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交通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席龙飞,杨熹,唐锡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30116710
  • 页数:68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造船技术史 3

第一章 中国舟船的起源 3

第一节 原始的渡水工具 3

一 葫芦——腰舟 3

二 皮囊 4

三 筏 6

第二节 独木舟 8

一 独木舟出现的年代 8

二 新石器时代的舟形陶器 11

三 已发现的独木舟遗存 14

四 在跨湖桥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独木舟 18

第二章 木板船的产生 19

第一节 独木舟向木板船的演变 19

一 独木舟发展演变的途径 19

二 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中的实例 20

第二节 木板船出现的年代 21

第三节 古文献对早期舟船及舟船活动的记述 22

一 “东狩于海,获大鱼” 22

二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22

三 武王伐殷与强渡孟津 23

四 “造舟为梁”和“于越献舟” 23

五 舟牧覆舟 24

第三章 古代造船技术的奠基 25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水运船舶及战船 25

一 春秋时代的水运及船舶 25

二 春秋时代的水战及战船 27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水运及船舶 28

第三节 从战国随葬船看战国的造船技术 30

一 战国中山王墓中的随葬船 30

二 随船出土的船具等器物 31

三 从连接船板的铁箍看战国时的造船工艺 32

第四节 战国时代战船的形制 33

一 从战国青铜器上的船纹看战船的形制 33

二 战国战船的形制和装备 35

三 吴国战船大翼的复原 37

第五节 中国船舶风帆出现的年代 37

一 殷商时代出现风帆说 39

二 东汉前半期出现了记载帆的文字 39

三 战国时代出现风帆的考证 40

第六节 战国时代为发展古代造船业奠定技术基础 43

第四章 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44

第一节 秦代的船舶 44

第二节 汉代南北海上航路的开辟 45

一 征服百越及开通南方航路 45

二 击朝鲜并开通北方航路 46

三 印度洋以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48

第三节 汉代船舶及其建造地点 51

一 汉代船舶的文献记载 51

二 汉代船舶的建造地点 53

第四节 从出土汉船模型看汉代船舶 55

一 已出土的4艘汉代船舶模型 55

二 从出土汉船模型看汉代船舶 57

三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双体游舫 59

第五节 汉代船舶的属具 59

一 桨、篙、纤 60

二 橹 62

三 舵与梢 64

四 桅、帆与驶风技术 66

五 碇 68

第六节 汉代造船技术的总结 70

一 汉代的船舶技术著作《释名·释船》 70

二 汉代典型船舶——赤壁水战的斗舰 71

第五章 造船技术在唐宋时期臻于成熟 75

第一节 在统一全国战役中发挥作用的隋代五牙舰 75

一 五牙舰在统一全国战役中的历史作用 75

二 有关文献对五牙舰的记述及其复原 76

第二节 隋代船舶的发展 80

一 隋代船舶的建造 80

二 隋朝廷注意发展海上交通 82

第三节 唐代的内河及海洋船舶 83

一 唐代的内河航运及船舶 83

二 唐代建造了车轮战舰 85

三 由出土的唐代木船看造船技术 87

四 唐代的海上交通与船舶 91

五 唐代的造船地点 94

第四节 唐代由多种舰艇组成的混合舰队 94

第五节 宋代的内河及海洋船舶 97

一 宋代海运业的发展及其海港的分布 97

二 宋代造船技术的进展 98

三 绘画等艺术品所反映的宋代船舶 102

四 车轮舟的空前发展及其重大作用 108

第六节 从出土古船看宋代的造船技术 111

一 天津市静海县出土的宋代内河船 111

二 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 114

三 宁波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 126

第七节 传统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131

一 新船型的发展与船型的多样化 132

二 船舶航海性能的改善与提高 132

三 船舶在结构上的特点和优点 133

四 在施工工艺方面的成就 134

五 船舶设备、属具的创造与进步 135

第六章 古代造船技术鼎盛时期的船舶 137

第一节 元代的水师、海运与舰船 137

一 元代的水师 137

二 元代的海上交通 139

三 元代的漕运 140

四 元代的舰船 142

第二节 元代古船的发掘与研究 144

一 韩国新安海中国元代航海货船的发掘与研究 144

二 山东蓬莱元代战船的发掘与研究 156

第三节 明代的水运与船舶生产 165

一 明代的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 165

二 文献所记述的明代船舶 170

三 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 186

第四节 明代古船的发掘与研究 191

一 山东梁山县明代河船的发掘与研究 191

二 浙江象山县明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 195

三 长11.07米铁力木舵杆的发现 200

第五节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鼎盛时期的结晶——郑和宝船 202

一 郑和宝船尺度和船数的文献依据 202

二 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物依据 205

三 郑和宝船的船型与建造地点 205

四 中外学者对宝船的论述 208

五 郑和宝船的复原问题 211

第七章 中国传统造船业的衰落与外资轮船业的渗透 213

第一节 海禁制约着中国木帆船业的发展 213

一 明代中叶厉行海禁,导致发达的中国海洋木帆船业迅速衰退 213

