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的意义 3
1.2 研究内容 5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6
1.3.1 研究方法 6
1.3.2 技术路线 8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9
第2章 慕课研究与发展现状 10
2.1 慕课的概念 10
2.2 慕课的发展现状 14
2.2.1 缘起与基本态势 14
2.2.2 主要慕课平台 17
2.3 我国慕课相关重要政策与策略 20
2.3.1 《中国慕课行动宣言》(2019) 20
2.3.2 《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9) 24
2.3.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 28
2.3.4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 39
2.4 国内外慕课研究现状 46
2.4.1 慕课评述 47
2.4.2 慕课教学 48
2.4.3 慕课平台建设 49
2.4.4 慕课实践 50
2.4.5 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51
2.5 本章小结 53
第3章 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理论假设 55
3.1 行为意愿 56
3.2 技术接受模型 57
3.2.1 基本概念 57
3.2.2 常见类型 58
3.3 研究假设 62
3.3.1 学生特征与学习意愿 62
3.3.2 课程供给与学习意愿 63
3.3.3 环境引导与学习意愿 64
3.3.4 政策支持与感知有用性 64
3.3.5 技术条件与感知易用性 65
3.3.6 慕课属性与感知易用性 66
3.3.7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与学习意愿 67
3.4 本章小结 69
第4章 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问卷设计与分析 70
4.1 问卷结构与内容 70
4.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73
4.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73
4.3.1 方法简介 73
4.3.2 问卷信度分析 78
4.3.3 问卷效度分析 80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84
4.4.1 性别、年级 84
4.4.2 学校、学习类型 85
4.4.3 喜欢学习慕课的原因 87
4.4.4 拒绝继续使用慕课学习的原因 88
4.4.5 慕课认知 90
4.4.6 学习目标 92
4.5 本章小结 93
第5章 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94
5.1 假设检验 94
5.1.1 学生特征与学习意愿 94
5.1.2 课程供给与学习意愿 95
5.1.3 环境引导与学习意愿 96
5.1.4 政策支持与感知有用性 97
5.1.5 技术条件、慕课属性与感知易用性 98
5.1.6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与学习意愿 99
5.2 结构方程模型 104
5.2.1 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105
5.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105
5.2.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107
5.3 本章小结 108
第6章 慕课可持续发展的改进建议 109
6.1 面向慕课平台开发方的改进建议 109
6.1.1 提高课程质量,更新课程内容 109
6.1.2 打造虚拟学习空间,促进有效互动和交流 110
6.2 面向高校的改进建议 112
6.2.1 积极推广宣传,增强认知理解 112
6.2.2 积极研制慕课学分认证体系,建立完善混合教学体制 112
6.3 面向社会的改进建议 114
6.3.1 充分运用慕课学习结果,改善继续教育方式 114
6.3.2 联动就业市场,提升慕课学习成果的职场价值 115
6.4 本章小结 115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117
7.1 研究贡献 117
7.1.1 理论贡献 117
7.1.2 实践贡献 118
7.2 研究局限 119
7.3 慕课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20
7.3.1 用户群体细分,细分领域专业化 120
7.3.2 新技术优化教育体验,智能教育成态势 121
7.3.3 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打造混合教学实践空间 122
附录 123
参考文献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