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生药学的性质和任务 1
第二节 生药学发展简史 2
一、古代药物学与生药学的萌芽 2
二、生药学科的诞生和近代生药学 4
三、生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生药学 6
上篇 生药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2
第一章 生药的分类和记载大纲 12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法 12
第二节 生药的记载大纲与拉丁名 12
一、生药的记载大纲 12
二、生药的拉丁名 13
第二章 生药的真实性鉴定 15
第一节 性状鉴定 15
一、对照生药的性状特征 15
二、性状特征的观察、描述方法 15
三、性状鉴定的内容 16
四、各类生药的性状鉴定要点 17
第二节 显微鉴定 19
一、对照生药的显微特征 19
二、显微鉴定的内容 20
三、显微鉴定的方法 21
四、各类生药的显微观察要点 22
五、其他显微鉴定技术 26
第三节 理化鉴定 26
一、物理参数鉴定 26
二、化学反应鉴定 27
三、光谱鉴定 28
四、色谱鉴定 29
第四节 DNA分子鉴定 31
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32
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32
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33
四、基于DNA序列测定的PCR-RFLP、特异引物PCR方法 33
五、测序扩增区段标记 34
六、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 34
第三章 生药的有效性评价 35
第一节 生药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 35
一、HPLC法 35
二、GC法 38
第二节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39
一、准确度 39
二、精密度 40
三、专属性 40
四、检测限 41
五、定量限 41
六、线性 41
七、范围 41
八、耐用性 41
第三节 生药中各类成分及定量分析 42
一、黄酮类 42
二、蒽醌类 46
三、皂苷类 49
四、生物碱类 54
五、强心苷类 57
六、香豆素类 61
七、环烯醚萜类 64
八、挥发油 66
九、木脂素类 69
十、有机酸类 70
十一、鞣质类 71
十二、多(聚)糖类 75
十三、其他类 75
第四节 生药中多类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 75
第五节 生药的生物效应评价法 81
第四章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82
第一节 生药中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检测 82
一、检测方法 82
二、限量标准 83
三、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形态分析 83
第二节 生药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84
一、检测方法 85
二、限量标准 87
第三节 生药中其他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 87
一、真菌毒素 87
二、二氧化硫 89
第四节 生药中内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 91
一、主要的内源性有害物质 91
二、内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93
三、内源性有害物质的限量 95
第五章 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应用 96
第一节 生药质量标准制订原则与研究程序 96
一、制订原则 96
二、研究程序 97
第二节 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98
一、主要内容 98
二、技术要求 98
第三节 生药质量的检验 104
一、生药质量检验的依据 104
二、国外植物药质量标准简介 105
三、生药质量检验的内容与方法 107
四、生药检验记录与检验报告书的书写细则 107
第四节 生药质量标准研究示例(黄芩) 109
一、拟定研究方案 109
二、样品收集 110
三、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110
四、含量测定研究 110
五、起草质量标准草案 120
第六章 生药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 121
第一节 物种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121
一、物种与生药质量 121
二、药用植物种内变异与生药质量 122
第二节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特性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123
一、药用植物生长年限与生药质量 123
二、药用植物物候期与生药质量 123
三、药用植物不同器官、组织与生药质量 124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124
一、光照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积累 125
二、温度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积累 125
三、水分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积累 125
四、土壤条件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积累 126
