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序 1
绪论 2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和沿革 2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 2
(一)基本内容 2
(二)编写体例 2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3
(一)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3
(二)创制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的经方 5
四、《金匮要略》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7
(一)学习目的 7
(二)学习方法 7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9
一、病因、发病与治未病 9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9
(二)发病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11
(三)病因与杂病分类 12
1.反常气候 12
2.五邪中人与杂病分类 13
二、病机 14
三、诊病举例 15
(一)望诊 15
(二)闻诊 16
(三)切诊 16
(四)四诊合参 17
(五)预后 18
四、论治 18
(一)表里同病 18
(二)痼疾加卒病 19
(三)审因论治 19
(四)饮食与调护 20
内容归纳 20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2
痉病 23
一、分类 23
(一)刚痉 23
(二)柔痉 23
二、脉症 24
三、误治成痉 25
四、证治 25
(一)柔痉 25
栝楼桂枝汤方 25
(二)刚痉 26
葛根汤方 26
(三)阳明热盛成痉 27
大承气汤方 27
五、预后 27
湿病 28
一、证候 28
二、治法 28
(一)发汗 28
(二)利小便 29
三、误治证 29
(一)变证 29
(二)坏证 30
四、证治 30
(一)头中寒湿 30
(二)寒湿在表 30
麻黄加术汤方 30
(三)风湿在表 3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31
(四)风湿兼气虚 32
防己黄芪汤方 32
(五)风湿兼阳虚 33
1.表阳虚 33
桂枝附子汤方 33
白术附子汤方 33
2.表里阳虚 34
甘草附子汤方 34
暍病 35
一、脉症 35
二、证治 35
(一)热盛伤津气 35
白虎加人参汤方 35
(二)湿盛 36
一物瓜蒂汤方 36
内容归纳 36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38
百合病 38
一、脉症、病机与治则 38
(一)脉症与病机 38
(二)治则 39
二、证治 40
(一)百合病主方 40
百合地黄汤方 40
(二)百合病误汗 40
百合知母汤方 40
(三)百合病误下 41
滑石代赭汤方 41
(四)百合病误吐 42
百合鸡子汤方 42
(五)百合病变渴 42
百合洗方 42
栝楼牡蛎散方 43
(六)百合病变发热 43
百合滑石散方 43
狐惑病 44
一、脉症与内治方 44
甘草泻心汤方 44
赤豆当归散方 45
二、外治方 46
苦参汤 46
雄黄熏方 47
阴阳毒病 47
一、阳毒病证治 47
升麻鳖甲汤方 47
二、阴毒病证治 48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48
内容归纳 49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50
一、以脉论治 50
二、证治 51
(一)疟母 51
鳖甲煎丸方 51
(二)瘅疟 52
(三)温疟 52
白虎加桂枝汤方 52
(四)牝疟 53
蜀漆散方 53
(五)附方 54
1.《外台》牡蛎汤 54
2.《外台》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54
3.《外台》柴胡桂姜汤 54
内容归纳 55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56
中风 56
一、脉症、病因病机与鉴别 56
二、证治 58
(一)风痰湿中经络 58
侯氏黑散 58
(二)热盛动风 59
风引汤 59
(三)血虚受风 60
防己地黄汤 60
(四)头风 61
头风摩散方 61
(五)附方 61
《古今录验》续命汤 61
历节病 62
一、成因 62
(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 62
(二)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63
(三)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63
(四)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63
(五)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64
二、证治 64
(一)风湿历节 6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64
(二)寒湿历节 65
乌头汤方 65
(三)附方 66
1.矾石汤 66
2.《千金》三黄汤 66
3.《近效方》术附汤 67
4.崔氏八味丸 67
5.《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67
内容归纳 68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69
血痹病 69
一、成因与轻证 69
二、重证 70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70
虚劳病 71
一、脉象总纲 71
二、辨证 71
三、证治 73
(一)虚劳失精 7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73
天雄散方 74
(二)虚劳腹痛 74
小建中汤方 74
黄芪建中汤 75
(三)虚劳腰痛 76
