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言者导向语 1
1.2 研究缘起 3
1.3 研究目标 4
1.4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4
1.4.1 研究假设 4
1.4.2 研究方法 5
1.4.3 语料来源 5
1.5 研究意义 6
1.6 本书结构 7
第二章 英汉副词系统及言者导向语 9
2.1 英汉副词系统 9
2.1.1 英语副词系统 9
2.1.2 汉语副词系统 11
2.1.3 英汉副词系统的跨语言共性 12
2.1.4 英汉副词类别的重合和阙如 13
2.2 英汉副词对比研究 16
2.2.1 研究现状 16
2.2.2 存在的问题 18
2.2.3 解决问题的思路 19
2.3 言者导向语 19
2.3.1 英汉SOE的分类 20
2.3.2 SOE的句法和语用特征 24
2.3.3 SOE的相关研究 29
2.4 事件语义视角下的英汉SOE对比研究框架 30
2.4.1 理论基础 30
2.4.2 事件语义学研究方法在本书中的应用 30
2.5 小结 31
第三章 概念语义理论 33
3.1 Jackendoff的概念语义理论 33
3.1.1 理论模式 34
3.1.2 概念的组合与投射 35
3.1.3 语义分解观 39
3.2 概念的词汇化 42
3.2.1 概念的词汇化与语言类型之间的关系 42
3.2.2 与概念词汇化有关的英汉对比研究 43
3.3 概念语义理论在本书中的应用 45
3.4 小结 46
第四章 事件语义平台 47
4.1 事件语义学 47
4.1.1 戴维森分析法:关于行为句的理论 47
4.1.2 新戴维森分析法:Parsons的亚原子语义学 50
4.2 词汇语义的分解方法 52
4.3 事件类型 53
4.4 事件的表层实现方式 56
4.5 事件语义学视角下的语言对比研究 57
4.5.1 对比基础的设定 57
4.5.2 事件语义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 59
4.5.3 英汉SOE对比研究的事件语义视角 61
4.6 小结 62
第五章 英汉“言说方式表达”对比分析 63
5.1 SAE的性质和分类 63
5.1.1 SAE的性质 64
5.1.2 SAE的分类 65
5.2 SAE表达的概念语义 67
5.2.1 施事指向的言说方式表达 67
5.2.2 表方式/精确程度的言说方式表达 69
5.3 英汉编码方式 70
5.4 英汉SAE编码差异的解释 78
5.5 英汉SAE的语用差异 81
5.6 小结 82
第六章 英汉“评价类表达”对比分析 84
6.1 EVE的属性和类型 84
6.1.1 EVE的属性 84
6.1.2 EVE的类型 85
6.2 EVE表达的概念语义 88
6.3 英汉编码方式 88
6.3.1 编码方式相同 89
6.3.2 编码方式相异 89
6.4 英汉EVE编码差异的解释 91
6.4.1 心理影响类评价概念的编码方式 92
6.4.2 认识类评价概念的编码方式 95
6.4.3 定性类评价概念的编码方式 97
6.4.4 汉语词汇式评价类表达的特点 98
6.5 不同形式EVE的句法表现 99
6.6 英汉EVE语用化的差异 101
6.7 小结 102
第七章 英汉“认识类表达”对比分析 104
7.1 EPE的分类 105
7.1.1 言据类表达 105
7.1.2 情态类表达 106
7.2 EPE表达的概念语义 107
7.3 言据类EPE 108
7.3.1 言据概念的编码方式 108
7.3.2 言据概念编码差异的解释 111
7.3.3 汉语词汇式言据表达的特点 115
7.4 情态类EPE 116
7.4.1 情态概念的编码方式 116
7.4.2 情态类表达编码差异的解释 118
7.5 不同形式EPE的句法表现 121
7.6 英汉EPE语用化的差异 122
7.7 小结 124
第八章 语用化和词汇化:SOE的历时演变 126
8.1 词汇化、语法化和语用化 126
8.1.1 词汇化 127
8.1.2 语法化 129
8.1.3 语用化 132
8.1.4 词汇化、语法化和语用化的关系 134
8.1.5 话语/语用标记的归属 137
8.1.6 词汇化-语法化-语用化关系假设 138
8.2 英汉SAE的词汇化 140
8.2.1 英语SAE的形成 140
8.2.2 汉语SAE的形成 144
8.3 英汉SAE的词汇化对比分析 147
8.4 SAE的词汇化、语法化和语用化 149
8.5 小结 150
第九章 语言的形态特征与SOE的词汇化:多语言证据 152
9.1 相关语言的基本语言类型特征 152
9.2 多语言中的SOE 154
9.2.1 言说行为概念的编码 155
9.2.2 评价概念的编码 158
9.2.3 认识概念的编码 164
9.3 语言的形态特征与词汇化 168
9.4 小结 170
第十章 余论 171
10.1 研究发现 171
10.2 研究启示 175
10.3 未来研究设想 176
参考文献 178
附录 191
附录1:张谊生(2000)评注性副词分类 191
附录2:英汉言说方式表达 192
附录3:英汉评价类表达 194
附录4:英汉言据类表达 196
附录5:英汉情态类表达 197
附录6: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平行关系(Brinton&Traugott 2005:110) 198
附录7:英语言说方式副词的历时演变 199
附录8:汉语“说X”的历时演变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