第四节 采收、加工、贮藏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126
一、采收与生药质量 126
二、加工与生药质量 127
三、贮藏与生药质量 128
第五节 炮制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130
第六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生药质量的调控 131
一、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 131
二、中药材GAP的标准操作规程 132
三、关于药用植物规范化生产的国际法规 133
第七章 生药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134
第一节 生药资源概述 134
第二节 生药资源的保护 135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执法 135
二、全面、科学、准确地开展生药资源调查 136
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 136
四、对野生动植物进行引种与驯化,实现人工栽培与养殖 136
五、合理采收,维持动植物资源的自然繁衍更新能力 137
第三节 生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8
一、积极寻找濒危动植物药材和国外进口药材的替代品 138
二、积极开发人工代用品和合成品 139
三、扩大药用部位,提高资源利用率 139
四、以化学成分为线索,发现新的药用资源 139
五、从动植物中发现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并开发成为新药 140
六、应用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动植物中的药用成分 140
七、加强药用动植物多方面开发利用 142
八、加强对副产品、废弃物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142
下篇 各类生药分述 144
第八章 菌类 144
冬虫夏草 144
灵芝 146
茯苓 148
第九章 蕨类植物门 151
1.石杉科 151
石杉 152
2.鳞毛蕨科 153
绵马贯众 153
第十章 裸子植物门 157
1.银杏科 157
银杏叶 158
2.红豆杉科 160
红豆杉 161
3.麻黄科 162
麻黄 163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门 166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 166
1.杜仲科 166
杜仲 166
2.蓼科 168
何首乌(首乌) 169
大黄 171
3.苋科 175
牛膝 176
4.木兰科 178
厚朴 178
五味子 180
5.樟科 183
肉桂 184
6.毛茛科 187
川乌、附子 188
黄连 192
白芍 194
黑升麻 196
7.小檗科 199
淫羊藿 200
8.木通科 203
木通 203
9.防己科 206
防己(粉防己) 206
10.马兜铃科 209
细辛 210
11.藤黄科 212
贯叶金丝桃 212
12.罂粟科 214
延胡索(元胡) 214
13.十字花科 217
大青叶 218
14.蔷薇科 221
山楂 221
苦杏仁 223
15.豆科 228
黄芪 229
甘草 232
番泻叶 235
16.芸香科 240
关黄柏 241
17.橄榄科 244
没药 245
18.瑞香科 247
沉香 247
19.五加科 249
人参 250
三七 255
20.伞形科 258
当归 259
柴胡 261
小茴香 263
21.木犀科 268
秦皮 268
22.马钱科 271
马钱子 271
23.龙胆科 274
龙胆 274
24.茜草科 276
栀子 277
25.唇形科 279
薄荷 280
丹参 282
黄芩 284
26.茄科 289
洋金花 290
27.玄参科 293
地黄 294
洋地黄叶 296
28.忍冬科 299
金银花 300
山银花 302
29.桔梗科 305
党参 305
30.菊科 308
茵陈 309
青蒿 312
苍术 313
红花 316
紫锥菊 318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 325
31.百合科 325
川贝母 326
浙贝母 328
麦冬 330
32.百部科 334
百部 335
33.鸢尾科 337
西红花 337
34.姜科 339
砂仁 340
莪术 342
35.兰科 345
天麻 345
石斛 348
第十二章 动物类生药 352
第一节 动物的分类 352
一、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 352
二、动物的学名 352
第二节 动物药的活性成分 353
一、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类 353
二、非肽含氮类化合物 354
三、甾体类 355
四、萜类 356
五、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多烯脂肪酸) 356
六、多糖类 356
第三节 动物类生药分述 357
水蛭 357
斑蝥 359
蟾酥 360
鹿茸 363
麝香 366
牛黄 369
第十三章 矿物类生药 374
第一节 矿物的性质 374
第二节 矿物类生药的分类与鉴定 376
一、矿物类生药的分类 376
二、矿物类生药的鉴定 377
第三节 矿物类生药分述 378
朱砂 378
石膏 379
信石 380
第十四章 海洋来源生药 383
第一节 海洋生物的种类 383
第二节 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 384
一、大环内酯类 384
二、肽类 386
三、聚醚类 388
四、萜类 389
五、甾体类 391
六、生物碱类 393
七、C15乙酸原类(聚乙酰类) 395
八、其他类 395
第三节 海洋来源生药分述 396
海绵 396
海马 398
参考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