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2203055
  • 页数:587 页
图书介绍:为便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能准确地解决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规范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书就结构设计人员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以一个结构设计者的眼光,对规范的相应条款予以剖析,将规范的复杂内容及枯燥的规范条文变为直观明了的相关图表,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和可能带来的相关结果,提出在现阶段执行规范的变通办法,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

概述 1

1 总则 3

第1.0.1 条(设防目标) 3

第1.0.2 条(设防要求) 6

第1.0.3 条(适用范围) 6

第1.0.4 条(设防烈度) 7

第1.0.5 条(设防烈度的确定) 7

第1.0.6 条(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7

2 术语和符号 8

2.1 术语 8

第2.1.1 条(设防烈度) 8

第2.1.2 条(设防标准) 8

第2.1.3 条(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0

第2.1.4 条(地震作用) 10

第2.1.5 条(地震动参数) 13

第2.1.6 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13

第2.1.7 条(设计特征周期) 13

第2.1.8 条(场地) 14

第2.1.9 条(抗震概念设计) 14

第2.1.10 条(抗震措施) 16

第2.1.11 条(抗震构造措施) 16

3 基本规定 18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18

第3.1.1 条(抗震设防分类) 18

第3.1.2 条(6度时的设防标准) 28

3.2 地震影响 28

第3.2.1 条(地震影响) 29

第3.2.2 条(设防烈度) 29

第3.2.3 条(特征周期) 30

第3.2.4 条(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 30

3.3 场地和地基 31

第3.3.1 条(选址要求) 31

第3.3.2 条(Ⅰ类场地的影响) 34

第3.3.3 条(Ⅲ、Ⅳ场地影响) 35

第3.3.4 条(地基基础的选型) 37

第3.3.5 条(山区地基基础) 38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40

第3.4.1 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40

第3.4.2 条(建筑设计应重视的重点问题) 44

第3.4.3 条(不规则的判别) 46

第3.4.4 条(对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要求) 59

第3.4.5 条(是否设置防震缝) 60

3.5 结构体系 62

第3.5.1 条(结构体系的确定) 63

第3.5.2 条(对结构体系的特殊要求) 63

第3.5.3 条(对结构体系的其他要求) 64

第3.5.4 条(对结构构件的要求) 66

第3.5.5 条(对构件间的连接要求) 67

第3.5.6 条(对装配式单层厂房的要求) 68

3.6 结构分析 68

第3.6.1 条(多遇地震作用计算要求) 68

第3.6.2 条(薄弱层验算要求) 72

第3.6.3 条(重力二阶效应) 79

第3.6.4 条(楼屋盖的计算假定) 80

第3.6.5 条(结构计算模型) 80

第3.6.6 条(对电算的基本要求) 84

3.7 非结构构件 100

第3.7.1~3.7.6 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及其抗震构造要求) 101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102

第3.8.1、3.8.2 条(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隔震及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 103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103

第3.9.1、3.9.2 条(对结构材料的特殊要求及最低要求) 103

第3.9.3 条(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 105

第3.9.4 条(钢筋的替代原则) 106

第3.9.5 条(钢板的Z向性能) 106

第3.9.6 条(构造柱和砌体抗震墙的施工要求) 107

第3.9.7 条(施工缝验算要求) 107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108

第3.10.1 条(抗震性能目标的论证) 108

第3.10.2 条(性能目标的确定原则) 109

第3.10.3 条(性能化设计总体要求) 110

第3.10.4 条(性能化设计计算要求) 124

第3.10.5 条(性能化设计基本方法) 125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125

第3.11.1 条(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要求) 125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127

4.1 场地 127

第4.1.1 条(选址要求) 127

第4.1.2 条(场地类别的划分) 128

第4.1.3 条(土层剪切波速的确定) 128

第4.1.4 条(场地覆盖层厚度) 129

第4.1.5 条(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130

第4.1.6 条(场地类别的确定) 131

第4.1.7 条(发震断裂的避让问题) 135

第4.1.8 条(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放大) 136

第4.1.9 条(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138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139

第4.2.1 条(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设计的情况) 139

第4.2.2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 141

第4.2.3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 141

第4.2.4 条(地震作用下天然地基承载力验算) 142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146

