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望高县是故乡 1
第一节 故乡、故土、故人 1
第二节 父辈往事 8
第三节 迷茫的中学时代 15
第二章 大学时代 24
第一节 走进西南农大 24
第二节 结缘水稻 27
第三章 云南农大记忆 37
第一节 分配到昆明农林学院 37
第二节 战备疏散 搬迁宾川 42
第三节 寻甸十年 45
第四节 矢志不渝的水稻研究 51
第四章 滇型杂交水稻的创造 56
第一节 改造地方水稻品种 56
第二节 美国杂交玉米的启示 57
第三节 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 60
第四节 三系配套及滇型株型育种 70
第五节 多个不育系的育成及高产组合的选配 79
第五章 调研指导发展生态经济农业 92
第一节 机遇降临 92
第二节 用生态经济思想指导云南农业发展 97
第三节 发展生态经济农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 100
第六章 政协十年 115
第一节 加入中国致公党 115
第二节 滇型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和菲律宾推广 118
第三节 金三角地区替代种植 128
第四节 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推广滇型杂交水稻 132
附录一 我们眼中的李铮友老师 137
老照片里的故事 137
大浪淘沙,育种育人 139
自己动手,共渡难关 141
借大协作的东风,壮大科研队伍 142
借举办杂交水稻育种学习班,解决经费困难 143
言传身教,尊敬师长 143
论功行赏 145
盐多了放糖 146
给学员的留言 147
为傣家的“毫糯”育种育人 148
造飞机的理论 149
自创自编的符号 149
公开育种的故事 150
累倒在田间 151
李铮友和他的“教授棍” 152
凝聚着李老师心血的“三系”杂交水稻 153
世界纪录的创造 154
现实版的“神农”故事 155
多功能的副省长专车 157
驾驶员的牢骚 157
善意的谎言 158
尴尬的接风洗尘宴 158
李老师的“自助午餐” 159
成功男人背后伟大的女性 159
好领导 严师长 160
附录二 报刊载文选录 163
艰苦登攀十二年 163
水稻雄性不育杂交优势利用 取得初步成果即将用于生产 168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经大面积试种增产显著 172
依靠科学技术结出丰硕成果 175
全国中籼育种攻关云南考察简报 179
推广滇榆一号 提高水稻单产 186
通海县两个水稻新品种获奖 187
“榆杂29”夺世界杂交粳稻单产之冠单产达1108.5 5千克 187
粳稻新组合“榆杂29”高原高产试验再创世界新纪录 188
籼型优质香软米水稻品种滇屯502 189
优质 高产 多抗 云南农大选育出粳杂水稻新组合 191
滇型杂交粳稻从这里走出来——记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 192
我省水稻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194
滇型杂交水稻遐想 195
粳杂新组合繁制种纯度高 一致性好 197
优质粳型杂交稻历经3年示范种植“滇杂31、32”将大面积推广 198
优质抗病的粳型杂交稻 滇杂31、滇杂32 199
软米杂交稻滇优7号 201
粳型杂交稻榆杂34 201
榆杂34高产示范 202
粳稻新组合“榆杂29”高原高产试验再创世界新纪录 203
高产粳稻云南创造 205
“滇保102”水稻良种攻关项目在保山完成 213
云南粳稻“榆杂29”创高产新纪录 214
水稻专家李铮友走出国门显身手 优质高产杂交稻在柬种植获成功67亩杂交稻平均单产为当地的6倍 215
热区宾川再传喜讯“榆杂29”单产夺得杂交粳稻世界之冠 216
我省科技兴农硕果满枝 217
“滇屯502,阿克几” 218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前景广阔 219
云南农大选育出杂交粳稻新组合隆阳区连片种植产量达超级稻指标 220
保山连片种植滇型杂交粳稻获高产 221
杂交水稻高产优质 粳型新组合再创亩产吨粮佳绩 222
罂粟花为谁开放 224
农业自主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 228
全世界最高产的“滇型杂交粳稻” 229
项目推广中的艰辛 230
提案在政协已经申请了9年 231
杂交粳稻的现实状况 232
我国粮食种植水平及国际比较 233
滇型杂交粳稻技术创新大发展 235
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李铮友为印尼提供技术支撑 236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籼稻之父,李铮友就是杂交粳稻之父! 237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