肾气丸方 76
(四)虚劳风气 76
薯蓣丸方 76
(五)虚烦不眠 77
酸枣仁汤方 77
(六)虚劳干血 78
大黄?虫丸方 78
(七)附方 79
1.《千金翼》炙甘草汤 79
2.《肘后》獭肝散 79
内容归纳 80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81
肺痿 81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 81
二、证治 82
(一)肺气虚寒 82
甘草干姜汤方 83
(二)附方 83
1.《外台》炙甘草汤 83
2.《千金》甘草汤 84
3.《千金》生姜甘草汤 84
4.《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84
肺痈 85
一、病因病机、脉症与预后 85
二、证治 86
(一)邪实气壅 86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86
(二)血腐脓溃 86
桔梗汤方 87
(三)附方 87
1.《千金》苇茎汤 87
2.《外台》桔梗白散 88
咳嗽上气 88
一、辨证与预后 88
二、证治 89
(一)寒饮郁肺 89
射干麻黄汤方 89
(二)痰浊壅肺 90
皂荚丸方 90
(三)饮热郁肺 91
越婢加半夏汤方 91
(四)寒饮夹热 91
厚朴麻黄汤方 91
泽漆汤方 92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93
(五)肺胃阴虚气逆 94
麦门冬汤方 94
内容归纳 95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96
一、成因与主症 96
二、证治 97
(一)肝郁气逆 97
奔豚汤方 97
(二)阳虚寒逆 98
桂枝加桂汤方 98
(三)阳虚饮动 9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98
内容归纳 99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00
一、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100
二、胸痹证治 101
(一)典型证候 101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101
(二)痰饮壅盛 102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102
(三)偏虚偏实 103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103
人参汤方 103
(四)饮阻气滞 10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104
橘枳姜汤方 104
(五)胸痹急证 105
薏苡附子散方 105
三、心痛证治 106
(一)寒饮气逆 106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106
(二)阴寒痼结 107
乌头赤石脂丸方 107
(三)附方 108
九痛丸 108
内容归纳 109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10
腹满 111
一、辨证与治则 111
(一)虚寒性腹满 111
(二)实热性腹满 111
(三)表里皆寒证 112
(四)表寒与里寒之辨 112
(五)寒实证脉象与治法 113
二、证治 114
(一)里实兼表寒证 114
厚朴七物汤方 114
(二)里实兼少阳证 114
大柴胡汤方 115
(三)里实胀重于积证 115
厚朴三物汤方 115
(四)里实积胀俱重证 116
大承气汤方 116
(五)虚寒饮逆 117
附子粳米汤方 117
赤丸方 118
(六)脾胃虚寒 119
大建中汤方 119
(七)寒实内结 120
大黄附子汤方 120
三、预后 121
寒疝 121
一、证治 121
(一)阳虚寒盛 121
乌头煎方 121
(二)血虚寒滞 12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122
(三)内外俱寒 123
乌头桂枝汤方 123
二、误治变证 124
三、附方 125
1.《外台》乌头汤 125
2.《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125
3.《外台》走马汤 125
宿食 126
一、脉象 126
二、证治 127
(一)宿食在下 127
大承气汤方 127
(二)宿食在上 128
瓜蒂散方 128
内容归纳 128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30
一、五脏病证举例 130
(一)肺病 130
1.肺中风 130
2.肺中寒 131
3.肺死脏脉 131
(二)肝病 131
1.肝中风 131
2.肝中寒 131
3.肝死脏脉 132
4.肝着证治 132
旋覆花汤方 132
(三)心病 133
1.心中风 133
2.心中寒 133
3.心伤 133
4.心死脏脉 134
5.心虚邪哭癫狂证 134
(四)脾病 135
1.脾中风 135
2.脾死脏脉 135
3.脾约证治 135
麻子仁丸方 135
(五)肾病 136
1.肾死脏脉 136
2.肾着证治 13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136
二、三焦病证举例 137
(一)三焦竭部 137
(二)热在三焦及大小肠寒热病变 137
三、积聚、?气的鉴别和积病主脉 138
内容归纳 139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40
一、成因、脉症、分类与预后 140
(一)成因和脉症 140
(二)四饮脉症 141
(三)水在五脏症状 142
(四)留饮与伏饮 143
(五)饮病预后 144
二、治则 144
三、证治 144
(一)饮停心下、肠间 144
1.脾胃阳虚饮停 144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144
2.水饮上泛冒眩 145
泽泻汤方 145
3.停饮上逆呕吐 146
小半夏汤方 146
小半夏加茯苓汤 146
4.下焦饮逆悸眩 147
五苓散方 147
5.肠间饮结成实 148
己椒苈黄丸方 148
6.留饮邪实欲去 148
甘遂半夏汤方 148
(二)饮流胁下 150