第4.3.1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原则) 146

第4.3.2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要求) 147

第4.3.3 条(对液化土的初步判别) 147

第4.3.4 条(对液化土的进一步判别) 150

第4.3.5 条(地基液化等级的划分) 151

第4.3.6 条(抗液化措施) 152

第4.3.7 条(全部消除液化的措施) 154

第4.3.8 条(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 155

第4.3.9 条(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 156

第4.3.10 条(防液化侧向扩展及流滑的措施) 157

第4.3.11 条(软弱黏土的震陷判别) 158

第4.3.12 条(软弱黏土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 159

4.4 桩基 159

第4.4.1 条(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情况) 159

第4.4.2 条(非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160

第4.4.3 条(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161

第4.4.4 条(液化土层中桩基承台周围填土要求) 163

第4.4.5 条(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要求) 164

第4.4.6 条(有液化侧扩地段桩基的其他设计要求) 164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65

5.1 一般规定 165

第5.1.1 条(对结构地震作用的总体要求) 165

第5.1.2 条(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167

第5.1.3 条(重力荷载代表值) 173

第5.1.4 条(地震影响系数) 174

第5.1.5 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176

第5.1.6 条(截面抗震验算) 181

第5.1.7 条(抗震变形验算) 181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82

第5.2.1 条(底部剪力法) 182

第5.2.2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RSS) 183

第5.2.3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 184

第5.2.4 条(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对突出屋面部分的修正) 189

第5.2.5 条(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190

第5.2.6 条(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 193

第5.2.7 条(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影响) 195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197

第5.3.1 条(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197

第5.3.2 条(一般尺度且规则的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198

第5.3.3 条(长悬臂及特殊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198

第5.3.4 条(大跨度空间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其他计算方法) 199

5.4 截面抗震验算 199

第5.4.1 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200

第5.4.2 条(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201

第5.4.3 条(仅竖向地震作用时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202

5.5 抗震变形验算 202

第5.5.1 条(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203

第5.5.2 条(罕遇地震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 205

第5.5.3 条(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207

第5.5.4 条(弹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 208

第5.5.5 条(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209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211

6.1 一般规定 211

第6.1.1 条(房屋高度限值) 211

第6.1.2 条(抗震等级) 214

第6.1.3 条(抗震等级的确定要求) 217

第6.1.4 条(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225

第6.1.5 条(抗侧力结构的布置要求、单跨框架、单跨框架结构) 227

第6.1.6 条(抗震墙之间楼盖的最大长宽比) 228

第6.1.7 条(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整体性要求) 228

第6.1.8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229

第6.1.9 条(抗震墙结构和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229

第6.1.10 条(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232

第6.1.11 条(框架单独柱基的设置要求) 233

第6.1.12 条(抗震墙下基础的设置要求) 234

第6.1.13 条(主裙楼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时的主楼零应力区要求) 235

第6.1.14 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的要求) 235

第6.1.15 条(对楼梯间的要求) 244

第6.1.16~6.1.18 条(框架填充墙、高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 246

6.2 计算要点 247

第6.2.1 条(内力调整的基本要求) 250

第6.2.2 条(强柱弱梁要求) 250

第6.2.3 条(框架结构的强柱根要求) 255

第6.2.4 条(框架梁和连梁的强剪弱弯要求) 256

第6.2.5 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强剪弱弯要求) 257

第6.2.6 条(角柱的内力放大要求) 258

第6.2.7 条(抗震墙墙肢的截面内力设计值) 258

第6.2.8 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260

第6.2.9 条(结构构件的剪压比限值) 261

第6.2.10 条(框支柱的内力调整及其他要求) 262

第6.2.11 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落地抗震墙的要求) 264

第6.2.12 条(框支层楼盖的要求) 265

第6.2.13 条(其他抗震设计要求、0.2 Q0调整、少墙框架的设计等) 266

第6.2.14 条(框架节点的要求) 269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269

第6.3.1 条(框架梁截面尺寸要求) 269

第6.3.2 条(框架扁梁的要求) 270

第6.3.3 条(框架梁配筋的基本要求) 271

第6.3.4 条(框架梁配筋的其他要求) 272

第6.3.5 条(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要求) 274

第6.3.6 条(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 275

第6.3.7 条(框架柱配筋的基本要求) 278

第6.3.8 条(框架柱配筋的其他要求) 279

第6.3.9 条(柱箍筋的配置要求) 281

第6.3.10 条(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要求) 288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292