二 清代展海中寓禁海的长期国策,限制了中国海洋木帆船业的发展 214

三 明末清初往返于日本长崎港的中国帆船 215

四 西方海洋木帆船性能后来居上 225

第二节 航权丧尽,洋船入室给中国木帆船业以致命打击 226

一 在与西方夹板帆船竞争中失利和衰落的中国远洋木帆船业 226

二 长期繁荣的清代沿海和内河木帆船业 227

三 门户开放后列强的关税特权为洋船入室攘夺航运之利张本 228

四 五口通商导致中国东南沿海木帆船业的衰退 230

五 东部沿海和长江众多口岸的被迫开放,洋船入室,给中国木帆船业以致命打击 231

第三节 国门洞开后近代外资轮船修造业对中国造船业的挑战 233

一 西洋轮船入室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由外资经营的轮船修造业 233

二 最早在香港、广州开办的外资轮船修造业 234

三 上海早期的外资轮船修造业 235

四 英商在厦门、福州的早期轮船修造业 237

第四节 广州地区和上海外资船厂的兼并和发展 238

一 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的兼并活动及其发展 238

二 上海外资船厂的兼并活动与耶松船厂公司 241

第八章 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端与兴衰 245

第一节 中国人对西方火轮船的早期探索 245

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人有关西方火轮船的见闻 245

二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火轮船始被林则徐视为西方长技 246

三 丁拱辰对西方火轮船的研究 247

四 19世纪40年代中国人试造火轮船的活动 249

五 郑复光、丁守存对西方火轮船的研究活动 250

第二节 安庆内军械所与“黄鹄”号轮船 251

一 中国近代第一座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251

二 由徐寿领衔在安庆内军械所试制轮船的准备工作全面推开 252

三 由徐寿等用手工方式制作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模型 257

四 首次试制的木质小火轮试航成功 258

五 “黄鹄”号轮船试制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 258

第三节 江南制造局的创立及其造船活动 259

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立 259

二 制造局制造枪炮不力,扩建新址造船 261

三 江南制造局轮船制造的进步 263

四 在造船糜费论的抨击下,江南停止造船主营枪炮 265

第四节 晚清的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基地——福建船政 268

一 左宗棠早期试造轮船的言论和行动 268

二 左宗棠向清廷大声疾呼建厂造船 269

三 福建船政的创建并始造轮船 271

四 自制蒸汽机并扩大造船能力 274

五 船局风波大论战 277

六 福建船政造船技术不断进步并成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基地 278

第五节 洋务运动中的其他官办造船机构 286

一 天津机器局及特种船舶的制造 287

二 黄埔船局的变迁及其造船活动 289

三 大沽船坞及其修造船活动 291

四 旅顺船坞的建设及其失陷 292

第六节 福建船政的衰落和江南船坞的崛起 294

一 政府拨款造船致使船政经费日绌 294

二 甲午战争后清廷力图整顿船政,建造新型舰艇 295

三 福建船政因督理不善、经费支绌终成昔日黄花 296

四 1905年江南船坞宣告独立,改革中带来生机 297

第七节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建及其贡献 300

一 徐寿首倡创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300

二 翻译馆的历史贡献 303

第八节 福建船政学堂是培育中国近代造船科技及海军人才的摇篮 304

一 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304

二 船政学堂的课程设置与办学特色 307

三 船政学堂建设的创举——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308

四 船政学堂是孕育中国近代造船科技和海军人才的摇篮 309

第二篇 水运技术史 313

第九章 海上航路的开辟与演变 313

第一节 开发海洋的新曙光 313

一 海洋文化的萌芽 313

二 上古先民的海上活动——漂航 315

第二节 沿海南北航路的开辟与演变 318

一 先秦时期沿海航路的开辟与演变 319

二 西汉初期南北沿海航路的贯通 320

第三节 通朝鲜、日本航路的开辟和演变 321

一 春秋时期的左旋环流航路 322

二 战国时期的经对马岛至北九州航路 322

三 唐、宋两代对日本航路的开辟 325

四 元、明两代的对日航路 330

第四节 西洋航路的开辟与演变 333

一 西汉对西方航路的开辟 333

二 东汉及六朝时期西方航路的发展 335

三 唐、宋时期西方航路的发展与演变 340

四 元、明两代的西洋航路 344

五 清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 346

第十章 海上水运技术 350

第一节 古代地文航海技术 350

一 古代航海的导航方法与设施 350

二 古代对海况和气象的预测 358

三 指南针在海上的应用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369

四 航迹推算 372

第二节 古代天文航海技术 375

一 天文航海的初始时期 376

二 古代天文航海技术的发展 390

三 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 401

四 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传入 405

第十一章 内河水运技术 408

第一节 内河水道的特点 408

一 航道尺度的限度 408

二 河槽变迁 409

三 流速分布的不均衡 410

四 水位涨落的影响 411

五 内河水流特征及船舶操驾事故 411

六 内河木帆船的航行作业 413

第二节 不同河道的船舶驾驶基本要点 426

一 顺直河段 427

二 弯曲河段 429

三 浅滩河段 431

