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编纂凡例 1
前言 1
隋代经学学术编年 3
文帝开皇元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辛丑(581) 3
二月,隋朝建立 3
颜师古生 4
文帝倡佛事 4
隋初,文帝崇道教 6
萧该拜国子博士于此年,后不久撰《文选音》、《汉书音义》、《范汉音》 7
时有杨伯丑、临孝恭、刘祐,以阴阳术数知名 8
王隆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 9
文帝开皇二年(陈宣帝太建十四年)壬寅(582) 9
十二月,文帝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 9
文帝诏议正乐,积年不定 10
文帝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583) 11
四月,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 11
牛弘表请搜访民间所藏异本书 13
刘炫造伪书 16
牛弘等修撰《五礼》 18
牛弘请依古制修立明堂,不准 18
沈重卒,撰《毛诗义疏》、《周官礼义疏》、《礼记义疏》等 19
隋文帝迁都,造道观,曰玄坛,度道士 20
文帝开皇四年(陈后主至德二年) 甲辰(584) 21
《四部目录》撰成 21
王通约生于此年 22
文帝开皇五年(陈后主至德三年) 乙巳(585) 23
四月,文帝征马光等六人,时称“六儒” 23
文帝开皇六年(陈后主至德四年) 丙午(586) 24
刘焯、刘炫考定《石经》 24
文帝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 丁未(587) 24
正月,废九品中正制,是为中国科举制之雏形 24
文帝开皇八年 戊申(588) 26
李士谦卒,曾论三教优劣 26
文帝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 己酉(589) 28
四月,文帝诏偃武修文,倡导天下习儒典 28
十二月,牛弘等议乐 29
沈德威此年入隋,官至秦王府主簿 30
王元规为秦王府东閤祭酒,卒于此年后不久,作《续春秋左氏经传义略》等 30
《颜氏家训》约撰于此年前后 31
文帝开皇十一年 辛亥(591) 34
辛彦之卒,撰有《五经异义》、《新礼》等 34
颜之推约卒于此年 36
文帝开皇十三年 癸丑(593) 36
文帝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 36
诏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36
议立明堂 37
文帝开皇十四年 甲寅(594) 38
三月,乐定并撰歌辞三十首 38
令牛弘等创定仪注 39
明克让卒,撰有《孝经义疏》、《古今帝代记》、《续名僧记》等 40
授王劭著作佐郎 40
王劭撰成《皇隋灵感志》,奏上 41
辛德源与王劭同修国史,于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 42
文帝开皇十七年 丁巳(597) 42
许善心除秘书丞,制《七林》 42
文帝开皇十八年 戊午(598) 43
十二月,李世民生 43
文帝开皇十九年 己未(599) 43
九月,牛弘为吏部尚书 43
徐孝克卒,撰有《孝经讲疏》、《论语讲疏文句义》 44
文帝开皇二十年 庚申(600) 44
何妥卒于此年前不久,撰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 44
文帝晚年佞佛道鬼神日甚 46
文帝仁寿元年 辛酉(601) 46
陆法言等撰《切韵》 46
六月,文帝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学 50
文帝仁寿二年 壬戌(602) 52
十月,文帝诏撰定《五礼》 52
牛弘定仪注 53
文帝仁寿三年 癸亥(603) 53
王通西游,献《太平十二策》 53
文帝仁寿四年 甲子(604) 55
刘焯造《皇极历》 55
隋代著名经学家张文诩,此年前后策杖而归 55
房晖远卒于仁寿年间 56
炀帝大业元年 乙丑(605) 57
七月,炀帝诏重开庠序,精研学术 57
授徐文远国子博士、包恺太学博士,授褚徽、鲁世达、陆德明为学官 58
(一)徐文远 59
(二)鲁世达 59
(三)褚辉 60
(四)陆德明 60
(五)顾彪 60
(六)张冲 61
(七)王孝籍 61
禁图谶,并尽焚与谶纬相涉之书 62
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之创立 63
《北堂书钞》约撰于此年 66
萧吉卒于此年后不久,曾撰有《五行大义》 68
隋代“汉书学”之兴 69
孔颖达举明经高第于此后不久 70
炀帝大业二年 丙寅(606) 70
王劭卒于此年前后,著有《齐书》、《隋书》等 70
