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总述 1
大事记 6
第一章水利环境 31
第一节 地理概况 31
一、成陆 32
二、位置 32
三、地势 32
四、土壤 32
五、滩涂 33
六、自然灾害 33
第二节 气候 34
一、气温 34
二、日照 35
三、蒸发 36
四、降雨 36
五、风 39
六、暴雷 40
第三节 水系 41
第四节 河网 42
一、市、区级河道的基本特征 42
二、镇管河道 46
三、湖泊 48
第五节 水位潮汐 48
一、水位 48
二、潮汐 49
第六节 河道槽蓄容量 50
第七节 水资源供需 51
一、地表径流 51
二、可引水量 51
三、地表水资源总量 52
四、用水量 52
五、用水供需 53
第八节 河道水质 53
一、情况 53
二、原因 54
第二章海塘 58
第一节 海塘修筑 58
一、713~1948年海塘 58
二、1949~2001年海塘 60
三、一线海塘 63
第二节 固塘措施 64
一、工程固塘 64
二、达标工程 73
三、植物固塘 74
第三节 塘工技术 76
一、堤身构筑 76
二、护岸工程 77
三、保滩工程 78
第三章 滩涂围垦 82
第一节 滩涂资源 82
第二节 围滩造地 83
一、东滩民圩 83
二、南滩民圩 84
三、人民塘围垦 84
四、胜利塘、七九塘围垦 85
五、八五塘围垦 85
六、九四塘围垦 85
七、2002年前的东滩、南滩围垦 86
第三节 组织与施工 87
第四节 促淤保滩 88
一、生物促淤 88
二、工程促淤 89
三、滩涂管理 90
第四章河道 93
第一节 古河道 93
一、纵浦 94
二、横港 94
三、灶门港 95
第二节 河道开挖 96
一、大治河 96
二、新闸港 99
第三节 骨干河道疏浚 100
一、1951~1985年骨干河道疏浚 100
二、1999~2005年骨干河道疏浚 104
第四节 镇村级河道的开挖和疏浚 105
一、开挖 105
二、疏浚 108
第五节 夹塘地区水系改造 108
一、缘由 108
二、工程实施 109
三、工程效益 110
四、资金投入 111
第六节 河道整治 111
一、东北片水系整治 111
二、航头中心镇生态河道综合整治 112
三、周康地区黑臭河道整治 112
四、咸塘港整治 114
五、六灶西南片水系整治 114
六、新场镇水环境整治 115
七、“水晶宫”水系综合整治 115
八、惠南新城腰沟河综合整治 115
九、镇村河道整治 115
第七节 河道应急工程 124
第八节 河道保洁 125
一、队伍建设 126
二、工作措施 126
三、工作成果 127
第五章涵闸 128
第一节 涵闸作用 128
一、挡潮、排涝、抗旱 128
二、船舶过闸运行 128
三、调控水位 128
四、放水洗碱 128
五、引清调水 129
第二节 涵洞 129
一、解放前涵洞 129
二、解放后涵洞 129
第三节 岸闸 130
一、芦潮港农场岸闸 130
二、芦潮港镇车客渡码头岸闸 131
三、南芦公路胜利塘岸闸 131
第四节 水闸 131
一、里护塘沿线套闸 131
二、三三马路沿线套闸 132
三、人民塘、胜利塘沿线水闸 133
第五节 翻水站 136
一、大团翻水站 136
二、三墩翻水站 136
三、二墩翻水站 137
四、洪波翻水站 137
第六节 涵闸养护维修 139
一、大治河东水闸 139
二、芦潮港排涝挡潮闸 140
三、 大团平桥船闸 141
四、洪波翻水站 141
五、二墩翻水站 141
第六章 水利桥梁 145
第一节 古桥 145
第二节 区管河道桥梁 145
一、桥梁分布 146
二、桥梁基本特征 147
三、桥梁结构形式 165
四、桥梁修建 166
五、桥梁维修 168
第三节 镇村级管河道桥梁 168
一、建造年份 168
二、分布与分类 168
三、桥梁维修 169
第七章 农田灌溉 170
第一节 “三车”灌溉 170
一、脚踏水车 170
二、牛车 170
三、风车 171
第二节 机灌 171
第三节 电力灌溉 172
一、发展概况 172
二、灌溉泵型选配 174
第四节 喷灌 175
第五节 滴灌 177
第六节 渠系建设 177
一、明渠 177
二、暗渠 178
三、过河渡槽 179
四、倒虹吸 180
第七节 泵站改造 182
一、改造原因 182
二、具体做法 182
第八节 现代农田水利建设 183
一、“三高”粮田水利配套项目建设 183
二、“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184
