316
十三、五方腹证 317
第十章 愿亭腹诊 319
简介 320
一、腹诊 321
二、胸胁苦满 323
三、凝块 325
四、寒疝 326
五、大虚郁结证 329
六、脐下之块 330
七、内虚寒证 331
八、胃中郁结 331
九、胃虚之客气动 332
十、大肠湿热 333
十一、动气之状 334
十二、燥屎积热 335
十三、腹中块物 336
十四、腹中俱胀而硬 336
十五、积气 337
十六、积滞肠垢与瘀血 337
十七、肠痈 338
十八、瘀血与带下 339
十九、胁痛 340
二十、小腹肿块 340
二十一、少腹胀 341
二十二、结胸结热寒实结胸痞满痛之辨 341
二十三、大陷胸汤及丸证 343
二十四、留饮 343
二十五、项背强急 344
二十六、腰强急痛 344
二十七、癖块 345
二十八、水气与脚气 346
第十一章 草刈三越先生腹诊秘传 347
简介 348
一、腹诊示意 349
二、动气论 349
三、胃气诊候 351
四、中风论 351
五、疟论 351
六、泄泻论 352
七、淋病论 353
八、水肿鼓胀论 353
九、杂论 354
第十二章 古训医传·腹候辨 357
简介 358
一、腹诊总论 360
二、表证 361
三、少阳证 361
四、水饮气食之辨 362
五、心下痞之辨 363
六、水饮腹痛下利之辨 364
七、谵语血块水块之辨 365
八、蛔虫妊娠厥冷厥寒之辨 366
九、诸方之辨 366
十、个人警悟 367
第十三章 丛桂亭医事小言·腹候 369
简介 370
一、腹部之见 371
二、腹部皮肉之厚薄 371
三、五脏之积 373
四、脉数 373
五、水肿与脚气 373
六、虫积之候 374
七、恶候 374
八、腹气上冲 374
八、动气上冲 375
十、肠痈 376
十一、积聚 376
十二、妊娠 376
十三、疝气疝积 377
十四、手足不遂与拘挛 377
十五、脐凸 377
十六、水气 378
第十四章 东郭诊诀 379
简介 380
第一节 东郭诊诀 382
一、腹诊之手法 382
二、抚摩肩臂腕 382
三、望目与神阙之脉 383
四、望舌苔与爪甲 383
五、心下之水气与脐下之动气 383
六、脚气劳瘵湿毒 383
七、热病杂病与大病 384
八、观鼻梁与望耳色 384
九、中风瘫痪 384
十、转胞小便不利 385
十一、观病人咽之法 385
十二、诊病人腹之法 385
十三、诊脉 385
十四、小儿蛔虫与腹满 386
十五、命门之火亢 386
十六、腹痛之腹候 386
十七、澼囊之腹候 387
十八、热气强之证 387
十九、结毒之腹候 387
二十、癖物 388
二十一、肝肾之虚火亢 388
二十二、小儿胎毒 388
二十三、疝块积块 389
二十四、痉病 389
二十五、劳瘵 389
二十六、腹胀 390
二十七、望形 390
二十八、望色 390
二十九、望舌 391
第二节 东郭诊腹一家传 392
一、腹诊部位 392
二、房事后之诊 393
三、肾虚 393
四、动气 393
五、表出疮毒内攻之诊 394
六、心虚郁痰并劳心之诊 394
七、黄疸 394
八、燥屎并肠痈 395
九、鼓胀必死 395
十、水肿必死 395
十一、湿毒内攻 396
十二、脾胃虚 396
十三、中风中气之候 397
十四、疟母 397
十五、滞食并小儿胎毒 398
十六、痘毒死证 398
十七、男子疝气女子带下 399
十八、虫积之候 399
十九、脚气 400
二十、鬼门动 400
二十一、痢毒死证并小儿痢 401
二十二、腹诊大意 401
二十三、外邪腹候 401
二十四、气动腹候 402
二十五、其他腹候 402
附录 405
《诸病源候论》腹候摘摭 406
一、风病诸候 406
二、虚劳病诸候 412
三、腰背病诸候 417
四、消渴病诸候 418
五、解散病诸候 419
六、伤寒病诸候 421
七、时气病诸候 428
八、热病诸候 430
九、温病诸候 433
十、疫疠病诸候 435
十一、疟病诸候 435
十二、黄病诸候 436
十三、冷热病诸候 439
十四、气病诸候 439
十五、脚气病诸候 442
十六、咳嗽病诸候 443
十七、淋病诸候 444
十八、小便病诸候 445
十九、大便病诸候 445
二十、五脏六腑病诸候 446
二十一、心病诸候 448
二十二、腹病诸候 449
二十三、心腹痛病诸候 450
二十四、痢病诸候 452
二十五、湿?病诸候 453
二十六、九虫病诸候 454
二十七、积聚病诸候 454
二十八、癥瘕病诸候 456
二十九、疝病诸候 457
三十、痰饮病诸候 459
三十一、癖病诸候 461
三十二、否噎病诸候 463
三十三、脾胃病诸候 464
三十四、呕哕病诸候 464
三十五、宿食不消病诸候 465
三十六、水肿病诸候 465
三十七、霍乱病诸候 469
三十八、中恶病诸候 472
三十九、尸病诸候 473
四十、注病诸候 475
四十一、蛊毒病诸候 478
四十二、血病诸候 482
四十三、咽喉心胸病诸候 482
四十四、四肢病诸候 483
四十五、瘿瘤等病诸候 484
四十六、丹毒病诸候 484
四十七、肿病诸候 485
四十八、丁疮病诸候 487
四十九、痈疽病诸候 488
五十、瘘病诸候 491
五十一、疮病诸候 494
五十二、杂毒病诸候 497
五十三、金疮病诸候 497
五十四、腕伤病诸候 499
五十五、妇人杂病诸候 500
五十六、妇人妊娠病诸候 509
五十七、妇人产后病诸候 512
五十八、小儿杂病诸候 516
《通俗伤寒论》与腹诊 529
一、通俗伤寒论版本 529
二、涉及《通俗伤寒论》人物 531
三、评析 535
四、对俞氏“按胸腹”的疑惑 536
回顾 548
腹诊腹证腹候图索引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