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流行病学简史 1
一、流行病学发展史 1
二、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4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5
一、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5
二、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 6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6
一、基本原理 6
二、实际应用 7
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9
第五节 流行病学特征 10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11
一、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
二、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11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14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4
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15
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 16
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 17
四、疾病负担指标 19
第二节 疾病流行强度 21
一、散发 21
二、暴发 21
三、流行 21
四、大流行 21
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 22
一、人群分布 22
二、地区分布 27
三、时间分布 31
四、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34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37
第一节 概述 37
一、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37
二、描述性研究的种类 38
三、描述性研究的特点 39
四、描述性研究的用途 39
第二节 现况研究 39
一、现况研究概述 39
二、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42
三、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48
四、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49
第三节 现况研究实例 50
一、研究目的和类型 50
二、研究对象 50
三、研究内容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50
四、研究结论 51
第四节 生态学研究 52
一、生态学研究的概述 52
二、生态学研究的类型 52
三、生态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来源) 53
四、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54
五、生态学研究实例 55
第四章 队列研究 57
第一节 概述 57
一、概念 57
二、基本原理 58
三、研究目的 59
四、研究类型 60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61
一、确定研究因素 61
二、确定研究结局 61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62
四、确定样本量 64
五、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65
六、质量控制 66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67
一、资料整理模式 67
二、人时的计算 68
三、率的计算 68
四、效应的估计 70
第四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73
一、选择偏倚 73
二、信息偏倚 74
三、混杂偏倚 74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75
一、优点 75
二、局限性 75
三、其他实践类型 75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基本原理 77
二、基本特点 78
三、研究类型 78
四、用途 80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80
一、确定研究目的 80
二、明确研究类型 80
三、确定研究对象 81
四、确定样本量 83
五、确定研究因素 85
六、资料收集方法 86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6
一、资料的整理 86
二、资料的分析 86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 96
一、选择偏倚 96
二、信息偏倚 97
三、混杂偏倚 97
第五节 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97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99
第一节 概述 99
一、历史回顾 99
二、定义 100
三、基本特征和用途 100
四、主要类型 101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03
一、明确研究问题 103
二、确定试验现场 104
三、选择研究对象 104
四、估计样本含量 104
五、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匿 106
六、设立对照 108
七、盲法的应用 109
八、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110
九、确定试验观察期限 110
十、收集资料 110
第三节 资料整理和分析 111
一、资料的整理 111
二、资料的分析 112
三、评价指标 114
第四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116
一、主要优点 116
二、存在缺点 116
三、应注意的问题 117
第五节 研究实例 118
第七章 筛检 120
第一节 概述 121
一、筛检的概念 121
二、筛检的目的及类型 122
三、筛检的实施原则 123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124
一、筛检试验的定义 124
二、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 125
第三节 筛检效果的评价 133
一、筛检效果评价阶段及研究方法 133
二、筛查项目评价内容及指标 134
三、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 138
第八章 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140
第一节 病因的基本概念 141
一、病因及其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141
二、病因与因果关系 141
三、因果关系的多样性 143
第二节 病因学说与病因模型 144
一、传染性疾病病因的三角模型 144
二、病因的轮状模型 145
三、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 146
四、病因链 147
五、病因网 147
六、病因模型的比较 148
第三节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 149
一、新的病因观 149
二、充分病因和组分病因 150
三、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的应用 151
第四节 发现和验证病因 153
一、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 153
二、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法则 153
三、穆勒法则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155
第五节 因果关系推论 157
一、科学推论的一般原则 157
二、评价单个研究的真实性 158
三、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希尔的病因推断准则 159
四、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系统综述 161
五、病因推论的困难 162
第九章 预防策略 164
第一节 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 164
一、健康 164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165
三、医学模式 166
第二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167
一、策略与措施 167
二、疾病预防 167
三、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 171
第三节 国内外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 173
一、中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发展 173
二、当代全球主要健康策略 174
三、健康中国战略 175
第十章 公共卫生监测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概念 177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与应用 178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概况 180
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与内容 181
一、疾病监测 181
二、症状监测 183
三、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184
四、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184
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184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 184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 187
第四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188
一、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 188
二、监测系统的效益评价 188
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190
第一节 概述 190
一、定义 191
二、流行概况 191
第二节 传染过程 193
一、病原体 193
二、宿主 194
三、传染过程 195
第三节 流行过程 196
一、基本环节 196
二、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201
三、影响因素 202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203
一、预防策略 203
二、预防措施 203
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207
第五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208
一、预防接种 208
二、免疫规划 210
三、免疫规划的效果评价 213
第十二章 慢性病流行病学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一、基本概念 214
二、慢性病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 215
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15
第二节 流行特征 216
一、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 216
