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诠释 10
第一节 美丽中国诠释 10
一、美丽中国提出的历史过程 10
二、美丽中国的基本原则 17
三、美丽中国重点建设领域 22
四、美丽中国与环境立国理念 31
第二节 生态文明阐释 34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历史过程 34
二、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39
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43
第三节 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之内在关联 46
一、美丽中国是建设目标 46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 47
第四节 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知识基础 49
一、生态学法则 49
二、综合生态系统方法之运用 57
第二章 美丽中国与法律之关联 64
第一节 美丽中国与法律理念之变革 64
一、全新的人性假设 65
二、以生态秩序为价值追求 69
三、法律调整对象拓展 71
四、立法目的嬗变 76
第二节 美丽中国与法律制度之改良 77
一、美丽中国的实现依赖法律制度 78
二、因应美丽中国的环境法制度原理 80
第三节 美丽中国与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84
一、完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 85
二、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86
三、强化资源管理制度 88
四、优化国土空间管理制度 89
第四节 生态红线对美丽中国之意义 91
一、生态红线是美丽中国的生命线 91
二、生态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93
三、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的控制线 95
四、生态红线是美丽中国的底线 97
第三章 生态红线基本理论 102
第一节 生态红线演变脉络 102
一、生态红线的提出 102
二、生态红线政策在诸多领域运用 103
三、生态红线法律制度发展 105
四、生态红线外延拓展 107
第二节 生态红线概念辨析 108
一、关于生态红线概念的诸多观点 108
二、生态红线政策和法律文本分析 110
三、厘定生态红线内涵的要素 112
四、生态红线内涵界定和解析 117
第三节 生态红线属性探析 119
一、生态红线的法律制度属性 120
二、生态红线的空间属性 124
三、生态红线的生态系统导向 126
四、生态红线的尺度属性 129
第四节 生态红线类型划分 132
一、生态红线三大类型 132
二、生态功能红线 134
三、环境质量红线 135
四、自然资源红线 138
第四章 生态功能红线基本问题 141
第一节 生态功能红线界定 141
一、生态功能红线内涵 141
二、生态功能红线外延 142
三、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45
第二节 生态功能红线与现有功能区划协调 148
一、现有功能区划的类型 148
二、现有功能区划的局限 150
三、生态功能红线与现有功能区划协调 153
第三节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 156
一、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156
二、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程序 160
三、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方法 163
第四节 生态功能红线法律制度完善 166
一、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167
二、程序层面完善 173
第五章 生态功能红线管理 177
第一节 生态功能红线管理目标 177
一、生态功能红线管理原则 177
二、生态功能红线分级管理 180
第二节 生态功能红线管理制度 182
一、生态损害填补制度 183
二、部门间协作制度 185
三、生态风险管理制度 188
四、生态修复制度 193
第三节 生态功能红线调整 196
一、案例分析:深圳市塘朗山基本生态控制线更改为地铁上盖物业案件 196
二、完善生态功能红线调整制度 198
第六章 环境质量红线 200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红线 200
一、水环境质量红线内涵 200
二、水环境质量红线管理制度 202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红线 204
一、大气环境质量红线内涵 204
二、大气环境质量在立法中凸显 205
三、大气环境质量红线管理要求 210
第三节 海洋生态红线 212
一、海洋生态红线内涵 212
二、海洋生态红线的战略意义 214
三、海洋生态红线区外延 215
四、海洋生态红线监督管理 216
第七章 自然资源红线 219
第一节 水资源红线 219
一、水资源红线内涵 219
二、用水总量控制 220
三、节水管理 222
第二节 土地资源红线 224
一、土地资源红线内涵 224
二、土地利用整体控制 227
三、合理利用农用地 228
四、节约土地资源 230
第三节 林业资源红线 231
一、林业资源红线内涵 231
二、林业资源红线的战略意义 234
三、发展可持续林业 235
结语 238
主要参考文献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