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 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具有战略意义 1
1.1.2 研判上层建筑如何影响经济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2
1.2 研究问题与方法 2
1.2.1 研究问题 2
1.2.2 研究方法 4
1.3 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5
1.3.1 结构安排与研究内容 5
1.3.2 主要创新点 7
2.美国国会与对中国贸易政策制定:文献综述 9
2.1 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解释 9
2.1.1 公共政策选择理论及其对贸易政策的解释 9
2.1.2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10
2.1.3 产业地理政治 12
2.1.4 制度变迁理论 12
2.2 美国国会制度性研究 13
2.2.1 国外研究 13
2.2.2 国内研究 14
2.3 美国国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研究 16
2.4 美国国会与对中国政策的研究 18
2.4.1 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 18
2.4.2 对中国贸易提案的研究 21
2.5 简评 23
2.5.1 计量实证检验有待加强 24
2.5.2 需进一步识别国会对贸易政策制定的影响机制和渠道 24
3.国会在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25
3.1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决策体系 25
3.1.1 决策者 25
3.1.2 影响者 27
3.1.3 决策过程 31
3.2 美国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决策制度变迁 34
3.2.1 1934年以前国会主导的美国贸易政策(1789—1934年) 34
3.2.2“1934年体制”下的总统主导的贸易政策(1934—1974年) 35
3.2.3 府会平衡时期的贸易政策(1974年至今) 37
3.3 国会与利益集团游说 40
3.3.1 利益集团对国会施加压力 40
3.3.2 利益集团的游说策略 41
3.3.3 利益集团同盟 41
3.4 小结 42
4.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机制 43
4.1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43
4.1.1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概述 43
4.1.2 研究框架及理论模型 44
4.2 产业地理与美国国会制度 52
4.2.1 产业地理几个相关概念 52
4.2.2 产业地理与国会制度的相互作用 53
4.2.3 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制定影响机制 56
4.3 小结 59
5.国会与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实证分析:以人民币汇率和关税议案为例 61
5.1 研究框架 61
5.2 议案背景及特征性事实 64
5.2.1 议案背景 64
5.2.2 特征性事实 66
5.3 实证研究 71
5.3.1 计量模型 71
5.3.2 变量与数据 72
5.3.3 计量结果 77
5.4 结论与启示 83
6.产业地理、美国国会与贸易政策制定 85
6.1 美国产业地理特征 85
6.1.1 所有产业的分布特征 86
6.1.2 农业的地理分布 88
6.1.3 制造业的地理分布 90
6.1.4 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93
6.2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地理特征 97
6.2.1 州层面对中国出口的地理特征 98
6.2.2 国会选区层面对中国出口的地理特征分析 101
6.3 产业地理与美国国会:微观数据证据 103
6.3.1 美国国会与国会选区 103
6.3.2 产业地理与国会 107
6.4 小结 119
7.结论与政策启示 121
7.1 主要结论 121
7.2 政策启示 122
7.2.1 切实加强两国立法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开展议会外交 122
7.2.2 深入研究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游说工作 123
7.2.3 充分利用美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制衡,开展经济合作 124
7.3 研究展望 124
7.3.1 研究不足 124
7.3.2 未来研究方向 125
参考文献 127
主要参考网站 133
附录A 第115届国会各选区2016年对中国出口情况 135
附录B 2011年参议院人民币汇率议案的投票结果 153
附录C 2012年众议院关税议案的投票结果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