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近体诗习作 2
第一章 古体诗的发展及近体诗的形成 2
第一节 诗的含义、起源、特点及分类 2
一、诗的含义 2
二、诗的起源 2
三、诗的基本特点 3
四、诗的分类 3
第二节 古体诗的发展梗概 4
一、《诗经》 4
二、《楚辞》 6
三、汉乐府 8
四、《古诗十九首》 10
五、五言诗较四言诗的优越性 11
第三节 近体诗的逐渐形成 12
一、荀子的赋与李斯的骈文 12
二、汉代七言诗的出现 13
三、南北朝时期的诗体发展 15
四、唐代近体诗的成熟 17
第二章 近体诗的格律 19
第一节 句数固定 19
一、体式(句数、字数) 20
二、节奏 24
第二节 讲究平仄 25
一、汉字的四种声调 25
二、区分平仄声的两种方法 27
三、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31
四、“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2
五、拗救 33
六、粘对 35
第三节 讲究对仗 35
一、律诗对仗的常规 35
(一)平仄相对 36
(二)词性相同 36
(三)类别相同 40
(四)句型相同 50
(五)节奏相同 53
(六)不可同字 53
二、律诗对仗的类型 54
(一)工对 54
(二)宽对 55
三、律诗对仗的几种变体 55
(一)颔联不对而只颈联对 55
(二)首联对而颔联不对 56
(三)前三联对而尾联不对 56
(四)四联都是对仗 57
(五)扇对 57
(六)借对 57
(七)流水对 58
(八)错综对 58
四、对仗的两忌 59
(一)意思合掌 59
(二)形式合掌 59
第四节 押韵严格 60
一、什么是押韵 60
二、严格依照平水韵书押韵 61
三、近体诗用韵的有关规定 62
第三章 近体诗的一些特殊样式及唐代古体诗的类型 65
第一节 近体诗的一些特殊样式 65
一、藏头格 65
二、联珠格 66
三、顶真格 67
四、鹤鼎格 67
五、辘轳体 68
六、一字诗 70
七、宝塔诗 70
八、集句诗 71
九、拆字诗 72
十、回文诗 74
第二节 唐代古体诗的类型 86
一、唐代新乐府的类型 86
二、唐代古体律的特点 87
三、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87
第二编 对联习作 90
第一章 对联的起源、用途及其格律 90
第一节 对联的含义及起源 90
一、对联的含义 90
二、对联的起源 90
第二节 对联的特点及用途 93
一、对联的特点 93
二、对联的用途 95
第三节 对联的格律 96
一、长短无有固定 96
二、两边字数相等 96
三、两边平仄相对 97
四、两边词性相同 98
五、两边类别相同 99
六、两边句型相同 100
七、两边节奏相同 101
八、两边不可同字 101
九、句式长短交错 102
第二章 对联的类型 109
第一节 春联 109
第二节 其他节日联与有关大事联 112
一、其他节日联 112
二、有关大事联 117
第三节 婚联 118
一、娶亲联 118
二、许姻联 123
三、嫁女联 124
四、招赘联 124
第四节 汤饼联与晬盘联 125
一、汤饼联 125
二、晬盘联 126
第五节 升学联 127
第六节 建房联 129
第七节 庆寿联 132
第八节 挽联 134
第九节 碑文联 137
第十节 名胜古迹联 140
一、殿堂联 140
二、台阁联 141
三、园林联 146
四、寺庙联 146
五、宗祠联 148
第十一节 其他用联 149
一、即景联 149
二、遣怀联 150
三、咏史联 151
四、讽喻联 151
五、赠勉联 152
六、逗趣联 153
七、拆字联 156
第三编 意境创造 161
第一章 诗联习作要注重意境创造 161
第一节 诗联习作要努力获得灵感 161
第二节 诗联习作要注重意境创造 163
第二章 诗联习作要怎样创造意境 166
第一节 立意要深邃高远 166
第二节 构思要新颖独特 170
第三节 联想要丰富奇妙 171
第四节 描写要形象细腻 173
第五节 手法要多姿多彩 179
第六节 语言要清新活泼 193
附录一 划到现代汉语一、二声中的古入声字简表 197
附录二 常见的平仄两通汉字简表 199
附录三 词性类别简述 211
附录四 佩文诗韵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