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1
二、研究综述 2
三、论文思路与框架 11
第一章 典型论 20
第一节 “型”的流变:西方思想视域下的“型” 20
第二节 什么是典型:西方美学视域下的典型观念 31
第三节 “典型”论争:并不成熟的典型观 44
一、争点之一:典型的普遍性和个性 44
二、争点之二:社会的物事与个人的物事 48
第四节 “花”“路”“诗” 52
一、“鲜花”与“心花” 53
二、向理想延伸的“路” 58
三、诗意的“瞬间” 61
第二章 激情 66
第一节 时代影响与理论溯源 67
一、时代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67
二、崇高感:“激情”观的美学内涵 73
三、施洗约翰:激情的精神原型 77
第二节 “主观战斗精神”论 83
一、“幽默”与“霭利斯的时代” 83
二、“天才”论 90
三、预言与批判的“诗人” 96
第三节 析“精神奴役的创伤” 100
一、厨川白村:作为意象之“源” 100
二、逻辑机理:主奴关系辩证法 104
三、“转身”与“悔改” 107
第三章 现实主义:真实性与倾向性 111
第一节 现实主义:从笛福到高尔基 111
一、小说与形式现实主义 111
二、真实性与倾向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 115
三、俄苏现实主义理论 120
第二节 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 127
一、主题积极性的提出 127
二、反对客观主义 130
三、反对主观公式主义 143
四、现实主义的路 153
第四章 “民族形式”论争 159
第一节 何谓形式 161
一、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形式”含义 161
二、对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的理解 163
第二节 “民族形式”讨论概览 169
一、延安的讨论:通俗化与现代化之争 169
二、香港的争论:“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174
三、重庆方面的论争:大众化、通俗化、现代化、中国化 177
第三节 胡风的民族形式观 185
一、对“文艺大众化”的回溯 185
二、胡风的形式观 189
三、“五四”新文艺与民间旧文艺 196
四、新情势下的进路 200
结语 206
附录 210
一、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研究 210
二、家园与旅程——后花园与蒋氏三兄弟 224
三、胡风研究:历史的还原与问题的凸显 238
四、舒芜“主观论”思想的谱系学考察及再评价 254
五、告别恩师王富仁先生 276
参考文献 284
胡风著作、编辑、通信 284
文艺理论基础著作 284
现当代文学、文化论著 287
胡风研究专著 288
致谢 290
出版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