六月,《长洲玉镜》撰成 72
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 72
炀帝大业三年 丁卯(607) 72
增设十科举人 72
炀帝大业四年 戊辰(608) 73
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73
刘焯卒,撰有《尚书义疏》等 73
炀帝大业六年 庚午(610) 76
十二月,牛弘卒,撰有《隋朝仪礼》 76
炀帝大业七年 辛未(611) 78
此年前后,炀帝将改置宗庙,褚亮依礼论之 78
大业年间,包恺为国子助教 79
炀帝大业八年 壬申(612) 80
此年前后,曹宪撰《博雅》 80
炀帝大业十三年(恭帝义宁元年) 丁丑(617) 82
五月,王通卒,著有《文中子》等 82
(附)王通撰《中说》、《元经》 86
刘炫约卒于此年,著有《论语述议》、《春秋攻昧》、《毛诗述议》等 92
恭帝义宁二年(大业十四年) 戊寅(618) 95
三月,许善心卒 95
(一)《易》类 97
(二)《书》类 98
(三)《诗》类 99
(四)“三礼”类 100
(五)“三传”类 101
(六)《孝经》类 102
(七)《论语》类 103
(八)《尔雅》类 104
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 104
隋代佛经 105
唐代前期经学学术编年 109
高祖武德元年 戊寅(618) 109
五月,高祖诏置国子、太学、四门生 109
六月,李世民拜尚书令、封秦王 109
此年后不久盖文懿为国子助教 110
高祖武德二年 己卯(619) 110
四月,温大雅为黄门侍郎,其《大唐创业起居注》约撰成于此年前后 110
六月,高祖诏“兴化崇儒”,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 113
高祖武德四年 辛巳(621) 114
唐代科举始于此年 114
十月,李世民开文学馆,立十八学士 116
授朱子奢国子助教 118
高祖武德五年 壬午(622) 118
令狐德棻建议购募天下遗书 118
十二月,下诏修魏、齐、周、隋、梁、陈六代史,不就 119
佛僧法琳著《破邪论》以驳傅奕神灭之说,虞世南为之序 120
高祖武德六年 癸未(623) 121
徐文远发《春秋》题,诸儒皆莫能屈 121
高祖武德七年 甲申(624) 122
二月,高祖下诏叙用明经者,并诏州县及乡置小学 122
二月,高祖幸国学释奠,命三教学者讲论,以周公为先圣 122
七月,史孝谦二子年幼,通《孝经》,优诏奖之,为唐童子科之所由始 124
九月,《艺文类聚》撰成 125
薛收卒 128
傅奕上疏斥除佛教 129
高祖定职官 131
下兴学诏 132
徐文远卒于此年后不久,撰有《左传音》、《左传义疏》 132
高祖武德八年 乙酉(625) 133
高祖驾幸国学释奠,论三教先后 133
高祖武德九年 丙戌(626) 134
傅奕七次上疏请除佛法,高祖以其疏付群臣杂议 134
三月,高祖李渊诏“寺留三所,京置千僧”,其余“放还桑梓” 135
下诏遏制佛、道恶性膨胀,事不行 136
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138
九月,置弘文馆 138
十二月,太宗召见傅奕问佛教之事 139
十二月,诏立孔子后人孔德纶为褒圣侯,虞世南撰《孔子庙堂碑》 140
太宗贞观元年 丁亥(627) 141
正月,太宗接受魏徵等人的偃武修文建议,从“武功”向“文治”转变 141
唐太宗开始推行儒家“仁”的施政方针 142
十二月,太宗以神仙为虚妄,并告诫侍臣以秦皇、汉武求仙事为戒 143
拜李百药中书舍人,诏修《五礼》 144
阴弘道、李淳风驳傅仁均历 144
阴弘道的经学著作 144
此年后不久拜曹宪为朝散大夫 145
太宗贞观二年 戊子(628) 146
九月,王珪陈述经术之重要性 146
十二月,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升孔子为先圣,始立孔子庙于国学 147
太宗谓侍臣应以梁武好佛老而亡国为鉴戒 149
太宗贞观三年 己丑(629) 150
正月,岑文本献《藉田颂》以美太宗 150
孔颖达论藉田礼 150
孔颖达解《论语》 151
闰十二月,唐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 151
太宗复敕修撰《五代史》 153
太宗贞观四年 庚寅(630) 154
陆德明卒,撰有《经典释文》等 154
太宗令颜师古考定《五经》 162
太宗令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163
太宗贞观五年 辛卯(631) 163
九月,魏徵撰《群书治要》 163
李百药讽太子 165
孔颖达、魏徵等论明堂制度 166
成玄英加号西华法师 168
太宗贞观六年 壬辰(632) 168
七月,太宗诏行乡饮之礼 168
孔颖达除国子司业 169
太宗罢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子为先师 169