十枣汤方 150
(三)饮溢四肢 151
大青龙汤方 151
小青龙汤方 151
(四)饮在胸膈 152
1.支饮喘满痞坚 152
木防己汤方 152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152
2.支饮胸满兼腑实 153
厚朴大黄汤方 153
3.支饮壅肺不得息 154
葶苈大枣泻肺汤 154
4.膈间停饮呕痞 155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155
5.水饮邪实咳嗽证及预后 155
6.支饮兼外寒咳逆 156
小青龙汤 156
7.支饮随证辨治举例 156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157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15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15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15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159
(五)饮病调治 160
1.微饮短气 160
苓桂术甘汤 160
肾气丸 160
2.附方 161
《外台》茯苓饮 161
内容归纳 16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63
消渴 163
一、病机与脉症 163
(一)厥阴病消渴 163
(二)杂病消渴 164
二、证治 165
(一)热盛津气两伤 165
白虎加人参汤 165
(二)肾气亏虚 166
肾气丸 166
(三)肾阴津耗伤 166
文蛤散方 166
小便不利、淋病 167
一、小便不利证治 167
(一)膀胱气化不行 167
五苓散 167
(二)上燥下寒水停 167
栝楼瞿麦丸方 167
(三)湿热夹瘀、脾虚湿盛 168
蒲灰散方 168
滑石白鱼散方 168
茯苓戎盐汤方 168
(四)水热互结伤阴 170
猪苓汤方 170
二、淋病 171
(一)主症 171
(二)治禁 171
内容归纳 171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72
一、分类与辨证 172
(一)四水与黄汗 172
(二)五脏水 175
二、脉症与病因病机 177
(一)风气相搏 177
(二)脾虚不运,水热互结 177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178
(四)脾肾阳虚 179
(五)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 179
(六)水分、血分 179
(七)气分 180
三、治法 181
(一)利小便、发汗 181
(二)攻下逐水 181
(三)误治证救治原则 182
四、证治 183
(一)风水 183
1.风水表虚 183
防己黄芪汤方 183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184
2.风水夹热 184
越婢汤方 184
(二)皮水 185
1.皮水夹热 185
越婢加术汤 185
2.皮水表实 186
甘草麻黄汤方 186
3.皮水气虚阳遏 186
防己茯苓汤方 186
4.皮水湿热内壅 187
蒲灰散 187
(三)正水与风水比较 188
麻黄附子汤方 188
杏子汤方(未见) 188
(四)黄汗 189
1.卫郁营热表虚湿遏 189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189
2.气虚湿盛阳郁 189
桂枝加黄芪汤方 189
(五)气分 191
1.阳虚阴凝 19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191
2.脾虚气滞 192
枳术汤方 192
五、预后 192
内容归纳 19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94
一、病因病机与分类 194
(一)湿热发黄 194
(二)寒湿发黄 195
(三)分类 195
二、辨证 196
(一)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 196
(二)黑疸 197
三、证治 197
(一)谷疸 197
茵陈蒿汤方 197
(二)酒疸 198
1.治法 198
2.证治 199
栀子大黄汤方 199
(三)女劳疸 199
硝石矾石散方 199
(四)热盛里实黄疸 200
大黄硝石汤方 200
(五)湿重于热黄疸 201
茵陈五苓散方 201
(六)黄疸兼证 202
1.兼表虚证 202
桂枝加黄芪汤 202
2.兼少阳证 202
柴胡汤 202
(七)黄疸误治成哕 203
小半夏汤 203
(八)燥结血瘀发黄 203
猪膏发煎方 203
(九)虚黄 204
小建中汤 204
四、预后 205
五、附方 205
1.瓜蒂汤 205
2.《千金》麻黄醇酒汤 205
内容归纳 20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07
惊悸 207
一、成因 207
二、证治 208
(一)火劫致惊 208
桂枝救逆汤方 208
(二)水饮致悸 209
半夏麻黄丸方 209
吐衄下血 209
一、成因 209
二、辨证 210
(一)太阳、阳明衄血 210
(二)内伤吐衄下血 210
(三)虚寒亡血 210
三、治禁与预后 211
(一)禁汗 211
(二)预后 211
四、证治 212
(一)虚寒吐血 212
柏叶汤方 212
(二)热盛吐衄 213
泻心汤方 213
(三)虚寒便血 214
黄土汤方 214
(四)湿热便血 214
赤小豆当归散 214
瘀血 215
内容归纳 21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17
呕吐 218
一、成因与脉症 218
(一)饮邪致呕 218
(二)虚寒胃反 218
二、治禁 219
三、证治 220
(一)虚寒呕吐 220
1.肝胃虚寒 220
茱萸汤方 220
2.阴盛格阳 220
四逆汤方 220
3.虚寒胃反 221
大半夏汤方 221
(二)实热呕吐 222
1.肠胃实热 222
大黄甘草汤方 222
2.热郁少阳 222
小柴胡汤方 223
3.肠热扰胃 22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223
