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9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洪兵,齐秀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117266727
  • 页数:19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流行病学定义 1

二、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

一、观察性研究 5

二、实验性研究 6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7

一、群体的观点 7

二、比较的观点 7

三、概率论的观点 7

四、社会医学的观点 7

五、多病因论的观点 8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应用 8

一、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特点 8

二、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8

三、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8

四、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9

五、疾病防制和健康促进 9

六、卫生决策和评价 9

第五节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9

第六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10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12

第一节 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 12

一、率和比的概念 12

二、发病指标 12

三、死亡指标 14

第二节 疾病的流行强度 16

一、散发 16

二、流行 16

三、暴发 16

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 17

一、地区分布 17

二、时间分布 18

三、人群分布 21

四、疾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24

第三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25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和病因模型 25

一、病因的定义 25

二、病因模型 26

第二节 病因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27

一、宿主 27

二、环境 28

三、病因研究的方法 28

第三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29

一、假设演绎法 30

二、Mill准则 30

第四节 因果关系的推断 31

一、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 31

二、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33

三、病因推断标准应用举例 35

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 36

第一节 概述 36

一、概念 36

二、特点 36

三、种类 36

四、应用 37

第二节 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37

一、个例调查 37

二、病例报告 38

三、病例分析 38

第三节 现况研究 39

一、概述 39

二、研究类型 40

三、调查方法 42

四、设计与实施 43

五、偏倚及其控制 48

六、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48

第四节 生态学研究 49

一、概念和基本原理 49

二、目的和类型 49

三、主要用途 50

四、优点与局限性 50

第五章 队列研究 51

第一节 概述 51

一、概念与基本原理 51

二、用途 52

三、类型 53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53

一、确定研究因素 53

二、确定研究结局 54

三、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54

四、样本量的估计 56

五、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56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分析 58

一、结局发生率的计算与比较 58

二、关联强度的估计 59

三、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61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 62

一、选择偏倚及其控制 62

二、信息偏倚及其控制 62

三、混杂偏倚及其控制 63

第五节 优点与局限性 63

一、优点 63

二、局限性 63

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 64

第一节 概述 64

一、基本概念 64

二、原理与特点 64

三、主要用途 65

四、研究类型 65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66

一、确定研究目的与类型 66

二、确定研究因素 66

三、确定研究对象 67

四、估计样本量 68

五、资料收集 69

第三节 资料分析 70

一、描述性分析 70

二、推断性分析 70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 75

一、选择偏倚 76

二、信息偏倚 76

三、混杂偏倚 77

第五节 优点与局限性 77

一、优点 77

二、局限性 77

第七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78

第一节 概述 78

一、概念 78

二、基本特点 78

三、主要类型 79

第二节 临床试验 79

一、概念 79

二、基本原则 79

三、分期 80

四、设计与实施 80

五、资料分析 84

六、偏倚及其控制 85

第三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 86

一、概述 86

二、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87

三、评价指标 87

第四节 真实世界研究 88

第五节 优点与局限性 89

一、优点 89

二、局限性 89

第八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90

第一节 概述 90

一、概念 90

二、筛检的分类和实施的原则 90

三、目的与意义 92

第二节 设计与实施 92

一、确定“金标准” 92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92

三、样本量 93

四、确定诊断试验的界值 93

第三节 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95

一、真实性的评价 96

二、可靠性的评价 98

三、收益 99

第四节 提高筛检与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101

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101

二、采用联合试验 101

第五节 筛检与诊断试验中常见偏倚 102

第九章 疾病预后研究 103

第一节 概述 103

一、疾病预后 103

二、疾病的自然史 103

三、预后因素 104

第二节 预后研究的类型、设计、实施及其偏倚控制 104

一、预后研究类型 104

二、设计类型 105

三、实施要点 106

四、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107

第三节 预后结局评估常用指标 108

一、结局事件发生率 108

二、生存率及其相关指标 109

三、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109

四、病情变化指标 110

第四节 资料分析 110

一、概述 110

二、生存分析 110

三、生存分析方法 110

第十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一、流行概况 113

二、流行特征 114

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114

一、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 114

二、传染过程 115

三、感染谱 115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15

一、基本环节 115

二、疫源地 119

三、影响因素 120

第四节 传染病的暴发调查及应急处置 121

一、确定调查目的 122

二、调查步骤与方法 122

三、采取措施并评价效果 123

四、结论与总结 123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23

一、防制策略 123

二、防制措施 124

第十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一、概念 130

二、疾病负担 130

第二节 流行特征 131

一、时间分布 131

二、人群分布 131

三、地区分布 132

四、中国居民慢性病流行状况 132

第三节 主要危险因素 134

一、吸烟 134

二、缺乏身体活动 134

三、不合理膳食 134

四、超重与肥胖 135

五、空气污染 135

六、感染 136

七、其他环境因素 136

八、遗传因素 136

九、多因素综合作用 136

第四节 防制策略及措施 136

一、全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 136

二、我国慢性病防制策略 137

三、三级预防措施 138

四、慢性病管理 138

第十二章 疾病监测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一、概念及发展简史 140

二、目的 141

三、分类 142

第二节 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143

一、监测的程序 143

二、监测的方法 144

三、监测系统的评价 144

第三节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 145

一、网络直报系统 145

二、症状监测系统 147

三、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系统 148

第四节 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 148

一、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148

二、死因监测系统 148

三、伤害监测系统 149

第五节 现代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149

一、地理信息系统 149

二、3S技术 150

三、互联网信息辅助疾病监测系统 150

四、“互联网+”和移动医疗APP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151

第十三章 医院感染 152

第一节 概述 152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152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52

三、医院感染的特殊性 153

四、医院感染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5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154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 154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类型 156

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156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57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58

一、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58

二、医院感染的管理 159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 160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61

第十四章 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164

第一节 循证医学 164

一、概述 164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 165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 166

第二节 系统评价 169

一、概述 169

二、系统评价的步骤 170

三、meta分析 174

四、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估 176

五、系统评价的进展 178

第十五章 药物流行病学 180

第一节 概述 180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定义 180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82

三、药物流行病学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182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设计原则 183

一、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83

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原则 185

第三节 药物流行病学资料收集与分析 186

一、资料收集 186

二、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188

第四节 ADR因果关系评价 190

一、ADR因果关系评价准则 190

二、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190

推荐阅读 19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