拜王恭太学博士、授司马才章国子助教 170
赐令狐德棻爵彭阳男 170
此年始,太宗数幸国学 171
太宗贞观七年 癸巳(633) 171
正月,制《破陈乐舞图》,后更名《七德》之舞 171
唐廷就战乱之后施行文德“教化”事发生争论 172
拜颜师古秘书少监,校定《五经》颁行天下 173
李治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 174
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正义》 174
太宗贞观八年 甲午(634) 175
三月诏进士试读经史 175
太宗贞观九年 乙未(635) 175
明经兼习《周礼》并《仪礼》者于本色量减一选 175
七月,朱子奢请准礼立七庙 175
颜师古论寝庙之礼 176
太宗贞观十年 丙申(636) 177
正月,《隋书》、《梁书》等五代史成 177
《梁书》 178
《陈书》 180
《北齐书》 180
《周书》 181
《隋书》成 183
加李百药散骑常侍 185
慧净在佛道论辩时占据上风 185
太宗贞观十一年 丁酉(637) 186
正月,姚思廉卒 186
始详载制举科目 187
二月,太宗再次申明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先,引起佛、道之争 187
七月,太宗于亳州修老君庙,于兖州修孔子庙 189
修《贞观礼》毕,是年进上 189
孔颖达、颜师古、令狐德棻、李百药因撰《五礼》进爵为子 193
始议封禅礼 193
太宗贞观十二年 戊戌(638) 194
正月,修《氏族志》 194
拜孔颖达国子祭酒 196
虞世南卒,曾撰《北堂书钞》、《帝王略论》 196
孔颖达撰《五经义疏》初成 197
贞观年间,于志宁撰《谏苑》、孔颖达作《孝经义疏》进谏太子李承乾 198
太宗贞观十三年 己亥(639) 199
十一月,李袭誉撰《忠孝图》 199
太宗诏儒、释、道学者入弘文殿论三教关系 199
傅奕卒 200
太宗贞观十四年 庚子(640) 202
三月,幸国子监,命孔颖达讲《孝经》 202
五月,魏徵撰《类礼》 203
魏徵、令狐德棻论丧礼 204
太宗诏崇奖梁、周、陈、隋硕儒,引擢其子孙见在者 205
太宗贞观十五年 辛丑(641) 206
正月,魏王李泰上《括地志》 206
四月,太宗下诏详定有事泰山之仪制 208
十月,《文思博要》成 208
欧阳询卒 209
朱子奢卒 209
吕才等刊正《阴阳书》 210
颜师古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成 211
太宗贞观十六年 壬寅(642) 212
四月,太宗赞美《经典音义》 212
五月,太宗幸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再申道先佛后之意 213
十月,王玄度上书,请废旧注。崔仁师奏请罢之,诏准奏,迁给事中 214
太宗诸侍臣议当今国家何事最急 214
褚亮进爵为侯 215
孔颖达奉敕复审《五经正义》 215
杨士勋约活动于此时,撰有《春秋榖梁传注疏》 215
太宗贞观十七年 癸卯(643) 217
正月,魏徵卒 217
五月,颜师古建议设明堂制度 221
七月,撰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 221
太宗贞观十八年 甲辰(644) 222
诸州所举孝廉不能答太宗、皇太子问 222
令狐德棻等改撰《晋书》,书成,除秘书少监 223
盖文达卒,盖文懿亦卒于贞观年间 223
李袭誉卒于此年后不久,撰有《五经妙言》、《忠孝图》等 224
太宗贞观十九年 乙巳(645) 225
颜师古卒,注《汉书》及《急就章》 225
四月,岑文本卒 228
马嘉运卒 229
张士衡卒 230
李玄植授业于张士衡,撰《三礼音义》 231
太宗贞观二十年 丙午(646) 231
二月,皇太子于国学释奠 231
闰三月,诏修《晋书》 231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丁未(647) 234
二月,太宗诏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堂 234
许敬宗论释奠之礼 235
褚亮卒 237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戊申(648) 238
正月,太宗撰《帝范》 238
孔颖达卒 239
李百药卒,撰有《北齐书》 244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己酉(649) 245
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卒 245
许叔牙卒,撰有《毛诗纂义》 248
高宗永徽元年 庚戌(650) 249
五月,《贞观实录》上 249
令狐德棻受诏撰定律令 249
令狐德棻以《传》讲政道 249
薛元超荐任希古等十余人 250
