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人格基础之一:权威主义人格 3
1 概念的提出及早期研究 3
2 概念分析 5
2.1 Altemeyer的右冀权威主义量表 5
2.2 Ray编制的平衡F量表和趋向量表 7
2.3 Duckitt的模型 8
2.4 Feldman的模型 9
3 已有的相关研究 10
4 心理机制 11
5 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 13
6 讨论 14
第三章 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人格基础之二:社会支配取向 16
1 社会支配取向的含义及其影响社会不平等的机制 16
1.1 社会支配取向的含义 16
1.2 社会支配取向影响社会不平等的机制 17
2 影响社会支配取向的因素 20
2.1 社会支配取向的性别差异 20
2.2 影响社会支配取向的其他因素 21
3 社会支配取向与群际偏差间的关系 22
3.1 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偏好 22
3.2 对低地位群体中的外群体偏好现象的解释 23
3.3 对社会支配取向概念的再认识 26
4 社会支配取向量表在中国的应用 29
5 社会支配取向与权力 30
6 总结 31
第四章 社会支配取向与情境因素对群体间态度的影响研究 34
1 研究意义 34
1.1 情境因素 34
1.2 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含义 35
1.3 已有的关于社会支配取向、社会地位与群体间的消极态度关系的研究 36
1.4 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 39
1.5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41
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42
2.1 使用社会地位作情境变量的各项假设 42
2.2 使用对支配的社会地位的威胁作情境变量的各项假设 42
3 群体间的消极态度量表的编制 43
3.1 研究目的 43
3.2 项目编制 43
3.3 量表预测 44
3.4 农民工偏见量表的正式施测 46
4 社会地位、社会支配取向与群体间的消极态度间的关系研究 48
4.1 研究目的 48
4.2 研究方法 48
4.3 研究对象 48
4.4 研究工具 48
4.5 统计方法 48
4.6 研究结果 49
4.7 结果分析 55
5 对支配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威胁、社会支配取向与群体间的消极态度间的关系研究 55
5.1 研究目的 55
5.2 研究方法 55
5.3 研究结果 59
5.4 结果分析 64
6 讨论 64
6.1 社会支配取向的性质 64
6.2 关于自我分类理论 66
6.3 威胁对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作用 66
6.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67
第五章 社会支配取向对性别群体间的消极态度的影响:性别和性别认同的作用 70
1 问题提出 70
1.1 中国女性地位现状 70
1.2 女性对自身群体的态度 73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75
2.1 性别消极态度 75
2.2 社会认同 79
2.3 研究框架 84
3 研究一:社会支配取向对性别偏见的影响:性别的不对称效应 85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85
3.2 研究方法 86
3.3 研究结果 87
3.4 讨论 89
4 研究二:性别认同强度对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90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90
4.2 子研究一:使用相关研究设计探讨性别认同强度对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91
4.3 子研究二:使用实验法探讨性别认同强度对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94
4.4 讨论 98
5 研究三:女性性别认同内容对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99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99
5.2 子研究一:使用相关研究设计探讨性别认同内容对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100
5.3 子研究二:使用实验法探讨性别认同内容对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102
5.4 讨论 106
6 研究四:女性性别认同强度和性别认同内容对其社会支配取向与性别偏见间关系的共同影响 107
6.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07
6.2 研究方法 108
6.3 研究结果 108
6.4 讨论 111
7 讨论 112
7.1 对性别偏见成因的理解 112
7.2 对思想不对称现象的解释 114
7.3 性别认同的作用 115
7.4 对于减低性别偏见的启示 118
7.5 本研究的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120
参考文献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