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对象的相关说明 3
(一)宣卷与宝卷 3
(二)无锡宣卷 5
二 论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6
(一)文史、社科学界的宝卷研究 6
(二)音乐学界的宣卷音乐研究 16
(三)本书论题的研究意义 20
三 相关理论与研究取向 21
(一)仪式中的“音声” 21
(二)研究取向 22
四 田野考察与资料来源 23
五 章节安排 26
第一章 宣卷历史考述 28
第一节 宝卷之渊源:唐至宋元 28
一 文本体裁与音乐 31
二 仪式与宣唱习惯 35
第二节 明代宣卷仪式 38
第三节 明清至民国:江南地区宣卷概略 39
一 明代江南宣卷概略 41
二 清至民国江南宣卷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51
第二章 无锡地区的宝卷 52
第一节 宝卷的类别 52
一 科仪类宝卷 53
二 经卷 65
三 佛偈 68
四 故事类宝卷 71
第二节 故事类宝卷的内容 85
一 同名异实的“小卷” 85
二 内容统一的“大卷”:《香山宝卷》 106
三 与《香山宝卷》相关的宝卷 119
本章小结 122
第三章 无锡宣卷的信仰背景及历史分期 123
第一节 无锡地区的信仰背景与社会变迁 123
一 佛、道的信仰背景 123
二 清中叶之后无锡民间信仰与国家礼仪传统 132
三 无锡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139
第二节 近代至当代无锡地区宣卷的发展阶段 144
一 传统延续: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144
二 停滞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152
三 “地下”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52
四 “复兴”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153
本章小结 155
第四章 无锡地区“念佛”仪式现状考察 156
第一节 无锡地区“念佛”现状概况 156
一 “乡派”与“城派” 156
二 佛头一年的“佛事” 158
第二节 “念佛”的仪式类别、组织及环境 162
一 “念佛”的类别及功能 162
二 执仪者的分工与信众的参与 164
三 “念佛”之仪式环境布置及象征含义 167
第三节 “念佛”仪式的内容 173
一 “念佛”仪式的主体内容 173
二 “念佛”仪式的“插入”部分 174
第四节 “乡派”“城派”个案纪实 175
一 对仪式音声描述的说明 175
二 个案纪实 176
第五节 “乡派”与“城派”的比较 193
本章小结 196
第五章 “念佛”仪式及其音声分析 197
第一节 “念佛”仪式的信仰属性与仪程 197
一 “课诵” 197
二 “宣卷” 199
三 “中堂法事” 202
第二节 “念佛”仪式的音声 205
一 “课诵” 206
二 “宣卷” 216
三 “中堂法事” 224
四 “念佛”仪式音声声谱 231
第三节 宣卷音声的仪式性特征 231
一 “宣卷”与“课诵”“中堂法事”音声素材的“共享” 232
二 宣卷音声的模式化特征 238
三 宣卷音声与佛教、道教音声 244
本章小结 250
第六章 “念佛”仪式的当代变迁 251
第一节 仪式类别与组织形式的变迁 251
一 “公佛”最盛到“私佛”为主 252
二 “门图”到“搭班” 255
三 城市化生活与仪式传统之间的矛盾 257
四 信仰需求与传统断层之间的矛盾 258
第二节 “念佛”仪式程序的变迁 259
一 “课诵”的变迁 259
二 “中堂法事”的变迁 261
三 “宣卷”的变迁 263
四 宣卷与宝卷的同步变迁 271
本章小结 272
第七章 无锡宣卷与宝卷的共生关系 274
第一节 宝卷文本对宣卷的作用与影响 275
一 无锡宝卷文本的稳定性特征 275
二 无锡宝卷对宣卷仪式行为的记录 283
三 宝卷文体结构与宣卷说唱的关系 285
第二节 无锡宣卷对宝卷的展现与润色 289
一 宣卷对宝卷的音声展现 289
二 宣卷对宝卷的通俗化解读 296
三 脱离宝卷的宣卷表演 298
第三节 文本与口传的共生关系 301
本章小结 304
第八章 宣卷的“双轨”传承与信仰归属 306
第一节 宣卷仪式的传承 306
一 “家传”的佛头 307
二 “师传”的佛头 311
三 “自学”的佛头 318
第二节 宣卷的仪式认同与信仰归属 321
一 局内人对宣卷的仪式认同 321
二 “仪式”“娱乐”的选择 323
三 信仰归属:“佛法的腔调” 326
本章小结 328
结语 330
参考文献 333
一 中文参考文献 333
二 英文参考文献 339
附录 341
附录一 部分宝卷影像资料 341
附录二 无锡宣化庵《庆王》科书 343
附录三 民国时期《游地府》复印本 351
附录四 周敏妹《发财卷》整理本(片段) 358
附录五 部分“念佛”仪式现场照片 365
附录六 谱例索引 367
后记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