第6.4.1 条(抗震墙的厚度) 293

第6.4.2 条(抗震墙的轴压比限值) 298

第6.4.3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基本要求) 299

第6.4.4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其他要求) 300

第6.4.5 条(抗震墙两端及大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要求) 300

第6.4.6 条(短墙肢的设计要求) 317

第6.4.7 条(连梁的设计要求) 318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326

第6.5.1 条(抗震墙的厚度和边框设置) 326

第6.5.2 条(抗震墙的分布钢筋) 328

第6.5.3 条(楼面梁与墙平面外的连接) 329

第6.5.4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构造) 331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331

第6.6.1 条(基本要求) 332

第6.6.2 条(布置要求) 332

第6.6.3 条(计算要求) 333

第6.6.4 条(板柱节点的构造要求) 334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336

第6.7.1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基本要求) 336

第6.7.2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其他要求) 340

第6.7.3 条(楼面大梁与内筒的连接) 341

第6.7.4 条(连梁设置暗撑及交叉钢筋的要求) 341

第6.7.5 条(筒体结构转换层的抗震要求) 343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344

7.1 一般规定 344

第7.1.1 条(适用的砌体结构形式) 344

第7.1.2 条(房屋层数和高度的限制) 347

第7.1.3 条(层高的限制) 351

第7.1.4 条(最大高宽比限制) 352

第7.1.5 条(抗震横墙间距的要求) 352

第7.1.6 条(局部尺寸限值) 353

第7.1.7 条(房屋的建筑布置及结构体系要求) 354

第7.1.8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基本要求) 357

第7.1.9 条(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要求) 359

7.2 计算要点 359

第7.2.1 条(抗震计算方法) 359

第7.2.2 条(不利墙段的选择) 360

第7.2.3 条(地震剪力的分配和截面验算) 361

第7.2.4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的特殊要求) 363

第7.2.5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的其他要求) 364

第7.2.6 条(砌体的抗震抗剪强度) 366

第7.2.7 条(普通砖、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367

第7.2.8 条(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368

第7.2.9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砌体墙的抗震验算) 369

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370

第7.3.1 条(构造柱设置的基本要求) 371

第7.3.2 条(构造柱设置的其他要求) 373

第7.3.3 条(圈梁设置的基本要求) 375

第7.3.4 条(圈梁设置的其他要求) 376

第7.3.5 条(楼屋盖设置的基本要求) 377

第7.3.6 条(楼屋盖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的连接要求) 378

第7.3.7 条(大房间的连接要求) 378

第7.3.8 条(对楼梯间的要求) 379

第7.3.9 条(对坡屋顶的要求) 380

第7.3.10 条(过梁的设置要求) 380

第7.3.11 条(对预制阳台的使用要求) 380

第7.3.12 条(非结构构件的设置要求) 381

第7.3.13 条(对基础的设计要求) 381

第7.3.14 条(横墙较少且房屋较高时的特殊加强措施) 381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383

第7.4.1 条(芯柱设置的基本要求) 383

第7.4.2 条(芯柱设置的其他要求) 384

第7.4.3 条(构造柱替代芯柱时的要求) 385

第7.4.4 条(圈梁的设置要求) 386

第7.4.5 条(现浇钢筋混凝土带的设置要求) 387

第7.4.6 条(横墙较少且房屋较高时的特殊加强措施) 387

第7.4.7 条(小砌块房屋的其他抗震构造) 387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388

