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思想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席泽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30493606
  • 页数:540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章 从远古到东周初年的科学思想 14

第一节 概论 14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上古社会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14

二 远古至东周初年科学思想的区分 16

第二节 科学思想的发端 18

一 科学思想萌芽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18

二 模仿和已有知识的推广 20

三 由尝试到自觉的实践 21

四 知识的传播与学习 23

第三节 巫术与神话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25

一 我国古代神话和巫术概况 25

二 原始巫术思想推测 27

三 对万物的拟动物化和拟人化观念 31

四 神祇创造世界 35

五 坚实而有限的天地观 36

六 神话中的天人关系 38

七 对世界的幻想与解说 40

八 时空定位中的参照系思想 42

九 治水与“利导”思想 43

第四节 甲骨文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44

一 甲骨文中科学思想的局部性 44

二 一个由神祇支配的自然界 46

三 占卜与预测 49

四 命名和分类 52

五 对时空的区分 54

六 商代计数与重数的数学思想 58

第五节 易、礼、诗、书中的科学思想 59

一 易、礼、诗、书概说 59

二 敬德与周代的科学思想 62

三 顺“则”思想 64

四 “辨别”思想的自觉和普遍化 67

五 度量与测量 70

六 灾异和祥瑞观念 72

七 “地中”观念 74

八 “天工人代”思想 76

九 《诗经》中的怨天情绪与科学思想 78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 80

第一节 自然观从神学统治下的初步解放 80

一 天道远,人道迩 80

二 孔子与儒家的自然观 82

三 老子及先秦道家的自然观 84

四 荀子的“人与天地相参”思想 86

五 屈原对传统神学自然观的质问 88

第二节 雏形的宇宙理论 89

一 重新解释世界的兴趣 89

二 有始论与无始论 89

三 有限论与无限论 91

四 邹衍九州说 93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 94

一 阴阳说的起源 94

二 阴阳说与寒暑变迁 96

三 阴阳说与音律学 98

四 阴阳说在医学 99

五 五行说的起源 100

六 五行说的逐步推广 103

七 邹衍及战国时代成熟的五行说 105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物质观 106

一 气范畴的产生 106

二 作为感应中介的气 109

三 作为万物构成质料的气 110

四 精气与精神 112

五 《管子》水为万物本原说 114

六 《墨经》的“端”和原子论 115

第五节 运动观和变化观 116

一 生物变化 116

二 非生物的变化 117

三 人的变化 118

四 一般的运动观和变化观 119

五 朦胧的生物进化观念 121

六 循环的发展观 122

七 道与常 123

第六节 逻辑与思维 124

一 逻辑与思维方式 124

二 百家争鸣与名家的兴起 125

三 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126

四 名辩与《墨经》 128

五 归纳法与矛盾分析 129

六 墨家逻辑思想 131

七 荀子的逻辑思想 133

第七节 先秦诸子的科学观 135

一 自然科学与古代社会生活 135

二 小道末技说 137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观 139

四 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140

五 奇技淫巧说 143

六 环境与资源保护 145

第八节 《周易》的世界图象 145

一 《易经》和《易传》 145

二 《周易》与道 147

三 阴阳说与《周易》 149

四 《周易》变化观 150

五 制器尚象说 151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思想 153

第一节 气的中介作用和天人感应说 153

一 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特点 153

二 天人感应说的准备阶段 154

三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上) 156

四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下) 158

五 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160

第二节 “气”与万物的关系 160

一 元气是万物的质料 160

二 气分清浊 161

三 精神与气 162

四 天体质料说 163

五 风雨雷电与气 165

六 阴阳之气与冬夏寒暑 166

七 气的运动 167

第三节 各种气运说 168

一 律气说 168

二 直接的气运说 169

三 卦气说 170

四 五运六气说 171

五 候气 173

第四节 阴阳五行说与几门科学的关系 174

一 阴阳八卦与阴阳五行 174

二 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 175

三 生物分类与阴阳五行 177

四 炼丹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 178

五 阴阳五行与数学 180

六 阴阳五行说与农学 181

七 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灾害论 182

第五节 汉代天文学思想 183

一 “圣人统理天文” 183

二 律历一体说 184

三 律数、易数与历数 185

四 改正朔与推历元 187

五 历法与占星 188

第六节 天体演化论和宇宙结构说 190

一 《淮南子》的天体演化论 190

二 从《易纬》到《白虎通》的天体演化论 191

三 张衡的天体演化论 192

四 评汉代天体演化论 192

五 盖天说系统的天体结构论 193

六 扬雄难盖天八事 194

七 张衡《浑天仪注》与浑天说 195

八 地动说 196

九 宣夜说 196

第七节 汉代人的变化观 197

一 贾谊《服鸟赋》中的天地为炉说 197

二 《淮南子》中的金属生成论 198

三 人的变化 199

四 变化与服药 200

五 变与不变之争 201

六 无种化生论 203

第八节 医、农等学科某些特有的科学思想 204

一 医学对鬼神观念的排斥 204

二 气候与病因 205

三 从天时到时令 206

四 土宜与改造自然 207

五 望气与占声 208

六 数字神秘主义 208

第九节 思维方式与汉代科学 210

一 贾谊的“德有六理” 210

二 董仲舒“深察名号” 211

三 汉代的定名工程 212

四 观察与验证 214

五 分析和演绎的衰落 215

第十节 《论衡》的出现与天道自然说的复兴 216

一 《论衡》与深入观察 216

二 矛盾分析法的应用 218

三 气感应的量化 219

四 自然化生论与天地故生论(目的论)的斗争 221

五 天道自然,其应偶合 222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思想 224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说 224