(三)寒热错杂 223
半夏泻心汤方 224
(四)寒饮呕吐 224
1.基本方 224
小半夏汤 224
2.阳虚停饮 225
半夏干姜散方 225
3.饮结胸胃 225
生姜半夏汤方 225
4.脾虚停饮 226
茯苓泽泻汤方 226
(五)呕吐后辨治 227
1.饮停于胃 227
猪苓散方 227
2.里热津伤兼表口渴 228
文蛤汤方 228
(六)附方 228
《外台》黄芩汤 228
哕 229
一、治则 229
二、证治 230
(一)胃寒气逆 230
橘皮汤方 230
(二)胃虚夹热 230
橘皮竹茹汤方 230
(三)附方 231
《千金翼》小承气汤 231
下利 231
一、脉症、病机与预后 231
(一)呕吐、哕、下利气绝证 231
(二)湿热下利 232
(三)虚寒下利 232
二、治法与禁忌 234
(一)湿滞气利治法 234
(二)虚寒利治禁 234
三、证治 235
(一)虚寒下利 235
1.虚寒下利兼表证 235
四逆汤方 235
桂枝汤方 235
2.寒厥下利 236
通脉四逆汤方 236
3.虚寒下利脓血 236
桃花汤方 236
4.气虚肠滑下利 237
诃梨勒散方 237
(二)实热下利 237
1.大肠湿热 237
白头翁汤方 237
紫参汤方 238
2.实热内结 239
大承气汤方 239
小承气汤方 240
(三)利后虚烦证 240
栀子豉汤方 241
内容归纳 241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43
痈肿 243
一、痈肿初起脉症 243
二、痈肿辨脓法 244
三、痈肿脓成内服方 244
(一)排脓散方 244
(二)排脓汤方 244
肠痈 245
一、脓成证治 245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245
二、脓未成证治 246
大黄牡丹汤方 246
金疮 247
一、脉症 247
二、治疗 247
王不留行散方 247
浸淫疮 248
一、预后 248
二、证治 248
黄连粉(方未见) 248
内容归纳 248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249
趺蹶 249
手指臂肿 250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250
转筋 250
鸡屎白散方 250
阴狐疝气 251
蜘蛛散方 251
蛔虫 252
一、常见脉症 252
二、证治 252
(一)虫痛证 252
甘草粉蜜汤方 252
(二)蛔厥证 253
乌梅丸方 253
内容归纳 254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55
一、妊娠诊断与恶阻轻证调治 255
桂枝汤 255
二、胎症鉴别与症病治疗 256
桂枝茯苓丸方 256
三、证治 257
(一)腹痛 257
1.阳虚寒盛 257
附子汤(方未见) 257
2.肝脾失调 258
当归芍药散方 258
(二)胞阻 259
芎归胶艾汤方 259
(三)恶阻重证 260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260
(四)小便难 260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261
(五)水肿 261
葵子茯苓散方 261
(六)胎动不安 262
1.血虚湿热 262
当归散方 262
2.脾虚寒湿 263
白术散方 263
3.心火气盛 264
刺泻劳宫及关元 264
内容归纳 265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66
一、产后三病 266
(一)成因 266
(二)证治 267
小柴胡汤 267
大承气汤 267
二、产后腹痛 268
(一)血虚里寒 26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268
(二)气血郁滞 268
枳实芍药散方 269
(三)干血内结 269
下瘀血汤方 269
(四)瘀阻热结 270
大承气汤 270
三、产后中风 271
(一)表虚中风 271
阳旦汤 271
(二)阳虚中风 271
竹叶汤方 271
四、虚热烦呕 272
竹皮大丸方 272
五、热利伤阴 273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73
六、附方 273
1.《千金》三物黄芩汤 273
2.《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274
内容归纳 274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75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275
二、热入血室 276
(一)辨证与治禁 276
(二)寒热如疟 277
小柴胡汤 277
(三)胸胁满如结胸 278
刺期门 278
(四)但头汗出 279
刺期门 279
三、梅核气 279
半夏厚朴汤方 279
四、脏躁 280
甘麦大枣汤方 280
五、误下成痞治疗 281
小青龙汤方 281
泻心汤方 281
六、月经病 282
(一)崩漏 282
1.虚寒夹瘀 282
温经汤方 282
2.冲任虚寒 283
胶姜汤(方未见) 283
3.瘀血阻络 283
旋覆花汤 284
(二)经水不利 284
1.寒凝血瘀 284
土瓜根散方 284
2.瘀热内结 285
抵当汤方 285
3.水血互结 286
大黄甘遂汤方 286
七、带下病 287
(一)湿热带下 287
矾石丸方 287
(二)寒湿带下 288
蛇床子散方 288
八、腹痛 288
(一)风冷血滞 288
红蓝花酒方 289
(二)肝脾失调 289
当归芍药散方 289
(三)脾胃阳虚 290
小建中汤方 290
九、转胞 290
肾气丸 290
十、前阴诸疾 291
(一)阴疮 291
狼牙汤方 291
(二)阴吹 292
膏发煎 292
十一、小儿疳虫蚀齿 292
小儿疳虫蚀齿方 292
内容归纳 293
原文附录 294
杂疗方第二十三 294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296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299
主要参考书目 303
方剂索引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