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陶瓷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家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30493606
  • 页数:49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总论——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 1

第一节 五个里程碑 1

一 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1

二 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3

三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4

四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5

五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6

第二节 三大技术突破 9

一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 9

二 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10

三 釉的形成和发展 11

第三节 中国陶瓷科技成就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3

一 陶器出现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3

二 瓷器发明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4

第二章 水火土相合的第一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 17

第一节 陶器起源的探讨 17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 18

一 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19

二 烧制工艺 27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30

一 化学组成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31

二 成型、装饰和器型 43

三 烧制工艺 48

第四节 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陶器 53

一 化学组成、原料及显微结构 55

二 成型工艺及装饰 61

三 烧制工艺 63

第三章 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 69

第一节 印纹硬陶的出现 70

一 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70

二 成型、器型和装饰 80

三 烧制工艺 82

第二节 原始瓷的形成和发展 86

一 原始瓷胎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86

二 原始瓷釉的形成及其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94

三 成型、装饰、施釉和烧成 104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烧制地区 107

一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承前启后作用 107

二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烧制地区的讨论 109

第四章 瓷器的出现——越窑及南方早期诸窑的青釉瓷 114

第一节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 115

一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116

二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工艺 126

三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131

四 越窑青釉瓷的造型和装饰 134

五 越窑青釉瓷的兴衰 135

第二节 浙江诸窑青釉瓷 137

一 瓯窑青釉瓷 137

二 婺州窑青釉瓷 138

第三节 南方诸窑青釉瓷 139

一 湖南岳州窑(湘阴窑)青釉瓷 139

二 江西洪州窑青釉瓷 140

三 四川邛崃窑青釉瓷 141

四 广东新会窑青釉瓷 142

第五章 北方白釉瓷的出现——邢、巩、定诸窑白釉瓷 143

第一节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及其烧制地区 144

一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 144

二 白釉瓷的烧制地区 145

第二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原料 147

一 邢、巩、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 148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151

第三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烧制技术及其窑炉和窑具 166

一 邢、巩、定窑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167

二 邢、巩、定窑的窑炉和窑具 168

第四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172

一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 172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有关物理性能 175

