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3
三、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文献综述 5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5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7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7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20
一、研究方法 20
二、研究思路 21
第五节 研究创新和特色 21
一、学术思想的创新 21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22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22
第二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23
第一节 就地城镇化相关理论简介 23
一、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 23
二、发展经济学 30
三、空间经济学 33
四、新制度经济学 36
第二节 就地城镇化相关概念及划分 38
一、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并不等同 38
二、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对应 39
三、城镇化模式分类的多元化性质 40
第三节 就地城镇化的逻辑关系 43
一、就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系 43
二、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的比较 45
三、农房集聚改造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47
第三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49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创业能力低 5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侧重点及劳动力流动回顾 50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56
三、进城务工农民工状况堪忧 57
第二节 大中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 59
一、城市人口拥挤,人口密度过高 59
二、城市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堵严重 61
三、城市就业空间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63
四、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难以适应 65
五、城市贫困凸显,房价高企“房奴”问题严重 69
第三节 农民异地转移意愿逐渐减弱 71
一、现代交通设施高速发展,通信技术迅速普及 71
二、城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向农村区域广泛传播 73
三、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民职业非农化加快 75
四、农村投入增多,农村基础设施、文教卫等完善 77
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加快 79
第四节 就地城镇化推进的作用和意义 81
一、异地转移局限及就地转移意义 81
二、就地转移和就地城镇化背景 84
三、就地转移和就地城镇化的机制 85
第四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艰巨性 88
第一节 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88
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 88
二、国家非均衡政策影响 91
三、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92
四、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96
第二节 城乡统筹困难重重 99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99
二、消费结构差异显著 103
三、生产力水平不高 106
四、农民工逐年增多 106
第三节 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107
一、城镇化跨越式发展,与东部还有较大差距 107
二、城市群步伐加快,带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109
三、承载能力增强,城镇支撑力不足 111
四、居民生活和谐幸福,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114
第四节 就地城镇化困境 116
一、政府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公共设施普遍缺乏 116
二、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向现代农业转变缓慢 116
三、小城镇产业乏力,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收有限 118
四、城乡文化差异较大,城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18
第五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比较和案例 120
第一节 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思路 122
一、影响因素 122
二、遵循原则 125
三、基本构想 126
四、注意事项 128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模式 130
一、房地产开发模式简介 131
二、案例分析:云南昆明市 133
第三节 企业发展带动模式 140
一、企业发展带动模式简介 140
二、案例分析:重庆市 143
第四节 集中居住或项目统筹模式 150
一、集中居住或项目统筹模式简介 150
二、案例分析:广西南宁市 153
第五节 村集体筹资建设模式 160
一、村集体筹资建设模式简介 160
二、案例分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163
第六节 政府保障性住房模式 170
一、政府保障性住房模式简介 170
二、案例分析:青海玉树州 173
第七节 偏远农区(中心村)建设模式 182
一、偏远农区(中心村)建设模式简介 182
二、案例分析:新疆伊犁州 185
第八节 慈善组织资助模式 190
一、慈善组织资助模式简介 190
二、案例分析:西藏拉萨市 192
第六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配套制度创新 199
第一节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制度 199
一、失地农民就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互关系 200
二、失地农民就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现状 203
三、失地农民就业制度现状、缺陷及健全对策 208
第二节 健全农地股份合作制度 210
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深层矛盾亟待制度创新 211
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性质特征和发展优势 213
三、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5
四、加快农地股份制的对策建议 217
第三节 建设“村改居”社区制度 218
一、社区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219
二、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三、社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222
四、社区建设制度完善的对策 224
第四节 增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225
一、农村城镇化与公共产品的互动 226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变迁 227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原因 228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建设 230
第五节 创新“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制度 231
一、“互联网+农产品”发展的宏观背景 232
二、“互联网+农产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35
三、“互联网+农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238
四、“互联网+农产品”的政策举措 241
第六节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 243
一、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243
二、户籍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44
三、新时期户籍制度的创新 246
第七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经验借鉴 248
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历程和特点 248
一、西欧:政府与市场并重的城镇化模式 248
二、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由放任型城镇化 249
三、拉美、非洲: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 250
四、日韩:政府调控下的积极推进型城镇化 250
五、沙特、伊朗等:资源驱动型城镇化 251
六、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等值化”与南张楼实验 252
七、印度:多因素导致滞后型城镇化 254
第二节 国外城镇化模式的比较 255
一、我国与国外城镇化共同之处 255
二、我国与国外城镇化相异之处 256
第三节 国外城镇化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258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258
二、把握实际,选择适宜的模式 258
三、着力于缩小城乡之间差距 259
四、鼓励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60
五、建设科学城镇发展体系 260
六、发扬村镇传统聚落文明 261
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61
八、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261
第八章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263
第一节 政府政策有效导向 263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城镇化发展环境 263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政策体系 263
三、完善服务型政府,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264
第二节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64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64
二、促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265
三、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意识 265
第三节 创新投融资渠道 265
一、强化协同合作机制,健全利益均衡机制 265
二、做强地方融资平台,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266
三、健全项目调价机制,创新资本多元化 266
第四节 推动产业与城镇互动 267
一、以人为核心,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重点 267
二、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267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增强产城融合基础 267
第五节 实施推进模式差异化 268
一、分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 268
二、分阶段推进城镇化建设 268
三、选择合理推进模式 269
第六节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69
一、资源的节约利用 269
二、降低污染物排放 269
三、注重环境健康发展 270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271
第一节 基本结论 271
一、中国正处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期,国情决定西部部分农民必然就地城镇化 271
二、中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西部地区一些具体的就地城镇化模式 271
三、不同模式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成本和适应性,必须科学合理选择 272
四、就地城镇化必然面临诸多问题,遵循规律应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272
五、政府政策是城镇化重要内生变量,但必须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272
六、农村当地非农化或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支撑 272
第二节 研究展望 273
一、构建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的评价体系 273
二、研究城镇化模式选择主体、客体和载体关系 273
三、分析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最有效模型 273
四、流动人口回流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 274
五、“三权分置”使西部城镇化有了更好条件 274
六、特色小镇为地区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机遇 274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