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1
第二节 经济结构 6
第三节 战略目标与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 10
第四节 决定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的因素 14
第五节 经济结构合理化三原则 25
第二章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35
第一节 用工农业总产值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的依据 35
第二节 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45
第三节 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 54
第四节 三个战略重点 61
第五节 实现战略目标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与实际问题 67
第三章 产业结构对策 74
第一节 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和结构 75
第二节 农业经济结构 78
第三节 轻重工业结构 86
第四节 消费品工业结构 91
第五节 能源结构 96
第六节 机械电子工业结构 103
第七节 原材料工业结构 108
第八节 建筑业结构 111
第九节 基础结构 117
第十节 商业服务业结构 126
结语 130
第四章 技术结构对策 133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 133
第二节 宏观技术结构的标志 134
第三节 我国宏观技术结构的现状 139
第四节 我国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151
第五节 我国技术结构分阶段改善的预想 163
第五章 教育科学结构对策 166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实现我国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 166
第二节 教育结构的调整及其主要对策 172
第三节 科学结构的调整及其主要对策 192
第六章 就业结构对策 205
第一节 就业结构的三个层次 205
第二节 我国就业率的历史回顾和未来的发展 213
第三节 职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20
第四节 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和若干对策性意见 228
第七章 企业规模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对策 241
第一节 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要求企业规模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242
第二节 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246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对策的选择 260
第八章 地区经济结构对策 284
第一节 编制经济区划,处理好经济区域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286
第二节 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处理好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 293
第三节 发挥大中城市在组织经济方面的作用,处理好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之相联系的经济区域的横向经济关系 298
第四节 开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和技术交流,处理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 307
第五节 建立经济特区,处理好经济特区的对外关系和对内关系 316
第九章 积累和消费结构对策 327
第一节 对两个战略阶段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的预测和分析 327
第二节 积累率与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332
第三节 积累率与城乡人民收入的成倍增长 340
第四节 积累率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 341
第五节 对两点质疑的分析 347
第六节 控制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规模 352
第十章 投资结构对策 364
第一节 投资结构对策的目标 364
第二节 确定投资方向的重点 370
第三节 合理分配投资,促进部门、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 375
第四节 合理安排投资结构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382
第五节 树立投资的时间价值观 393
第十一章 消费结构对策 402
第一节 合理安排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 403
第二节 合理安排社会消费基金中的三个单项基金 407
第三节 合理安排职工的自费消费额和公费消费额 412
第四节 正确对待消费领域的三个差别 416
第五节 合理安排消费品结构 420
第十二章 国际交换对策 425
第一节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 425
第二节 “国际价值”论是发展国际交换的理论依据 431
第三节 20世纪末国际交换发展的总任务 436
第四节 改变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商品出口结构 440
第五节 以劳动耗费对效用的比较为原则,立足国内建设急需,调整商品进口结构 446
第六节 用好外资 449
第七节 积极开展国际劳务合作 451
第八节 改革对外贸易体制 453
第十三章 所有制结构对策 456
第一节 确定所有制结构对策的依据 456
第二节 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 458
第三节 改善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组织结构 462
第四节 调整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468
第五节 适当地发展个体经济 474
第六节 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合营经济 476
后记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