二、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 219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221
一、预防策略 221
二、预防措施 222
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一、定义及内涵的演变 224
二、伤害的分类 225
三、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29
第二节 流行特征 231
一、全球流行特征 231
二、我国的流行特征 235
三、伤害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238
第三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238
一、资料的收集 238
二、测量指标 239
三、伤害的监测 240
第四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241
一、预防策略 242
二、预防措施 244
第十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246
第一节 概述 247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 247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247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 249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249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252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 253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内容 253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过程 254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254
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254
二、暴发调查 255
三、暴发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260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261
一、信息收集与报告 261
二、现场卫生学评价 261
三、传染病防控 261
四、其他处置 262
第十五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263
第一节 概述 263
一、相关概念 263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264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265
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流行特征 265
二、精神障碍的结局及疾病负担 267
三、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267
四、精神障碍的防制策略研究 268
第三节 常用研究方法 269
一、横断面研究 269
二、病例对照研究 269
三、队列研究 270
四、实验性研究 270
第四节 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评价 270
一、测量量表的选择 270
二、测量量表的评价 271
三、常用测量量表介绍 272
第五节 精神障碍的防制 273
一、一级预防 273
二、二级预防 274
三、三级预防 274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276
第一节 概述 276
一、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 276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77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279
第二节 生物标志 281
一、暴露标志 281
二、效应标志 282
三、易感性标志 283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284
一、研究设计 284
二、生物标本采集 285
三、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 286
第四节 应用与展望 288
一、传染病防制 288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289
三、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 290
四、分子流行病学展望 290
第十七章 药物流行病学 292
第一节 概述 293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定义 293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95
三、药物流行病学的意义 296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收集 298
一、常规资料 298
二、电子数据库资料 298
三、专题资料 299
四、文献资料 300
第三节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设计原则 300
一、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00
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原则 308
第四节 ADR因果关系评价 309
一、ADR因果关系评价准则 309
二、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309
第十八章 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 312
第一节 循证医学 312
一、概述 312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 315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 317
第二节 系统综述 318
一、基本概念 318
二、步骤和方法 319
三、偏倚 332
四、质量评价 335
五、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进展 336
第十九章 恶性肿瘤 339
第一节 概述 339
第二节 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340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340
二、我国主要肿瘤的流行特征 343
三、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345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348
一、预防策略 349
二、预防措施 349
第二十章 糖尿病 352
第一节 诊断与分型 353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53
二、IFG或IGT的诊断标准 353
三、糖尿病的分型 353
第二节 流行特征 354
一、地区分布 354
二、人群分布 356
三、时间分布 358
第三节 危险因素 359
一、1型糖尿病 359
二、2型糖尿病 361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363
一、预防策略 363
二、预防措施 364
第二十一章 流行性感冒 367
第一节 病原学 368
一、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分类 368
二、抗原变异 369
三、致病力 369
四、免疫力 37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70
一、传染源 370
二、传播途径 371
三、易感人群 371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71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71
一、流行概况 371
二、流行分布 372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373
一、全球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 373
二、疫情监测 373
三、流感疫苗 374
四、药物预防 375
五、疫情暴发的控制 376
第五节 两种重要的流感 376
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76
二、甲型H1N1流感 378
第二十二章 病毒性肝炎 380
第一节 病原学和临床特征 381
一、病原学 381
二、抵抗力 382
三、临床特征 38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385
一、甲型肝炎 385
二、乙型肝炎 387
三、丙型肝炎 389
四、丁型肝炎 390
五、戊型肝炎 390
第三节 流行特征 391
一、甲型肝炎 391
二、乙型肝炎 392
三、丙型肝炎 394
四、丁型肝炎 395
五、戊型肝炎 396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397
一、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397
二、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398
第二十三章 感染性腹泻 401
第一节 病原学 402
一、病原体的种类 402
二、主要病原体 40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05
一、传染源 405
二、传播途径 406
三、易感人群 406
第三节 流行特征 407
一、地区分布 407
二、时间分布 407
三、人群分布 407
四、流行形式 407
五、流行影响因素 408
第四节 防制策略与措施 408
一、预防策略 408
二、预防措施 408
三、主要问题与对策 410
第五节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 411
一、霍乱 411
二、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412
三、其他感染性腹泻 413
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414
第二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 416
第一节 概述 416
一、病原学 417
二、危害 419
三、流行概况 41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20
一、传染源 420
二、传播途径 421
三、人群易感性 422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422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423
一、预防策略 423
二、预防措施 423
第四节 艾滋病 424
一、概述 424
二、流行概况 426
三、预防策略与措施 428
第二十五章 结核病 430
第一节 概述 430
一、感染和发病 431
二、结核病的诊治与管理 432
三、耐药结核病 433
第二节 流行特征 434
一、流行概括 434
二、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39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441
一、结核病控制策略 441
二、预防措施 442
第二十六章 地方病 446
第一节 概述 446
一、地方病的判断依据及分类 446
二、我国几种主要的地方病 447
第二节 地方性碘缺乏病 447
一、病因学 448
二、主要流行特征 448
三、碘缺乏病的防制 449
第三节 其他几种主要地方病 451
一、地方性氟中毒 451
二、地方性砷中毒 452
三、克山病 453
四、大骨节病 454
推荐阅读 45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