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倒幕维新的思维矛盾基础 1
一、幕政矛盾:“黑船来航”的政治影响 3
二、安政大狱:井伊直弼的仓促谢幕 6
三、生麦事件:“公议”高于“攘夷” 9
四、庆喜体制:“一会桑政权”的成立与萨摩藩的态度变化 11
五、萨长同盟:下级武士的狂歌 13
六、四侯会议:“公议”路向何方? 18
七、变数频仍:大政奉还之后的派系争斗 20
八、王政复古:明治维新的政治正确基础 22
小结 25
第二章 何枝可依?明治初年的理念分歧与政治倾轧 27
一、废藩置县:向中央集权进发(1867—1872) 29
藩士逆袭:明治维新的第一次政府重组 30
朝藩体制:从“公议”到“集权” 33
国是纲目:藩士是何意见? 35
版籍奉还:“建白书”的矛盾与妥协 38
士族反抗:萨长集权体制建立 41
废是不废?集权与公议如何摆平 45
唐突改革:废藩置县的得失核计 48
二、严刑峻法:江藤新平的改革与“征韩论”斗争(1871—1873) 50
太政官制:议会萌芽与司法独立 52
官制润饰:近代日本首次预算纷争 56
腐败两案:对决长州藩阀 58
征韩论战:西乡隆盛的真意与政府工作重心 61
各怀鬼胎:大久保利通如何回归? 65
庙堂分裂:“留守政府”下野内情 68
三、西南有事:“鹿儿岛国”与“明治国”并存?(1873—1877) 72
征兵之令:中央政权的军队集权化 73
萨摩内核:私学校与士族思路 77
暗杀西乡:西乡隆盛遭遇反噬 82
胜负判定:“鹿儿岛国”机能缺陷与地方自治 86
四、政商国家:大久保政权的顶层设计(1873—1879) 90
一首两翼:是藩阀,也是政治家 91
大阪会议:立宪构想与政治统战 96
政经联动:殖产兴业的改良 100
士族式微:“秩禄处分”导致武士失业 107
小结 112
第三章 分工协作:明治国家体系如何形成? 113
一、皇权入局:“宫中”权力结构的建立(1878—1881) 115
天皇亲政:侍补群体冒头与明治天皇的野心 116
内阁会议:参议、省卿分离后的“府中”实态 119
“宫中”蜂起:外债问题与国家决策权的争夺 122
“米纳”论争:岩仓具视的窘境与伊藤博文的思路 125
“宫中工作”:伊藤博文对“宫中”集团的接纳 129
二、欲速不达:明治十四年政变(1881) 131
自由民权:“民”是何人? 132
理念争夺:不是两派,而是四派 135
政界乱局:保全大隈重信与攻击井上毅 139
政界重组:“大隈阴谋论”与联络井上毅 142
“萨长幕府”:明治十四年政变终局 145
三、帝国内阁:“尊皇”到哪一步?“欧化”到哪一步?(1882—1888) 149
再访欧陆:伊藤博文与宪法考察团 149
宫内改革:伊藤博文就任宫内卿 157
“异例”闭关:森有礼任用问题 161
立宪君主:伊藤博文与明治天皇的“机务六条” 166
四、明治军政:军部与皇权的权力之争(1882—1890) 171
军部独立:西南战争以后的天皇与军部 171
外压内变:东亚变局下的军事扩张 175
陆军纷议:明治天皇与军部高官之间的矛盾 178
军部独立:军部高层的思路及明治天皇妥协 181
五、三派归流:明治二十年政府危机与化解(1887—1888) 185
谈判历程:明治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实际形态 186
宫中欧化:“西洋化”思路与伊藤博文的丑闻 189
宫中危机:反伊藤同盟与伊藤博文辞去宫内大臣之职 192
民意高扬:大隈重信回归政府与遇袭 195
小结 198
第四章 维新始成:明治国家初期运转实态 201
一、架构始成:明治宪法体系的原型(1888—1890) 204
创设宪法:天皇与内阁的权力变动 205
国家枢密:枢密院的创立 208
“典宪”分立:天皇权力的规范化 211
议会职权:如何避免天皇与议会直接接触? 214
得失判定:明治宪法究竟有多大漏洞? 217
二、修约秘闻:日英修约与政党体系建立(1890—1894) 219
如何修约:星亨的思想体系 220
跨越党派:“条约改正研究会”与“内地杂居讲究会”的成立 224
四次议会:伊藤博文回归政府与“条约改正”通过表决 228
政界再编:“对外(强)硬六派”形成与星亨卸任众议院议长 231
两度散会:第二次伊藤内阁的艰难处境与甲午开战 235
小结 239
第五章 破解迷思:中国人应如何看待明治维新? 241
主要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