任希古注《周易》 250
于志宁论婚嫁礼 250
谷那律卒于此年后不久,人称“九经库” 251
高宗永徽二年 辛亥(651) 251
三月,刊正《五经正义》 251
奉太宗配祀于明堂 252
十二月,赵弘智讲《孝经》 252
颜扬庭上其父颜师古所撰《匡谬正俗》八卷 252
高宗永徽三年 壬子(652) 254
上《留本司行格》 254
高宗永徽四年 癸丑(653) 255
三月,颁《五经正义》于天下 255
《周易正义》 261
《尚书正义》 264
《毛诗正义》 266
《礼记正义》 270
《春秋左传正义》 273
经学统一,北学并于南学 277
令狐德棻进爵为公 279
赵弘智卒 280
高季辅卒 280
十一月,《唐律疏议》编成并进上,遂颁行天下 281
高宗永徽五年 甲寅(654) 284
萧德言卒 284
成玄英约活动于此一时期,著有《老子义疏》、《庄子疏》、《周易流演》等 285
高宗永徽六年 乙卯(655) 288
贾公彦约活动于此一时期,撰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 288
《周礼疏》、《仪礼疏》 290
高宗显庆元年 丙辰(656) 295
皇太子请于崇贤馆置学士 295
五月,《五代史志》撰成并进上 295
七月,长孙无忌等修撰武德、贞观两朝史 299
十月,许敬宗等修《东殿新书》 299
高宗显庆二年 丁巳(657) 299
六月,许敬宗请立孔子为先圣 299
七月,长孙无忌等褒崇先圣 300
高宗显庆三年 戊午(658) 301
正月,《永徽五礼》上 301
五月,撰《西域图志》 302
十月,许敬宗修《文馆词林》成 302
高宗显庆四年 己未(659) 303
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303
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304
《南史》 305
《北史》 305
《图经》撰成 307
长孙无忌卒,撰有《唐律疏义》 307
高宗显庆五年 庚申(660) 309
萧钧卒于显庆年间,撰有《韵旨》 309
高宗龙朔元年(显庆六年) 辛酉(661) 309
正月,李善上《注文选》 309
六月,许敬宗等撰《累璧》成 313
刘知幾生 313
王勃从曹元学《周易》 314
高宗龙朔二年 壬戌(662) 314
正月,东都置国子监丞、四门助教博士等 314
高宗龙朔三年 癸亥(663) 315
敬播卒 315
龙朔年间授刘伯庄崇贤馆学士,撰《续尔雅》、《史记音义》、《汉书音义》等 315
唐初《汉书》学之兴 316
高宗麟德二年 乙丑(665) 317
吕才卒 317
李淳风撰《麟德历》 318
十月,于志宁卒 318
高宗乾封元年 丙寅(666) 320
正月,祭宣父,赠太师 320
高宗始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320
十月,刊正四部群书 321
刘讷言等及第 321
张说生 321
令狐德棻卒 322
高宗乾封二年 丁卯(667) 324
祭祀以高祖、太宗并配 324
高宗总章元年 戊辰(668) 324
二月,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 324
二月,皇太子释奠于国学 325
高宗咸亨元年(总章三年) 庚午(670) 325
二月,徐齐聃请修齐献公庙 325
王义方卒 327
李淳风卒,撰有《周易元义》等 327
五月,高宗诏诸州营造孔子庙堂及学馆 330
高宗咸亨三年 壬申(672) 331
八月,许敬宗卒 331
邢文伟为太子减膳上书,因此擢拜右史 333
高宗上元元年(咸亨五年) 甲戌(674) 334
武则天上表请习《道德经》 334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334
高宗仪凤元年(上元三年) 丙子(676) 335
三月,诏令依贞观年礼 335
八月,王勃卒,撰有《周易发挥》、《次论语》等,有《王子安集》 335
十月,史璨等议祫享于太庙之礼 338
十二月,皇太子李贤注《后汉书》 339
高宗仪凤二年 丁丑(677) 341
贞观、显庆二《礼》行用不废 341
高宗仪凤三年 戊寅(678) 342
诏《道德经》并为上经,其余经及《论语》依例程 342
高宗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庚辰(680) 342
二月,高宗褒《正典》 342
十二月,进注释《五曹》等十部算经 343
高宗开耀元年(永隆二年) 辛巳(681) 343
皇太子亲行释奠之礼 343
高宗永淳元年 壬午(682) 344
李鼎祚上《连珠明镜式经》 344
高宗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癸未(683) 344
二月,薛仁贵卒,撰有《周易新注本义》 344
国子司业李行伟等详定封禅仪注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