第7.5.1 条(构造柱或芯柱设置要求) 388

第7.5.2 条(过渡层墙体的构造) 389

第7.5.3 条(底部钢筋混凝土墙的构造) 391

第7.5.4 条(底层采用约束砖砌体墙时的构造) 392

第7.5.5 条(底层采用约束小砌块砌体墙时的构造) 392

第7.5.6 条(底部框架柱的要求) 393

第7.5.7 条(对楼盖的要求) 394

第7.5.8 条(对托梁的要求) 394

第7.5.9 条(结构材料的要求) 395

第7.5.10 条(其他构造措施) 395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397

8.1 一般规定 397

第8.1.1 条(房屋高度限值) 397

第8.1.2 条(高宽比限值) 401

第8.1.3 条(抗震等级) 402

第8.1.4 条(防震缝宽度) 403

第8.1.5 条(结构体系) 403

第8.1.6 条(钢框架-支撑结构) 407

第8.1.7 条(钢框架-筒体结构) 410

第8.1.8 条(楼盖设计要求) 410

第8.1.9 条(地下室的设置) 413

8.2 计算要点 415

第8.2.1 条(钢结构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415

第8.2.2 条(钢结构的阻尼比) 415

第8.2.3 条(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416

第8.2.4 条(钢梁上翼缘的整体稳定) 419

第8.2.5 条(钢框架节点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19

第8.2.6 条(中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21

第8.2.7 条(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22

第8.2.8 条(钢结构抗侧力构件的连接计算) 423

8.3 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425

第8.3.1 条(框架柱的长细比) 425

第8.3.2 条(板件宽厚比) 426

第8.3.3 条(构件的侧向支承) 427

第8.3.4 条(梁与柱的连接构造) 427

第8.3.5 条(节点域的腹板厚度) 430

第8.3.6 条(梁与柱刚接时柱的全熔透焊缝) 430

第8.3.7 条(框架柱的接头) 430

第8.3.8 条(刚接柱脚) 431

8.4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437

第8.4.1 条(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 437

第8.4.2 条(中心支撑的节点构造) 438

第8.4.3 条(框架-中心支撑的框架部分) 438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439

