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3
华北大学和它迁京后的发展变化&文·徐鑫武 3
记雷达设计专业的9511班——记我校雷达设计专业的成长&文·马启光 6
创建红外导引专业的背景&文·邓仁亮 11
回顾导弹专业建设&文·杨述贤 14
激光专业诞生记&文·张国威 18
弹药工程专业五十六年的辉煌&文·马晓青 23
计算机伴随我成长——纪念我校计算机专业成立50周年&文·龚元明 25
参加北理工建设,不断成长&文·陈晋南 30
参加我校三个专业建设的回忆&文·胡永生 36
开拓进取 桃李芬芳——北京理工大学开展计算机教育52周年&文·吴鹤龄 41
404教研室的建立&文·周仁忠 43
倾力编撰学科史 发挥作用抒真情——记退休第四党支部特色活动&文·安连生 45
招生&文·匡吉 48
忆学校工厂的往事&文·刘汉严 50
回顾北理工体育的奋斗历程&文·傅上之 52
回顾“工专”往事&文·杨述贤 55
科学研究 63
第一台国产大型天象仪&文·严沛然 63
忆中国“第一电视频道”和“北京工业学院实验电视台”&文·蒋坤华 66
矢志不渝 为科研之梦奋勇前行——回忆我的科研历程&文·周培德 69
我们为“长征”火箭走出国门添加推力&文·姚德源 72
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大型天象仪&文·伍少昊 严沛然 谈天民 75
参加“红箭-73”研制的一些回忆&文·甘仞初 83
“265-1”诞生记&文·文仲辉 85
激光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文·邓仁亮 90
土得掉渣的“土火箭”——四十六年前的一段科研往事&文·姚德源 94
关于青海核武器基地的记忆——记一次参加高科技试验的经历&文·罗文碧 97
研究生学习的回忆&文·周仁忠 102
小型光学惯性稳像跟踪仪器的研制&文·谷素梅 107
青春回忆 113
未竟人生的梳理和回忆&文·王远 113
走,跟着共产党走,初心铸定&文·赵长水 122
十三陵水库回想曲&文·周本相 125
“入党”永远在路上&文·戴永增 127
抹不去的记忆&文·贾展宁 130
从青年学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文·寇平 133
国庆标兵&文·周本相 136
走出象牙塔&文·沈以淡 138
在苏联学习的日子&文·张子青 141
忆四赴延安&文·杨德保 143
难忘的岁月&文·江涛 147
前所未有 为之一振&文·蔡汝震 151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亲历毛主席1957年11月17日接见留苏学生&文·谷素梅 153
忆留苏岁月(学习)&文·谷素梅 156
跟苏联专家学习追记&文·文仲辉 160
弹指一挥间 成长六十年&文·徐绍志 164
俄文突击&文·徐鑫武 166
忆供给制&文·徐鑫武 168
北理情怀 173
人民之光,我党之荣——记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文·戴永增 173
魏思文院长的调查研究举措&文·范琼英 张宝平 175
魏思文同志二三事&文·徐鑫武 177
缅怀周伦岐教授&文·文仲辉 179
回忆我与倪志福的交往与合作&文·于启勋 182
回忆钱学森&文·姚德源 184
以两位老师为榜样&文·阮宝湘 186
我为魏思文院长答疑&文·姚德源 190
元帅们的关怀——记1958年在国防部的一次展出&文·胡启俊 192
华北大学工学院往事点滴&文·胡永生 195
怀念马老师 学好理论基础&文·安文化 197
追昔抚今——有关张震将军的一件往事的回忆&文·周本相 198
科学救国——我记忆中的马士修先生&文·芦汉生 200
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退休教师——陈幼松&文·陈锦光 203
印象中的张忠廉老师&文·张民生 207
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北理工人&文·罗文碧 209
我爱北理工&文·卢懿生 213
霞辉满天 221
阮郎归·愁思&词·高惠民 221
四城吟(诗四首)&诗·周思永 222
赞月季&诗·韩自文 223
旭日&诗·杨子真 224
牡丹咏&诗·何文 225
我们是北工人 我们爱北工——献给北京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诗·韩建武 227
改革开放30年的几点体会&文·曹永义 231
做人、做学问、做论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些体会&文·马宝华 236
我心目中的延安精神&文·戴永增 239
讲究工作方法 打开心灵之锁&文·李兆民 241
学校基本建设的回忆&文·张敬袖 243
教师的责任与道德——忆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讲授“应用写作”&文·马集庸 246
仁者爱人&文·徐绍志 249
平凡乐悠悠&文·杨德保 251
良乡校区闪现&文·郝临华 253
校园体育悠悠事 忆昔抚今思绪多&文·阮宝湘 255
团结的集体 温暖的家——记北理工老教师合唱团的点点滴滴&文·王培瑜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