四 河口河段 434

五 山区河段 437

第十二章 运河水运工程 444

第一节 先秦人工运河的开创时期 444

第二节 历代人工运河的发展和演变 446

一 秦、汉发展时期的主干运河 447

二 汉代黄河、海河、滦河间的主干运河 450

三 隋、唐、宋繁盛时期的主干运河 450

四 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 454

第三节 引水、蓄水济运工程与河道整治 457

一 渠首引水工程 457

二 蓄水与引水济运工程 461

三 运河河道改造工程 465

第四节 运河渠化工程中的埭、堰、闸 471

一 筑埭蓄水 471

二 运河的通航堰闸和陡门 473

三 运河上的船闸 475

第五节 运河漕运管理与职官 479

一 漕运管理体系 481

二 河道管理系统 482

三 运河工程管理 483

四 运河运输管理及规章 485

第十三章 航路指南及水道图 489

第一节 航路指南的形成和发展 489

一 元代以前典籍中有关导航意义的海上航路 489

二 中国沿海海区航路指南的形成 491

三 明代中国至东西洋的航路指南 494

四 古代航路指南形成发展的过程 500

五 具有近代特点的清代后期航路指南 502

第二节 航海图的发展历史 503

一 明代以前有关海图的记载 503

二 明代的航海图 504

三 明代的海防图和海运图 510

四 清代早期的航海图 513

五 清代沿海形势图 516

六 清代中后期的航海图 519

第三节 江河图的绘制 524

一 明代以前的江河图 524

二 明、清时期绘制的黄河图 526

三 明、清时期绘制的长江图 529

四 明、清时期绘制的运河图 533

五 海图测绘机构的沿革 536

第十四章 古代的海运管理制度 5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海运管理机构 537

一 古代海运管理机构的沿革 537

二 古代海运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 540

第二节 船舶进出港口的管理制度 543

一 唐代船舶进出港口的管理体制 543

二 宋代船舶进出港口的管理 544

三 元代商船进出港口的规定 547

四 明代商船进出港口的管理 548

第三节 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的赋税征收 553

一 汉晋时期对外航海贸易之税收 553

二 唐代对海商及其货物的税收 554

三 宋代进口货物征税与专卖规则 555

四 元代商船税收办法 558

五 明代船货征税办法 560

第四节 古代海运管理中的走私缉查制度 564

一 进出口物资之查禁 565

二 海上走私行为之处罚办法 567

第三篇 陆路交通史 573

第十五章 夏代至西周的陆路交通 573

第一节 夏代的陆路交通 573

第二节 商代的陆路交通 574

一 商代陆路交通概况 575

二 殷商时期交通干线的修筑、保护和服务设施 575

第三节 西周时代的陆路交通 577

一 对道路的维修与管理及新道路的开辟与扩展 578

二 道路的类型 579

第十六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陆路交通 581

第一节 陆路交通网的形成 581

第二节 陆路交通设施与管理 583

第三节 交通道路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584

第十七章 秦汉时期的陆路交通 586

第一节 陆路交通线路布局 586

一 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 586

二 汉代陆路交通的发展 590

第二节 陆路物资运输 594

一 陆路运输主要动力:人力和畜力 594

二 建筑工程、军事行为等中的陆路物资运输 595

第三节 道路修筑管理制度 597

一 驰道、复道、甬道的修筑 597

二 栈道、隧道等的修筑 598

三 道路交通管理、护养等制度 600

第十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陆路交通 603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陆路交通 603

一 曹魏的陆路交通 603

二 蜀汉和孙吴的陆路交通 605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陆路交通 606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陆路交通 606

一 北魏平城赴漠北与西域的交通路线 607

二 北魏平城至河北平原与东北一带的陆路交通路线 608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的陆路交通 610

第一节 国内陆路交通 610

一 以长安为中心的国内交通干线的修筑 610

二 以洛阳为中心的国内交通干线的修筑 612

三 地区性交通网络的建设 614

四 蜀道的整修与新辟 614

五 驿传与关隘的职责 617

第二节 边境陆路交通 618

一 通北方边境及新疆的陆路交通线 618

二 通西藏及云南的陆路交通线 619

第三节 国际陆路交通 622

第二十章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的陆路交通 623

第一节 主要陆路交通线路 623

一 北宋以开封为中心的驿道建设 623

二 南宋的陆路交通 626

三 辽代的陆路交通 627

四 金代的陆路交通 628

五 西夏的陆路交通 629

六 元代以大都为中心的驿道建设 629

第二节 道路修筑管理制度的改进 635

一 宋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 635

二 元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 637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陆路交通 639

第一节 明清陆路交通概况 639

第二节 主要陆路交通线路 640

一 明代主要陆路交通线路 640

二 清代主要陆路交通线路 644

第三节 道路修筑管理制度的完善 647

一 明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 647

二 清代道路修筑管理制度 650

参考文献 655

人名索引 660

书名索引 673

总跋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