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川剧》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致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220110269
  • 页数:464 页
图书介绍:

2002年版前言 1

2012年版代序 2

话说振兴 3

开创川剧事业的新局面 3

振兴川剧工作的六点意见 7

在演出和交流中学习提高 19

向新都县川剧团学习——欢迎《芙蓉花仙》赴京拍片归来 23

支持大胆探索 26

知难而进 30

勿失良机 34

高高兴兴地回去 38

贵在坚持——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41

振兴川剧五年谈——答唐思敏问 46

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 50

提高质量 参与竞争——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56

川剧要着重解决“曲低和寡”——上海《文汇报》特约记者张利泉访谈 62

谈川剧音乐改革 64

路在脚下 67

希望与困难同在——答《川剧与观众》报记者冷力问 70

致成都市川剧院三团的信 74

给省领导的一封信 75

我喜欢川剧丑角 77

关于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建议信 78

门外戏谈 87

川剧功臣魏明伦 87

振兴川剧务求实效 91

缅怀的目的是继承 98

珍惜自己的优秀文化 102

我是来打气的 105

借东风 110

加强“抢救”的力度 112

“猛药”颂 116

我爱徐棻的剧作 119

贺《红梅记》首演 122

喜见川剧成果 124

门外戏谈(十一则) 129

附 传承川剧的经验之谈——读李致先生的《门外戏谈》三题&刘双江 144

若要人迷戏,除非戏迷人 147

振兴川剧,关键是领导重视 149

铭记关怀 157

难忘小平对川剧的关怀 157

附 空谷足音——欢迎四川省振兴川剧汇报演出团&曹禺 161

附 三观川剧话振兴&黄宗江 164

杨尚昆看《滚灯》 170

张爱萍对川剧艺术的深厚感情 171

周扬谈川剧的一句话 174

巴金偏爱川剧 176

附 巴金致成都市川剧院的一封信 180

谭启龙与振兴川剧 185

周巍峙、李致谈话录 188

怀念郝超 191

论著序文 197

一项填补空白之作——序邓运佳《川剧艺术概论》 197

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序徐棻《探索集》 201

《芙蓉花仙》的启示——序《好一朵芙蓉花》 203

光彩照人的艺术之笔——序《张鸿奎戏剧人物画册》 206

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序邓运佳《中国川剧通史》 209

川剧评论家大有可为——序唐思敏《川剧艺术管窥》 212

理论研究需要持之以恒——序《川剧文化丛书》 214

序陈国福《一世戏缘》 217

《名家论川剧》前言 219

《老一辈革命家与川剧》前言 221

序《中国川剧》 223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前言 227

序《说戏画戏》 231

《白塔秋枫——蓝光临艺术生涯》序 233

情深谊长 239

真想和他再“长话短叙”——怀念周企何 239

名丑的“遗嘱”——怀念周裕祥 242

小大姐,谁舍得你走——怀念书舫 243

再说几句心里话——怀念竞华 248

“有朝时运来,草履变钉鞋”——写在曾荣华一百周年诞辰 251

一生献给川剧艺术——贺许倩云舞台艺术六十五周年 253

长江后浪推前浪——贺优秀青年川剧演员刘萍举办专场演出 256

领腔陈世芬 258

支持有成就的川剧人写书——贺《清言戏语》首发 260

咬定青山不放松——贺刘芸川剧艺术成就展 263

出访随笔 267

1985年四川省川剧院访欧演出日记 267

附 文明之邦的友好使者——记四川省川剧院赴欧洲演出&穆方顺 296

附 欧洲及国内报刊评川剧出访 298

西柏林医生的救死扶伤 324

轰动日本的“川剧热” 328

在日本各界欢迎宴会上的致词 335

在日本山梨县宴会上的致词 337

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的一次交谈 339

缅怀山胁龟夫 342

“变脸”揭秘 348

1987年川剧《白蛇传》访日演出日记 352

1990年川剧《芙蓉花仙》访日演出日记 366

附 川剧访日演出日记读后感言 381

他人评说 387

愿为川剧奋斗到最后一息——记李致为振兴川剧所做的工作&朱丹枫 387

川剧艺苑好园丁——李致同志抓川剧振兴掠影&唐思敏 402

振兴川剧走“头旗”&陈国福 408

几度风雨结戏缘&陈国福 414

李致与川剧&罗湘浦 422

李致二三事&徐棻 426

我心中的李致——答黄光新问&魏明伦 431

李致——我的好师长、好朋友&张宁佳 436

又一个李部长&左清飞 440

珍贵的馈赠&杜建华 450

李致甘当川剧“吼班儿”&田海燕 452

2002年版《我与川剧》编后赘语 457

2012年版《李致与川剧》选编后记 461

后记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