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用材解密(方法篇) 1
一、系统考察 1
二、渲染寄情 6
三、发挥想像 9
四、激情强化 13
五、对应话题 17
六、警句点化 21
七、假设情境 25
八、营造意境 29
九、转折思辨 32
十、找到焦点 36
十一、致力联想 40
十二、运用类比 44
十三、故事引路 48
十四、精心衔接 51
十五、展开层次 55
十六、善于点化 59
十七、相关联想 63
十八、对比联想 67
十九、二尾之狐 70
二十、发散用材 74
二十一、巧用陌生 77
二十二、转化艺术 83
二十三、空白魅力 87
二十四、巧借冲突 91
二十五、倾情剖析 95
二十六、双线并行 98
二十七、反弹琵琶 102
二十八、接近联想 107
二十九、就地取材 112
三十、比喻象征 116
三十一、古典新编 121
三十二、凭空想像 126
三十三、密集引用 130
三十四、假设反弹 135
三十五、水乳交融 140
三十六、现身说法 145
三十七、一贯到底 150
三十八、连环设计 155
三十九、理趣探寻 159
四十、形象再现 163
四十一、景意和谐 167
四十二、意象组诗 171
四十三、变通造型 175
第二篇材料展示台 181
补充材料之一 181
一、孔子 181
二、荆轲 182
三、项羽 185
四、刘邦 186
五、萧何追韩信 188
六、王昭君 190
七、司马迁 192
八、陶渊明 193
九、王羲之 196
十、魏征 197
十一、李白 198
十二、杜甫 201
十三、白居易 203
十四、刘禹锡 205
十五、欧阳修 207
十六、范仲淹 209
十七、苏东坡 211
十八、辛弃疾 214
十九、岳飞 217
二十、陆游 220
二十一、李清照 223
二十二、司马光 225
二十三、文天祥 228
二十四、海瑞 230
二十五、夏完淳 230
二十六、和珅 233
补充材料之二 234
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