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3
三、研究现状 5
四、研究方法 29
五、研究资料的类型与存世现状 30
第一章 圆仁入唐求法的背景 36
第一节 唐册封体制下的中日文化交流 36
一、册封体制 36
二、9世纪前期的日本遣唐使 40
第二节 圆仁入唐求法前的经历 55
一、圆仁师事最澄 55
二、圆仁入唐求法动机的形成 58
第二章 圆仁在唐的求法活动 60
第一节 圆仁在唐的求法历程 60
一、圆仁求法的第一站——扬州 60
二、圆仁求法的第二站——赤山法华院 69
三、圆仁求法的第三站——五台山 72
四、圆仁求法的最后一站——长安 79
第二节 圆仁的求法途径 91
一、圆仁求取佛法的途径 91
二、圆仁求取经典的途径 92
第三节 圆仁求取的外书 97
一、语言文学类 97
二、典章礼仪制度和地志类 99
三、日常生活类 100
第三章 圆仁对唐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考察 101
第一节 圆仁对唐代节日习俗的考察 101
一、对唐人春节习俗的考察 101
二、对唐人立春习俗的考察 104
三、对唐人寒食节习俗的考察 106
四、对唐人上巳节(三月三日)习俗的考察 110
五、对唐人端午节习俗的考察 111
六、对唐人盂兰盆会习俗的考察 112
七、对唐人八月十五节(中秋节)习俗的考察 113
八、对唐人冬至习俗以及彗星的考察 114
第四章 圆仁在唐的社会交往 118
第一节 圆仁在唐的四种主要社会交往 118
一、圆仁和各级政府官员的交往 118
二、圆仁和僧侣的交往 122
三、圆仁和普通民众的交往 123
四、圆仁和新罗人的交往 124
第二节 唐朝社会各阶层对圆仁的态度 127
一、唐朝廷和各级政府官员对圆仁的态度 127
二、僧侣对圆仁的态度 136
三、普通民众对圆仁的态度 142
四、新罗人对圆仁的态度 146
第三节 笔谈在圆仁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154
一、关于圆仁的笔谈文献 154
二、关于其他人之间的笔谈记载 159
第四节 社会交往在圆仁求法过程中的作用 159
一、圆仁和他人的物质交往 159
二、圆仁和他人的精神交往 160
三、圆仁和他人的政治交往 161
第五章 圆仁对日本佛教的影响 163
第一节 圆仁归国后的弘法活动 163
一、归山 163
二、灌顶、授戒和修法 164
三、示寂 165
第二节 圆仁对日本天台宗的影响 167
一、确立天台密教体系 167
二、引入法照的五会念佛 181
三、弘传法华忏法 188
四、宣扬戒律并重视授戒 189
第二节 圆仁和文殊信仰 191
一、五台山文殊信仰对圆仁的影响 191
二、归国后圆仁对文殊信仰的推广 192
第三节 圆仁和观音信仰 194
一、圆仁与 《观世音经》 194
二、入唐途中圆仁对观音灵验的亲身体会 197
三、唐观音应化信仰对圆仁的影响 198
四、回国后圆仁对观音信仰的推广 201
第六章 圆仁对日本语言文字的贡献 204
第一节 圆仁传入的梵文 204
一、圆仁在唐对梵语的学习 206
二、《请来目录》中的梵汉两体和梵字本经卷 210
三、圆仁悉昙学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 217
第二节 圆仁传入的汉语 218
一、圆仁在唐对汉语的学习 218
二、圆仁传入的新汉音 219
三、圆仁的汉文著作 220
第七章 圆仁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23
第一节 日记在日本平安时期的发展 223
第二节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叙述特色 224
一、人称的转换 225
二、视角的切换 230
第三节 《入唐法巡礼行记》的文学性 232
一、从圆仁对人物的描写看 《行记》的文学性 232
二、从圆仁对景物的描写看 《行记》的文学性 233
三、从圆仁对人文景观的描写看 《行记》的文学性 237
四、从圆仁对民间疾苦的描写看 《行记》的文学性 238
第八章 圆仁对日本佛教音乐和美术的影响 240
第一节 圆仁对日本佛教音乐的影响 240
一、圆仁在唐观摩的佛教法会仪式 240
二、圆仁创立天台声明 247
第二节 圆仁对日本佛教美术的影响 255
一、圆仁带回的密教方面的美术资料 255
二、圆仁请回的天台宗图像 257
三、圆仁在日本佛教雕刻方面的贡献 260
四、圆仁在日本佛教建筑方面的贡献 261
第九章 圆仁对日本民俗的影响 265
第一节 赤山明神与泰山府君 265
第二节 泰山府君祭 269
一、安倍晴明 269
二、泰山府君祭的影响 270
第三节 泰山府君信仰 274
一、日本民间的泰山府君信仰 274
二、赤山禅院(赤山神社) 275
第十章 从圆仁入唐求法看唐代中日之间的文明交往 277
第一节 圆仁在中日文明交往中的作用 277
第二节 圆仁的精神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282
一、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282
二、吃苦耐劳、情达变通的精神 283
三、志存高远、不断精进的精神 284
四、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 285
五、诲人不倦、造福世人的精神 285
第三节 圆仁入唐求法体现出来的文明交往特点 286
附录 慈觉大师圆仁年表 288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