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第9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鹏翔主审;陈金水主编;范恒,徐巍,金红,李锋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7266888
  • 页数:390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2

第一章 导论 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2

一、中医学的起源 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三、中医学的摄生、预防医学思想及其成就 10

四、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进展 10

五、中医药走向世界 12

六、中医学的展望 13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4

一、整体观念 14

二、恒动观念 16

三、辨证论治 17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18

一、中医学认知与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18

二、具有中医特色的认知方法 18

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与结合 20

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点的比较 20

二、中医学的优势和中西医学的互补性 21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4

第一节 元气论 25

一、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25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7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28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4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7

第三章 藏象学说 41

第一节 概述 41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41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41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42

第二节 脏腑 42

一、五脏 43

二、六腑 54

三、奇恒之腑 56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57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60

一、精 60

二、气 61

三、血 64

四、津液 65

五、神 66

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67

第四节 体质 68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69

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69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70

第四章 病因病机 73

第一节 病因 73

一、外感致病因素 73

二、内伤致病因素 77

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79

四、其他致病因素 81

第二节 病机 81

一、邪正盛衰 82

二、阴阳失调 83

三、精、气、血、津液的失常 84

第五章 四诊 89

第一节 望诊 89

一、全身望诊 89

二、局部望诊 91

三、望排出物 93

四、望小儿指纹 93

五、望舌 94

第二节 闻诊 97

一、听声音 97

二、嗅气味 97

第三节 问诊 98

一、问寒热 98

二、问汗 98

三、问疼痛 99

四、问饮食口味 99

五、问睡眠 100

六、问二便 100

七、问小儿及妇女 100

第四节 切诊 101

一、脉诊 101

二、按诊 105

第六章 辨证 10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6

一、表里辨证 106

二、寒热辨证 107

三、虚实辨证 108

四、阴阳辨证 109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110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1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2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4

四、肝与胆病辨证 11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19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0

第三节 六经辨证 122

一、太阳病证 123

二、阳明病证 123

三、少阳病证 124

四、太阴病证 124

五、少阴病证 124

六、厥阴病证 124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125

一、卫分证 126

二、气分证 126

三、营分证 126

四、血分证 12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129

第一节 防治原则 129

一、养生与预防 129

二、治病求本 130

三、调整阴阳 132

四、扶正与祛邪 132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33

六、三因制宜 133

第二节 治法 134

一、汗法 134

二、吐法 134

三、下法 135

四、和法 135

五、温法 136

六、清法 136

七、补法 136

八、消法 137

九、其他治法 137

中篇 140

第一章 中药 140

第一节 中药概述 140

一、中药的炮制 140

二、中药的性能 141

三、中药的用法 142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144

一、解表药 144

二、祛风湿药 147

三、祛湿药 149

四、清热药 151

五、消导药 159

六、催吐药 160

七、泻下药 160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162

九、温里药 165

十、理气药 166

十一、理血药 168

十二、补益药 171

十三、固涩药 176

十四、平肝息风药 179

十五、安神药 180

十六、开窍药 181

十七、驱虫药 182

十八、外用药 183

第二章 方剂 185

第一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 185

一、方剂与治法 185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85

三、方剂的剂型 186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187

一、解表剂 188

二、祛风剂 189

三、祛湿剂 191

四、清热剂 193

五、和解剂 194

六、消导剂 196

七、催吐剂 196

八、泻下剂 197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198

十、温里剂 200

十一、理气剂 201

十二、理血剂 202

十三、补益剂 203

十四、固涩剂 206

十五、安神剂 207

十六、开窍剂 208

十七、驱虫剂 208

十八、外用剂 209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211

第一节 经络 211

一、经络学概念 211

二、经络的组成 211

三、经络的走向、分布 213

第二节 腧穴 215

一、腧穴的基础概念 215

二、腧穴的分类 215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215

四、特定穴的意义 216

五、腧穴的定位法 217

第三节 十四经脉 219

一、手太阴肺经 219

二、手阳明大肠经 220

三、足阳明胃经 222

四、足太阴脾经 224

五、手少阴心经 225

六、手太阳小肠经 227

七、足太阳膀胱经 228

八、足少阴肾经 231

九、手厥阴心包经 232

十、手少阳三焦经 233

十一、足少阳胆经 235

十二、足厥阴肝经 237

十三、督脉 239

十四、任脉 240

第四节 经外奇穴 242

一、头颈部 242

二、背部 242

三、上肢部 243

四、下肢部 243

第五节 针灸法 244

一、针法 244

二、灸法 249

第六节 针灸治疗 250

一、概述 250

二、针灸治疗原则 251

三、针灸选穴与配穴 252

四、针灸异常情况及处理 253

第七节 其他疗法 255

一、耳针疗法 255

二、推拿疗法 260

三、拔罐疗法 274

下篇 278

第一章 内科常见病证 278

第一节 感冒 278

第二节 咳嗽 280

第三节 喘证 282

第四节 心悸 284

第五节 胸痹 286

第六节 不寐 288

第七节 痴呆 290

第八节 胃痛 291

第九节 泄泻 293

第十节 便秘 296

第十一节 胁痛 297

第十二节 黄疸 299

第十三节 中风 301

第十四节 眩晕 303

第十五节 头痛 305

第十六节 水肿 307

第十七节 淋证 309

第十八节 遗精 311

第十九节 郁证 313

第二十节 血证 315

第二十一节 消渴 320

第二十二节 痰饮 323

第二十三节 汗证 326

第二十四节 肥胖 327

第二十五节 内伤发热 329

第二十六节 痹证 331

第二十七节 腰痛 333

第二十八节 痿证 335

第二章 其他常见病证 338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38

第二节 闭经 343

第三节 痛经 345

第四节 崩漏 347

第五节 带下病 349

第六节 妊娠恶阻 352

第七节 恶露不尽 353

第八节 缺乳 354

第九节 疳积 355

第十节 瘾疹 356

第十一节 痈 357

第十二节 湿疮 358

第三章 肿瘤 360

第一节 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 360

一、中医认识肿瘤的逐步深入 360

二、中医辨治肿瘤的方法不断发展 361

第二节 肿瘤的病因病机 362

第三节 肿瘤的辨证论治及治则治法 363

一、肿瘤辨证论治要点 363

二、肿瘤的治则治法 363

第四节 治疗肿瘤的常用中草药、调护及治法的研究 365

一、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 365

二、饮食治疗 366

三、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殊症状和并发症 366

四、中药治疗肿瘤多种给药途径研究 367

五、防治肿瘤恶变、复发、转移、耐药的研究 368

附录 方剂汇编 369

参考文献 376

索引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