一 《论衡》的传播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24

二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 226

三 《物理论》与天道自然观 229

第二节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学中的反映:“顺天以求合” 230

一 从历元为历本到悟出斗分太多 230

二 杜预的“顺天以求合”思想 232

三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历法领域里的深入 233

四 从“顺天求合”到否认灾异 236

五 天道自然观在整个天文学中的地位 237

第三节 宇宙观的争论 239

一 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上) 239

二 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下) 241

三 新的论天三家 244

四 浑盖合一论 246

五 佛道教的宇宙论及其地位 247

六 地理新发现与天地结构观 249

第四节 天道自然观在数学、音律学和农学中的表现 250

一 天道自然与数学 250

二 数学中实用倾向的发展 252

三 音律学中的天道自然观 255

四 天道自然观与农学 257

第五节 自然之道,无所不为 259

一 火浣布东来与五行观念的被破坏 259

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261

三 变化之道,何所不为 264

四 博物与志怪 266

第六节 气论与人体 267

一 气论的深化 267

二 行气、存神的理论与实践 268

三 假外物以自固 271

四 宝精与房中 272

五 气论与鬼神说 274

六 气论与咒禁 276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观 278

一 国家是古代科学技术服务的第一对象 278

二 天道自然观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发展 279

三 自然科学中理论兴趣的衰落 281

四 一视同仁地看待科学和巫术迷信 283

五 大道与小道 286

第八节 自然与人力之争 287

一 力与命、顺适与人力之争 287

二 我命在我不由天 289

三 《阴符经》与天人相盗思想 290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科学思想 293

第一节 天人关系争论的余波及天理概念的初萌 293

一 祥瑞观念在隋代的复兴 293

二 灾异祥瑞观念在唐代前期的一波三折 294

三 灭蝗斗争与灾异祥瑞观念 296

四 唐代思想家对祥瑞观念的批判 297

五 唐代思想家对其他迷信观念的批判 300

六 唐代后期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 302

七 刘禹锡的天理概念 304

第二节 科学理论兴趣的增长和“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地位的升高 306

一 “理”概念兴起的必然性 306

二 医学中理论兴趣的增长 307

三 天文历法领域理论兴趣的增长 309

四 炼丹术理论兴趣的增长 311

五 海潮理论的兴起 313

六 隋唐科学理论探索的得失 314

第三节 新旧交替中的天文学思想 317

一 历法与“天地之心” 317

二 日月运行的常与不常 319

三 人感应思想的继续发挥 322

四 浑盖之争的终结 324

第四节 新兴的潮汐论及其思想 328

一 封演、窦叔蒙的月水感致论 328

二 卢肇的日水相激论 330

三 邱光庭的潮汐论思想 333

第五节 丹术与丹理 335

一 唐代丹药功过格 335

二 唐代士人论丹药 337

三 服丹理论中的返本还原论 340

四 丹理与唐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345

五 丹术与实验思想 347

第六节 隋唐科学中的气论 349

一 律气、卦气与阴阳人格论 349

二 气与潮汐论 350

三 气论和唐代丹术 351

四 唐代医学与五运六气说 354

五 气占的新发展 356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科学观 357

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 357

二 关于“天人合一” 360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科学思想 366

第一节 气论与科学 366

一 张载、沈括等论气 366

二 气论在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 368

第二节 阴阳五行论 374

一 阴阳论与科学 374

二 五行论与科学 378

第三节 格物致知说的兴起 380

一 从哲学角度的解释 380

二 格物致知即研究科技的理解 384

三 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389

第四节 综合性科学思想 391

一 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 391

二 物类相感 392

三 无神思想 394

第五节 儒家思想与科技 397

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97

二 博学于文 398

三 不违农时 树艺五谷 401

四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402

五 多能鄙事 402

六 “经典”观 403

第六节 科技典籍分类体系 405

一 宋以前 405

二 宋代 408

三 明代 410

第七节 科学方法 412

一 考察与观察 412

二 分类与类比 415

三 演绎法 417

四 统计与数理分析 418

五 怀疑、批判与继承 419

六 规律与原因 421

七 试验 423

八 解剖与图谱 424

第八节 科学社会观 425

一 科技的社会地位 425

二 官方科技政策 427

三 对待外来科技的态度 432

四 科技教育 435

五 科技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438

六 科技成果的普及与推广 441

七 技术发展观 443

第九节 学科思想 444

一 天文学思想 444

二 物理学思想 449

三 地学思想 453

四 生物学思想 458

五 数学思想 464

六 医学思想 465

七 农学思想 465

第七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 468

第一节 明末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 468

一 近代科学在欧洲之兴起 468

二 耶稣会士东来与“学术传教”之方针 469

三 通天捷径——天文学之特殊历史角色 470

四 明末“实学思潮”之辨析 473

第二节 宇宙观及有关争论 474

一 地圆之争 474

二 宇宙模式:类型与虚实之争 476

三 世界地图带来的冲击 482

第三节 远西奇器与金针鸳鸯——技术观与科学观 483

一 “远西奇器”概观 483

二 对于奇器之用的不同态度 485

三 金针与鸳鸯: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关系 487

第四节 “西学中源”说及其源流与影响 489

一 “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之遗民 489

二 康熙多方提倡,梅文鼎大力阐扬 490

三 其他学者之推波助澜 492

四 “西学中源”说产生的背景 493

第五节 新旧思想之冲突及其后果 495

一 徐光启和方以智 495

二 对“西学中源”说的批判和争论 497

三 康熙的功过 498

四 17世纪中国有没有科学革命? 499

注释和文献 500

索引 504

人名索引 504

书名索引 522

推荐书目 538

总跋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