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3月—1956年6月) 4
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4
第一节 中共罗山县党组织的发展 4
一、中共罗山县委的成立 5
二、县委机构设置 5
三、区、乡党组织的建立 5
第二节 县、区、乡政权的建立 6
一、罗山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6
二、县政府机构设置 7
三、区、乡的划分 8
四、县、区、乡的编制 9
第三节 罗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9
一、罗山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10
二、罗山县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11
三、罗山县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11
第四节 拥军支前 13
一、抢修公路与征借粮油 13
二、赶做军鞋 14
三、夹道欢迎解放军过境 14
第五节 剿匪反霸斗争 14
一、清剿土匪的斗争 15
二、进一步清除土匪恶霸势力 16
第六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17
一、第一期镇压反革命运动 17
二、第二期镇压反革命运动 19
三、第三期镇压反革命运动 20
第七节 抗美援朝爱国运动 21
一、抗美援朝的意义 22
二、踊跃报名参军 22
三、订立爱国公约 23
四、捐献飞机大炮运动 24
五、宣传朝鲜停战的意义 25
第二章 完成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民主改革 26
第一节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26
一、充分发动群众 27
二、划分阶级成分 28
三、分配土改胜利果实 30
四、土改复查 32
第二节 改革旧的婚姻制度 33
一、贯彻实施《婚姻法》 34
二、开展《婚姻法》宣传月活动 36
第三节 扫除旧社会痼疾的斗争 37
一、禁止贩毒与吸毒 37
二、禁止各种赌博行为 39
三、制止封建迷信活动 39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41
第一节 统一财政平抑物价 41
一、统一财政 42
二、平抑物价 43
第二节 公私兼顾调整工商业 45
一、对工业的调整 45
二、对商业的调整 46
三、扩大城乡交流 47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48
一、互助合作组的建立 49
二、发展信用合作社 51
第四节 “三反”、“五反”运动 52
一、“三反”运动的开展 52
二、“五反”运动的开展 54
第五节 开展整风运动与整党运动 56
一、开展整风运动 56
二、开展整党运动 57
第六节 教育事业的初步建设 60
一、学校教育 61
二、成年人教育 62
第四章 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64
第一节 学习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4
第二节 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67
第三节 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72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成与整顿 72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78
第四节 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0
一、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 80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3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 87
第一节 中共罗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87
第二节 罗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88
第三节 增强党的团结及审干肃反运动 90
一、增强党的团结 90
二、审查干部 92
三、内部肃反运动 94
第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7月—1966年5月) 100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100
第一节 罗山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00
第二节 学习贯彻党的八大精神 101
第三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104
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 104
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 106
第四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107
一、逐步夯实工业基础 108
三、国营和集体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初步得到发挥 108
三、交通运输得到改善 109
四、扫盲教育成绩显著 109
五、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110
第七章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12
第一节 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2
第二节 全党整风运动 115
第三节 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119
一、反右派斗争 119
二、反“潘、杨、王”运动 123
三、“反右倾”斗争 126
四、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沉痛教训 128
第八章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四类分子”的划分 129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9
第二节 “四类分子”的划分 131
第九章 “大跃进”运动 1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酝酿与贯彻执行 134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136
第三节 掀起农业生产高潮 139
第四节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42
第五节 掀起大办地方工业的热潮 145
一、制定地方工业发展规划 145
二、大力发展滚珠轴承工业 147
三、大力发展县、社工业 148
第六节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大跃进” 149
一、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149
二、大力发展邮电事业 150
三、大力发展金融事业 150
四、大力发展商业 151
五、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151
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52
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52
八、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153
第十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 155
第一节 罗山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55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兴起 157
第三节 大办公共食堂 161
第四节 人民公社的整顿 163
第五节 “信阳事件”的发生 167
第十一章 贯彻《紧急指示信》和纠正“五风” 170
第一节 《紧急指示信》的贯彻执行 170
第二节 “反五风”运动 172
第三节 “民主革命补课”运动 176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与恢复 181
第一节 贯彻实施“农业六十条” 181
一、精兵简政支援农业 182
二、划小社队规模 183
三、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 184
第二节 工业经济的全面调整 187
第三节 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与民兵师的重建 189
一、开展群众性的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 189
二、学习雷锋活动的开展 190
三、学习焦裕禄活动的开展 191
四、重新组建民兵师 192
第四节 罗山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3
第五节 中共罗山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94
第六节 开展“四清”运动 195
一、“小四清”运动 195
二、“大四清”运动 199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与对“左”倾错误的抵制(1966年5月—1976年10月) 206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面内乱的形成 206
第一节 批判《海瑞罢官》与“百日集训” 207
一、批判《海瑞罢官》 207
二、“百日集训” 208
第二节 贯彻“五一六通知”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08
第三节 红卫兵组织的成立与“破四旧”活动 210
一、红卫兵组织的成立 210
二、红卫兵“大串连” 211
三、破除“四旧” 212
第四节 “十六条”的贯彻与党政机关遭受冲击 213
第五节 造反派组织的成立和全面夺权 215
一、造反派组织的成立 215
二、全面夺权 216
第六节 “三支两军”的实行 218
一、“支左” 218
二、“支工”与“支农” 219
三、“军管”与“军训” 219
第七节 革命大联合及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220
第十四章 “斗、批、改”运动的开展 224
第一节 中共罗山县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224
第二节 “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 226
一、“清理阶级队伍” 226
二、“一打三反”运动 226
第三节 整党建党运动 228
第四节 精兵简政 229
第五节 “教育革命”的开展 230
一、工(军)宣队、贫管会进驻学校 231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32
三、中小学面向农村与教师回原籍 234
四、改革教学体制 235
第六节 城镇居民下放劳动与“五七”干校 235
一、城镇居民下放劳动 236
二、“五七”干校 237
第七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 239
第十五章 “批林批孔”与“反击右倾翻案风” 242
第一节 “批林整风”运动 242
第二节 “批林批孔”运动与教育战线反“右倾思潮” 245
一、“批林批孔”运动 245
二、教育战线的“反右倾”思潮 247
第三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248
第十六章 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53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253
第二节 “五小”工业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259
一、小钢铁 260
二、小矿山 261
三、小化肥 261
四、小机械 262
五、社队企业 263
第三节 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264
一、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 264
二、交通事业的发展 265
三、科教事业的发展 266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267
第四编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272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揭批“四人帮”运动 272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272
第二节 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罪行 275
第三节 深入开展“揭批查”运动 277
第十八章 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280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80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冤假错案的平反 284
第三节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287
附录 290
一、中共罗山县历史大事记(1949.3—1978.12) 290
二、中共罗山县委书记(1949—1978年) 343
三、罗山县人民政府县长(主任)(1949—1978年) 344
四、中国共产党罗山县历次代表大会 346
后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