三、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配套项目建设 185
四、万亩设施粮田外围水利配套项目建设 185
第九节 老港水晶宫地区低洼地治理 186
第八章 临港水利 188
第一节 临港新城的水系布局 188
第二节 滴水湖开挖工程 188
第三节 围垦工程 190
一、 圈围大堤工程 190
二、 围区吹填工程 191
三、施工工艺 191
第四节 其他圈围工程 192
一、临港大堤 192
二、南汇东滩四期大堤 192
三、南汇东滩五期大堤 192
第五节 水闸工程 193
一、滴水湖出海闸工程 193
二、临港新城芦潮引河挡潮排涝闸 194
第九章 防汛抗灾 214
第一节 解放前自然灾害 214
第二节 防汛抗灾 224
一、指挥系统 224
二、防汛抗台 225
三、抗涝 228
四、抗旱 230
第十章水利经费 235
第一节 资金投入 235
一、海塘 235
二、围垦 236
三、河道 237
四、农田灌溉 242
五、农桥改造 242
六、涵闸 244
第二节 水务收费 246
一、船舶过闸 246
二、水利工程供水 247
三、灌溉 248
四、堤防维护 249
五、翻水 249
第三节 综合经营 249
一、种植业 250
二、养殖业 250
三、经销 251
四、加工工业 251
五、深井水供应 252
六、商店 252
七、招待所 252
八、餐饮 252
九、农副产品加工 252
第十一章机构 253
第一节 防汛指挥部 253
第二节 行政机构 255
一、机构沿革 255
二、南汇区水务局 258
三、历任领导 258
四、内设机构 259
第三节 中共组织 261
一、组织沿革 261
二、历任领导 261
三、基层党支部 263
第四节 业务机构 264
一、直属事业单位 265
二、撤并与划出 267
第五节 群团组织 268
一、工会组织 268
二、共青团组织 269
三、女职工委员会 269
第十二章 水利管理 270
第一节 海塘管理 270
一、解放前海塘管理 270
二、解放后海塘管理 270
第二节 涵闸管理 272
一、管理机构及人员 272
二、管理职责 272
第三节 排灌管理 274
一、管理机构 274
二、主要职责 274
第四节 水政管理 276
一、水利治安派出所 276
二、水政管理所 276
第五节 农桥管理 277
一、管理机构 277
二、管理职责 278
三、生产安全管理 279
四、质量管理 279
第六节 水文管理 280
一、水文测试 280
二、水质监测 281
第七节 水资源普查 282
一、普查根据 282
二、普查目的 282
三、普查范围 282
第八节 水利规划 283
一、海塘规划(概要) 283
二、河道规划(概要) 284
三、水闸规划(概要) 285
四、农桥规划(概要) 286
第九节 河道管理 286
一、管理依据 286
二、管理职责 286
三、管理范围 287
第十三章水务文化 304
第一节 文化艺术 304
第二节 水务宣传 305
第三节 绿色创建 305
一、花园单位 305
二、绿化合格单位 306
第四节 水利美学 306
第五节 民间文学 307
一、山歌 307
二、民歌 307
三、打油诗 308
四、候潮谚语 308
五、民间传说 308
六、朗诵诗 309
七、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326
第十四章 水利科技 332
第一节 科技队伍 332
第二节 技术培训 334
第三节 技术创新 335
一、创新工程 335
二、科技成果 342
第四节 水利学会 344
第五节 工艺革新 345
一、河道建设 345
二、海塘滩涂建设 346
三、农桥建设 347
四、涵闸建设 347
五、排灌设施建设 349
六、防汛设施建设 350
七、水文建设 350
第十五章 先进名录 352
第一节 集体荣誉 352
一、南汇区(县)防汛指挥部、南汇区(县)水务(利)局 352
二、南汇区(县)海塘管理所 352
三、南汇区水闸管理所 353
四、南汇区(县)河道管理所、区水利管理署 353
五、南汇区(县)排灌管理所 354
六、南汇区(县)水政管理所 354
七、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355
八、南汇区(县)水文站 355
第二节 劳动模范 356
第三节 国家部委先进 356
第四节 市、区先进 357
第五节 荣誉证书获得者 361
附录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