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基于“僧人奏乐与佛教戒律”矛盾的思考 3
第二节 佛教音声命名及其定位 8
第三节 “为用—制度”明暗视角的确立及其理论架构 12
第四节 既往研究综述 15
一、中国佛教音声的整体研究 16
二、五台山佛教音声的研究 36
上篇 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系总论 55
第一章 佛教戒律与音声体系的原始建构 55
第一节 佛教戒律与僧尼非乐 55
一、禁歌舞与乐器之戒 56
二、诵经、说法之戒 64
第二节 伎乐供养与为僧作净 67
一、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67
二、为僧作净与专职伎乐供养人 73
第三节 佛教戒律下音声体系的释、俗架构 74
一、音声与佛教音声 75
二、说法与诵经音声 78
三、佛教音声体系的释、俗架构 84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为用传统的形成 86
一、与社会主流音乐创承体系的关联 86
二、音声“佛事”传统的形成 90
第二章 中土佛教音声的演变及其俗曲佛用传统的形成 97
第一节 “改梵为秦”与“此土宫商” 97
一、诵经音声 98
二、说法音声 102
第二节 伎乐供养的僧尼化及其与音声佛事的合一 111
一、早期伎乐供养 112
二、僧人破戒奏乐 123
三、僧人伎乐供养与音声佛事的合一 125
四、伎乐供养变异之缘起与“俗曲佛用”之有实无名 128
第三节 “俗曲佛用”之正名 137
一、专职瑜伽教僧的产生 138
二、《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颁布实施 142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与乐籍体系的关联 149
下篇 五台山佛教音声为用之微观透视 155
第三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释俗交响” 155
第一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形成与发展 155
一、北朝时期 156
二、隋唐时期 158
三、宋金元时期 166
四、明清时期 170
第二节 “俗乐”的佛化样态及其定位 176
一、偈与赞 177
二、特定仪式用曲 181
三、佛事散曲与伎乐供养 187
四、器乐的双重为用 189
五、“俗乐”不俗 191
第四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构成及其为用 193
第一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四分构成 193
一、转读与歌赞 193
二、仪式专曲与器乐供养曲 201
第二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的为用个案 204
一、南山寺焰口仪式中的音声为用 205
二、菩萨顶六月大法会中的音声为用 234
三、黛螺顶课诵中的音声为用 258
第三节 佛教音声供养与礼乐文化的双重表达 271
第五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明清国家典礼用乐 277
第一节 明代国家典礼用乐 278
一、明朝的音乐机构 278
二、明朝的祭祀用乐 280
三、明朝的朝贺与宴饮用乐 287
第二节 清代国家典礼用乐 295
第三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明清国家典礼用乐比较 302
一、五台山佛教音声与明清国家典礼用乐的相通性 303
二、五台山佛教音声与明清国家典礼用乐之不同 323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与国家典礼用乐的亲缘关系 327
一、从鼓吹、大乐到“笙、管、笛、唢呐”供养 327
二、从拿来为用到与社会主流音乐创承体系的关联 332
第六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民间礼俗仪式用乐 336
第一节 关于山西民间礼俗仪式用乐 336
第二节 “山西八大套”之定位 341
第三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民间礼俗仪式用乐比较 348
一、法器为用编制的比较 348
二、佛教转读、歌赞与民间礼俗仪式用乐的比较 351
三、佛教仪式专曲与民间礼俗仪式曲的比较 351
四、佛教器乐供养曲与民间礼俗仪式用乐的比较 353
第四节 佛教音声与民间礼俗仪式用乐异同解析 380
一、从“官乐”到佛教、民间礼俗仪式用乐的异化 380
二、民间礼俗仪式用乐与佛教音声的相通与合流 384
第七章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道教音声 388
第一节 关于山西道教音声 388
第二节 五台山佛教音声与山西道教音声比较 394
一、法器为用编制的比较 394
二、佛教转读、歌赞与道教吟诵、赞叹的比较 396
三、佛教仪式专曲与道教仪式专曲的比较 403
四、佛教器乐供养曲与道教器乐曲的比较 406
第三节 佛教音声与道教音声相异、相通的思考 423
一、相异性与丰富性的思考 423
二、相通性与一致性的思考 425
结语 神圣与世俗的嬗变 431
第一节 佛教音声与世俗音乐的嬗变 432
一、释俗嬗变的“四层”透视 432
二、世俗音乐向佛教音声的转化 433
三、佛教音声向世俗音乐的转化 435
第二节 佛教音声之民存 436
第三节 “官乐佛存” 444
一、官方创制音声敕赐寺院 444
二、官方委派专职伎乐供养人的带入 446
三、皇家寺院与品官家庙(寺)的遗存 446
四、寺院、石窟寺、经幢、佛塔等佛教建筑中的“定格保存” 452
第四节 “国家在场”下音乐的文化归属与流变 456
参考文献 461
后记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