第8.5.1 条(消能梁段的基本要求) 439

第8.5.2 条(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及板件宽厚比) 440

第8.5.3 条(消能梁段的构造) 440

第8.5.4 条(消能梁段与柱的连接) 443

第8.5.5 条(消能梁段的侧向支撑) 443

第8.5.6 条(非消能梁段的侧向支撑) 444

第8.5.7 条(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框架部分) 444

9 单层工业厂房 446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446

第9.1.1 条(结构布置) 446

第9.1.2 条(天窗架的设置) 447

第9.1.3 条(屋架的设置) 448

第9.1.4 条(厂房柱的设置) 448

第9.1.5 条(围护墙、砌体女儿墙的设置) 449

第9.1.6 条(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情况) 449

第9.1.7 条(横向抗震计算) 449

第9.1.8 条(纵向抗震计算) 449

第9.1.9 条(天窗架的横向抗震计算) 450

第9.1.10 条(天窗架的纵向抗震计算) 450

第9.1.11 条(大柱网厂房柱的抗震验算) 451

第9.1.12 条(不等高厂房的柱牛腿配筋) 451

第9.1.13 条(柱间交叉支撑杆) 452

第9.1.14 条(抗风柱) 452

第9.1.15 条(有檩屋盖构件) 453

第9.1.16 条(无檩屋盖构件) 454

第9.1.17 条(屋盖支撑) 455

第9.1.18 条(突出屋面的混凝土天窗架) 456

第9.1.19 条(混凝土屋架的截面和配筋) 456

第9.1.20 条(厂房柱的箍筋) 456

第9.1.21 条(大柱网厂房柱的截面及配筋构造) 457

第9.1.22 条(山墙抗风柱的配筋) 458

第9.1.23 条(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 458

第9.1.24 条(柱顶水平压杆的设置) 459

第9.1.25 条(构件的连接节点) 460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 460

第9.2.1 条(适用范围) 461

第9.2.2 条(结构体系) 461

第9.2.3 条(平面布置) 461

第9.2.4 条(围护墙板) 462

第9.2.5 条(抗震计算的基本规定) 462

第9.2.6 条(地震作用计算) 462

第9.2.7 条(横向抗震计算) 462

第9.2.8 条(纵向抗震计算) 463

第9.2.9 条(屋盖的抗震计算) 463

第9.2.10 条(柱间支撑) 464

第9.2.11 条(构件的连接承载力) 464

第9.2.12 条(屋盖支撑) 465

第9.2.13 条(框架柱的长细比) 467

第9.2.14 条(板件厚度) 467

第9.2.15 条(柱间支撑的构造) 469

第9.2.16 条(柱脚做法) 469

9.3 单层砖柱厂房 470

第9.3.1 条(适用范围) 470

第9.3.2 条(结构布置) 471

第9.3.3 条(结构体系) 471

第9.3.4 条(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情况) 472

第9.3.5 条(横向抗震计算) 473

第9.3.6 条(纵向抗震计算) 473

第9.3.7 条(天窗架) 473

第9.3.8 条(偏心受压砖柱的抗震验算) 473

第9.3.9 条(屋盖布置) 474

第9.3.10 条(檩条与山墙卧梁的连接) 474

第9.3.11 条(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构造) 474

第9.3.12 条(圈梁的设置) 475

第9.3.13 条(山墙圈梁和壁柱的设置) 475

第9.3.14 条(屋架与柱顶的连接) 475

第9.3.15 条(砖柱的构造) 475

第9.3.16 条(山墙的构造柱) 476

第9.3.17 条(砖砌体墙的构造) 476

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 477

10.1 单层空旷房屋 477

第10.1.1 条(适用范围) 477

第10.1.2 条(防震缝的设置) 477

第10.1.3 条(对砖柱的限制) 478

第10.1.4 条(承重结构) 478

第10.1.5 条(前厅结构布置) 478

第10.1.6 条(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连接处的横墙) 478

第10.1.7 条(其他要求) 479

第10.1.8 条(抗震计算的基本要求) 479

第10.1.9 条(底部剪力法) 479

第10.1.10 条(纵向地震作用) 479

第10.1.11 条(横向地震作用) 480

第10.1.12 条(山墙壁柱的抗震验算) 480

第10.1.13 条(大厅的屋盖构造) 480

第10.1.14 条(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柱) 480

第10.1.15 条(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间的横墙) 481

第10.1.16 条(圈梁的设置) 481

第10.1.17 条(大厅与两侧辅助房屋的拉结) 481

第10.1.18 条(悬挑式阳台) 482

第10.1.19 条(山墙的圈梁构造柱) 482

第10.1.20 条(高大山墙的水平支撑) 482

10.2 大跨屋盖建筑 482

第10.2.1 条(适用范围) 482

第10.2.2 条(屋盖及其支撑结构的选型和布置) 483

第10.2.3 条(屋盖体系) 484

第10.2.4 条(屋盖交界区域的要求) 484

第10.2.5 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 485

第10.2.6 条(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情况) 485

第10.2.7 条(计算模型) 485

第10.2.8 条(结构的阻尼比) 486

第10.2.9 条(水平地震作用) 486

第10.2.10 条(多遇地震作用) 487

第10.2.11 条(地震作用效应) 487

第10.2.12 条(组合挠度) 488

第10.2.13 条(截面抗震验算) 488

第10.2.14 条(杆件的长细比) 489

第10.2.15 条(节点的抗震构造) 490

第10.2.16 条(支座的抗震构造) 490

第10.2.17 条(隔震及减震支座的应用) 491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492

