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歌唱表演艺术的形象思维 1
(一)剖析歌词中生动的语言形象 1
(二)塑造性格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2
(三)把握个性鲜明的声音形象 3
(四)强化角色的内心视象 4
二、对歌剧表演动作内外部交流系统的论述 9
(一)叙述性动作 10
(二)说明性动作 11
(三)指示性动作 11
(四)自我思维性动作 11
三、《白毛女》新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14
(一)对喜儿、杨白劳和黄世仁、穆仁智等角色性格分析 14
(二)采用地方民歌、戏曲音调并借鉴西洋歌剧手法创作歌剧音乐 15
(三)吸取古典戏曲中表演、吟诵和道白的方法塑歌剧人物形象 16
附一:歌剧《白毛女》(第一场) 17
附二:歌剧《白毛女》(第二场) 23
四、《小二黑结婚》发展、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神韵的歌剧艺术 28
(一)吸收“三梆一落子”素材创作适合中国观众审美趣味的歌剧作品 28
(二)对剧中第一场人物性格和情节段落发展变化的剖析 29
(三)学习戏曲表演创造歌剧角色舞台调度和人物行动线组合 30
附一: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一场) 36
五、《刘胡兰》一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歌剧精品 44
(一)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创作与改编 44
(二)对主要核心唱段“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解析 45
附一:歌剧《刘胡兰》(第一幕一场节选) 47
附二:歌剧《刘胡兰》(第二幕三场) 49
六、《原野》新时期中西歌剧观念相融合创作出的一部民族歌剧标杆之作 55
(一)宗教的背叛仇杀的野性 55
(二)音乐与戏剧的有机融合 58
(三)器乐与声乐的立体架构 59
(四)“咏叹调”与“喧叙调” 59
(五)歌剧音乐旋律的特点 60
附一:歌剧《原附》(第四幕节选) 62
七、《伤逝》表现上个世纪20年代追寻与彷徨一代青年形象的经典歌剧 64
(一)编剧结构与音乐布局的和谐统一 64
(二)根据人物内在情感创造外部造型形式 65
附一:歌剧《伤逝》“冬”(节选) 69
八、《洪湖赤卫队》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故事的歌剧 75
(一)广泛吸纳民间音乐创作素材彰显浓厚地域特色 75
(二)深入体验生活找到创造角色的真实感觉 76
(三)一炮走红誉满京城 76
(四)韩英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77
(五)核心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艺术处理 78
附一:歌剧《洪湖赤卫队》(第四场节选) 80
九、《草原之歌》一部表现藏族人民勇敢智慧和民族团结的歌剧作品 83
(一)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音乐主题 83
(二)对第三幕二场音乐结构的剖析 85
附一:歌剧《草原之歌》(第三幕二场) 87
十、《张骞》一部表现出使西域十三年不辱使命报效祖国的歌剧经典作品 92
(一)洋溢着浓郁西部气息的歌剧音乐创作 92
(二)借鉴西洋”咏叹调”“喧叙调”手法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 94
附一:歌剧《张骞》(第三幕一场) 95
十一、《江姐》一部充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99
(一)优美的旋律是一部歌剧作品的“灵魂” 99
(二)运用唱腔音乐刻画江姐性格的不同侧面 100
(三)对剧中经典唱段音乐形象塑造的剖析 101
附一:歌剧《江姐》(第一场节选) 103
附二:歌剧《江姐》(第二场) 110
附三:歌剧《江姐》(第三场) 114
附四:歌剧《江姐》(第六场) 121
十三、《党的女儿》堪称新时期中国歌剧史上第三次创作高潮的扛鼎之作 128
(一)为每个人物设计出性格鲜明的音乐主题 128
(二)对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129
(三)重视剧中角色唱段表演的艺术处理 130
附一:歌剧《党的女儿》(第四场节选) 136
附二:歌剧《党的女儿》(第五场)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