第五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器型和装饰特色 176

一 器型 176

二 装饰 177

第六节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及其兴衰 179

一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 179

二 邢、巩、定窑的兴衰 179

第六章 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 182

第一节 黑釉瓷的起源及其发展 182

一 施釉陶瓷的“两极”分化 182

二 黑釉瓷的地理分布 183

第二节 建窑黑釉瓷的历史发展及其工艺技术的成就 185

一 建茶与建盏 186

二 从饮茶发展到斗茶 187

第三节 建盏的品种 189

第四节 建盏的生产工艺 196

一 建盏的器形 197

二 建盏的烧制工艺 200

第五节 建盏的技术特征 203

一 建盏的化学组成 203

二 建盏胎的技术性质 217

三 建盏胎的结构 217

四 釉的结构和毫纹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 219

第六节 建盏的影响和盛衰 222

一 建盏对其他黑釉瓷的影响 222

二 建盏的盛衰 226

第七章 另辟蹊径——吉州黑釉瓷及其他各地的黑釉瓷 228

第一节 吉州窑的历史渊源 228

第二节 吉州窑的品种 230

第三节 吉州黑釉瓷的技法及其品种 231

第四节 吉州黑釉瓷的陶瓷物理化学本质 238

第五节 吉州木叶天目盏 241

第六节 南北方诸窑的黑釉瓷 244

第八章 北方青釉瓷的出现和发展——耀州窑、汝窑、北宋官窑及哥窑青釉瓷 258

第一节 耀州窑青釉瓷 259

一 耀州窑制瓷原料及制备 259

二 耀州窑青釉瓷的成型和装饰 261

三 耀州窑青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特征 264

四 耀州窑青釉瓷的烧成工艺 265

第二节 汝窑青釉瓷 270

一 汝窑青釉瓷用原料 272

二 汝窑青釉瓷的胎、釉特征和显微结构 273

第三节 北宋官窑和哥窑青釉瓷 277

一 北宋官窑的存在 277

二 北宋官窑青釉瓷的复制验证 278

三 哥窑的类型和产地 279

四 哥窑青釉瓷的显微结构特征 284

第九章 南方青釉瓷的成熟和兴盛——龙泉窑及南宋官窑青釉瓷 286

第一节 龙泉窑青釉瓷 286

一 龙泉窑的历史沿革和窑址分布 286

二 龙泉青瓷原料 289

三 历代龙泉青釉瓷的胎和釉 295

四 龙泉青釉瓷的装饰和造型 302

五 历代龙泉的龙窑和烧成技术 304

第二节 南宋官窑青瓷 306

一 南宋官窑的历史沿革 307

二 南宋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 308

第十章 南方白釉瓷的兴起——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白釉瓷 313

第一节 景德镇窑白釉瓷 313

一 景德镇烧制白釉瓷的起始年代 313

二 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316

三 景德镇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325

四 景德镇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341

第二节 德化窑白釉瓷 350

一 德化烧制白釉瓷的历史 351

二 德化白釉瓷的原料及胎釉的化学组成 351

三 德化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358

第十一章 瓷釉装饰的创新和突破——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色釉瓷 364

第一节 青花釉下彩瓷的兴起和发展 365

一 唐青花的发现、技术特点和装饰 365

二 宋青花的来历和胎、釉及颜料特征 369

三 元青花瓷的发展 370

四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375

五 清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381

六 历代青花瓷的显色与结构特征 383

第二节 釉里红釉下彩瓷的开端和演变 386

第三节 高温色釉的创新 388

一 姹紫嫣红的铜红釉 388

二 深沉古朴的钴蓝釉 391

三 五光十色的窑变花釉瓷 392

四 仿汝、官、哥、钧名窑釉瓷和其他釉瓷 392

第十二章 釉下彩与划、刻、彩并举的民间窑系——长沙窑和磁州窑系 394

第一节 釉下多彩装饰的长沙窑系风格瓷器 394

第二节 磁州窑陶瓷 399

一 磁州窑发展的物质基础 400

二 磁州窑原料处理、成型和烧成工艺 402

三 磁州窑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和装饰 403

第三节 鹤壁集和扒村诸窑陶瓷 409

第四节 山西、山东和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411

一 山西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白釉瓷 411

二 山东、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413

第五节 耀州窑和吉州窑的磁州窑型装饰瓷 415

第十三章 乳光釉瓷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钧釉瓷 416

第一节 钧釉瓷的萌芽——西周釉陶上的乳光斑 418

第二节 乳光釉瓷的登场——梁、唐怀安窑的乳光青瓷 419

第三节 唐代钧釉瓷(唐钧、唐代花瓷) 422

第四节 河南钧釉瓷 425

第五节 唐代以来由液相分离所产生的乳浊釉瓷和类钧釉瓷 432

一 长沙窑乳浊釉瓷 432

二 婺州窑乳浊釉瓷 434

三 处州窑乳光釉瓷 437

第六节 仿钧釉瓷及其在技术上的发展 439

一 宜均 439

二 广均 442

三 景德镇仿钧 443

四 景德镇的炉均 444

五 乳光釉的物理化学基础 445

第十四章 陶器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宜兴紫砂陶器 448

第一节 紫砂茗壶的起源与陶艺的发展 449

第二节 紫砂陶器的技术发展 456

一 宜兴紫砂陶器所用的泥料 457

二 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 460

三 紫砂陶器的装饰方法 461

第十五章 光彩夺目的富铅釉和彩——三彩陶器、低温色釉和彩 464

第一节 绿釉陶和三彩釉陶 465

一 绿釉陶 465

二 三彩釉陶 467

第二节 琉璃 472

第三节 法华彩釉 473

第四节 素三彩釉 475

第五节 炉钧釉 477

第六节 釉上彩 477

一 明代斗彩和五彩 477

第七节 低温釉、彩发展形成的体系 485

参考文献 487

主要人名索引 489

主要书名索引 491

总跋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