11.1 一般规定 492

第11.1.1 条(结构布置) 492

第11.1.2 条(拉结措施) 493

第11.1.3 条(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 493

第11.1.4 条(过梁的支承长度) 493

第11.1.5 条(冷摊瓦屋面) 494

第11.1.6 条(突出屋面的易倒塌构件) 494

第11.1.7 条(结构材料) 494

第11.1.8 条(施工要求) 494

11.2 生土房屋 494

第11.2.1 条(适用范围) 495

第11.2.2 条(房屋高度和墙间距) 495

第11.2.3 条(屋盖布置) 495

第11.2.4 条(承重墙) 496

第11.2.5 条(地基) 496

第11.2.6 条(土坯) 496

第11.2.7 条(灰土墙) 496

第11.2.8 条(土拱房) 497

第11.2.9 条(土窑洞) 497

11.3 木结构房屋 497

第11.3.1 条(适用范围) 497

第11.3.2 条(基本要求) 498

第11.3.3 条(房屋的高度) 499

第11.3.4 条(空旷房屋的木排架) 499

第11.3.5 条(屋盖的支撑布置) 499

第11.3.6 条(斜撑的设置) 500

第11.3.7 条(穿斗木构架房屋) 500

第11.3.8 条(构件的连接) 500

第11.3.9 条(构件) 500

第11.3.10 条(围护墙) 501

11.4 石结构房屋 501

第11.4.1 条(适用范围) 501

第11.4.2 条(房屋总高度) 501

第11.4.3 条(层高) 502

第11.4.4 条(横墙间距) 502

第11.4.5 条(石砌体房屋) 502

第11.4.6 条(石墙) 502

第11.4.7 条(构造柱的设置) 502

第11.4.8 条(横墙开洞限值) 503

第11.4.9 条(圈梁) 503

第11.4.10 条(构造柱) 503

第11.4.11 条(对石板的限制) 503

第11.4.12 条(其他抗震构造) 503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504

12.1 一般规定 504

第12.1.1 条(适用范围) 504

第12.1.2 条(方案对比分析) 505

第12.1.3 条(采用隔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06

第12.1.4 条(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 507

第12.1.5 条(隔震和消能部件的基本要求) 508

第12.1.6 条(其他要求) 508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508

第12.2.1 条(隔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12

第12.2.2 条(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 512

第12.2.3 条(橡胶支座的基本性能) 513

第12.2.4 条(隔震层的基本要求) 514

第12.2.5 条(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 515

第12.2.6 条(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及位移) 517

第12.2.7 条(隔震措施) 518

第12.2.8 条(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519

第12.2.9 条(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基础) 519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520

第12.3.1 条(基本规定) 520

第12.3.2 条(消能部件的布置) 521

第12.3.3 条(计算分析) 521

第12.3.4 条(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 522

第12.3.5 条(消能部件的设计参数) 523

第12.3.6 条(消能器的性能检测) 524

第12.3.7 条(消能部件相关部位设计) 524

第12.3.8 条(抗震构造要求) 524

13 非结构构件 526

13.1 一般规定 526

第13.1.1 条(适用范围) 526

第13.1.2 条(抗震措施及性能目标) 527

第13.1.3 条(抗震要求不同的两个非结构构件) 528

13.2 基本计算要求 528

第13.2.1 条(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528

第13.2.2 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528

第13.2.3 条(等效侧力法) 529

第13.2.4 条(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 530

第13.2.5 条(地震作用效应) 531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531

第13.3.1 条(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的加强措施) 531

第13.3.2 条(基本抗震措施) 531

第13.3.3 条(多层砌体结构中的非结构构件) 532

第13.3.4 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 532

第13.3.5 条(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中的围护墙及隔墙) 534

第13.3.6 条(钢结构厂房的围护墙) 536

第13.3.7 条(顶棚的连接件) 537

第13.3.8 条(雨篷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537

第13.3.9 条(特殊非结构构件) 537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538

第13.4.1 条(附属机电设备支架抗震措施的确定) 538

第13.4.2 条(可不考虑抗震设防的情况) 538

第13.4.3 条(附属机电设备的布置) 538

第13.4.4 条(洞口设置的基本原则) 539

第13.4.5 条(设备基座) 539

第13.4.6 条(高位水箱) 539

第13.4.7 条(在设防地震下需要连续工作的附属设备) 539

14 地下建筑 540

14.1 一般规定 540

第14.1.1 条(适用范围) 540

第14.1.2 条(选址要求) 540

第14.1.3 条(建筑布置) 540

第14.1.4 条(结构体系) 541

第14.1.5 条(位于岩石中的地下建筑) 541

14.2 计算要点 541

第14.2.1 条(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情况) 542

第14.2.2 条(抗震计算模型) 542

第14.2.3 条(抗震计算参数) 544

第14.2.4 条(抗震验算) 545

14.3 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546

第14.3.1 条(抗震构造要求) 546

第14.3.2 条(顶板、底板和楼板) 546

第14.3.3 条(存在液化土层时) 547

第14.3.4 条(穿越危险地段时) 547

第14.3.5 条(位于岩石中时) 547

附录A 中国地震局文件(中震防发[2009]49号)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 548

附录B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9]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550

附录C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建质[2009]77号)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 554

附录D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16]21号) 556

附录E 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的复函(建标标函[2009]50号) 561

附录F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 562

附录G 中国地震局文件(中震防发[2015]59号)中国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清理规范第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有关要求的通知 582

参考文献 585

丛书介绍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