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前边区社会经济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特征 1
第二节 县治隶属 3
第三节 物产资源 4
第四节 城镇集市 6
第五节 社会经济 9
第六节 文教卫生 12
财政经济工作与边区的创建同时起步 1937年11月石拐会议——1940年4月黎城会议 17
第二章 边区的创建 17
第一节 八路军挺进敌后 18
第二节 石拐会议与边区的开创 20
第三节 发轫在太行山上 22
第四节 向冀南平原伸展 30
第五节 朝太岳中条开拓 37
第六节 冀鲁豫区的统一 44
第三章 边区草创时期的重大财经措施 52
第一节 筹粮筹款 就地取给 53
第二节 创建银行 发行货币 58
第三节 制定贸易政策 筹组贸易机构 63
第四节 建立财经学校 培养专业人才 67
财政经济建设逐步上马 1940年4月黎城会议——1943年1月温村会议 75
第四章 黎城会议与边区的财经建设 75
第一节 进一步明确财经建设的方针政策 76
第二节 边区最高政权机关的成立和边区财政的统一 79
第五章 统一财政 严格理财 85
第一节 财政的长久之计和应急之举 85
第二节 统一负担政策 89
第三节 整顿战勤 爱惜民力 95
第四节 统一供给制度与供给标准 102
第五节 财粮管理制度的建立 105
第六章 活泼金融 整顿货币 112
第一节 整顿货币 肃清杂钞 112
第二节 保护法币 巩固本币 117
第三节 打击伪钞 严禁流通 122
第七章 主动实施“精兵简政” 125
第一节 精兵简政 势在必行 126
第二节 精兵简政期间的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 133
第八章 减租减息 解放生产力 137
第一节 农民渴望减轻剥削 138
第二节 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141
第三节 巩固减租成果 总结减租经验 146
第九章 生产自救 战胜灾荒 150
第一节 敌害天灾 肆虐边区 150
第二节 生产救灾 火速展开 152
第十章 健全贸易机构 加强物资交流 164
第一节 健全贸易机构 164
第二节 各类商业的形成 167
第三节 粮食专卖的利弊 170
第四节 合作事业进一步发展 176
第五节 活跃的集市贸易 179
第十一章 展开对敌经济斗争 184
第一节 建立对敌贸易决策机构颁布外贸法规 184
第二节 争夺粮食的生死搏斗 188
第三节 粮食斗争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190
第四节 山货归行的得失 193
第五节 适当掌握“统制”的力度 196
掀起边区经济建设的高潮 1943年1月温村会议——1945年8月抗战最后胜利 201
第十二章 温村会议与边区经济建设高潮 201
第一节 经济建设提到边区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201
第二节 边区经济全面建设的新起点 207
第十三章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10
第一节 大生产运动的孕育与兴起 210
第二节 “组织起来顶机器” 215
第三节 大生产运动中的农业基本建设 223
第四节 惊天动地的扑蝗运动 228
第五节 大生产运动中的机关生产和“滕杨方案” 233
第六节 大生产运动中的科技兴农活动 239
第七节 大生产运动中的奖励先进政策 248
第十四章 快速发展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52
第一节 军事工业茁壮成长 252
第二节 民用工业从无到有 262
第十五章 财政税制的新建设 265
第一节 统一累进税的制定与实施 265
第二节 统一累进税是边区农业税制的第二次改革 268
第三节 边区统一累进税与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的比较 270
第四节 太岳、冀南、冀鲁豫继续实施合理负担 275
第五节 出入境税和其他税收 277
第十六章 理财制度逐步完备 理财经验日益丰富 281
第一节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 282
第二节 财政体制基本稳定 287
第三节 财政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289
第四节 财政管理的严厉手段——惩治贪污 293
第五节 会计工作在理财中的特殊贡献 295
第十七章 经济部门为生产建设服务 299
第一节 银行发行政策转向扶植生产 299
第二节 贸易等部门把掌握物资、发展生产作为主要业务 306
第十八章 抗战后期的对敌经济斗争 314
第一节 端正对敌经济斗争的具体方针 314
第二节 继续加强对敌粮棉斗争 317
第十九章 大生产运动的持续发展 321
第一节 群英会掀起大生产运动新高潮 321
第二节 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促进大生产运动持续发展 329
第三节 崭新的大生产运动 333
第二十章 胜利来之不易 历史不能忘记 346
附录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工作大事年表 356
编后记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