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选题意义 2
第二节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逻辑结构 3
一、主要内容 3
二、技术路线 4
三、逻辑结构 5
四、重要概念界定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主要创新点 11
第四节 文献综述 11
一、碳排放的产业分布 12
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13
三、碳排放的峰值预测 15
四、碳排放的总量控制 18
第五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 21
一、国际政策行动 21
二、国内政策行动 25
三、国内外新转变 26
第一章 城市碳排放理论建构:一个分析框架 28
第一节 城市碳排放理论推演 28
一、碳排放最优水平 28
二、碳排放驱动因素 31
三、碳减排最佳路径 32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与碳排放理论分析 34
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34
二、人口集聚与碳排放 35
三、生活方式与碳排放 37
第三节 城市碳排放:一般性分析框架的提出 41
一、一般性分析框架的提出 41
二、要素间关系分析 42
三、一般性分析框架的应用 43
第二章 重庆市碳排放测度及其分析 44
第一节 重庆市人口、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情况 44
一、人口发展情况 44
二、经济发展情况 46
三、资源环境情况 49
第二节 重庆市能源消费情况 50
一、能源消费总体情况 50
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50
三、能源消费分行业分析 52
第三节 重庆市碳排放核算分析 60
一、碳排放总量核算方法 60
二、碳排放总量数据核算 61
第三章 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 67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原理 67
一、基本模型 67
二、基本参数 68
第二节 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及分析原理 69
一、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 70
二、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71
第三节 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 76
一、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76
二、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 76
三、分行业碳排放特性综合评价 88
第四章 重庆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91
第一节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91
一、因素分解模型 91
二、基础数据核算 92
三、LMDI因素分解模型 97
四、LMDI因素分解结果 98
第二节 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分析 99
一、人口因素与碳排放 99
二、人均GDP与碳排放 100
三、能源强度与碳排放 100
四、能源结构与碳排放 101
五、产业结构与碳排放 101
第五章 重庆市碳排放达峰预测分析 102
第一节 城市碳排放达峰实践分析 102
一、我国碳排放达峰面临的情况及进程安排 102
二、中国碳排放达峰先锋城市峰值目标情况 102
三、典型案例及预测模型 104
第二节 分城市达峰经验综述 105
一、成都 105
二、青岛 112
三、天津 115
四、广州 120
五、武汉 124
第三节 峰值预测模型构建 128
一、碳排放预测模型的选择及关联 129
二、碳排放峰值宏观驱动因素情景分析模型解析 131
三、能源需求情景分析模型的解析 132
第四节 重庆市分领域碳排放量的预测 135
一、综合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预测 136
二、化石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预测 143
三、产业活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预测 149
第五节 重庆碳排放峰值预测 155
一、情景指标的预测 155
二、碳排放峰值结果 164
三、2020年碳排放总量预测 166
第六章 基于政府考核的碳排放控制机制 167
第一节 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模型设计 167
一、分解思路 167
二、模型构建 168
三、指标选取 168
四、分解计算方法 170
第二节 重庆市总量目标分解实证分析 171
一、总量分配目标的确定 171
二、分解指数的确定 172
三、区县分解结果 172
第三节 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方法 174
一、分解思路 174
二、数据选择及分析 177
三、碳强度目标分解结果 181
第四节 碳排放目标考核机制 186
一、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186
二、考核对象与内容 186
三、考核方法及流程 189
四、考核奖惩措施 190
五、考核组织管理 190
第七章 基于市场交易的碳排放控制机制 192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 192
一、碳交易理论基础 192
二、国际碳市场 194
三、国内碳交易 201
第二节 碳排放权配额无偿分配方式 204
一、配额分配理论基础 204
二、委托-代理人模型 206
三、重庆碳配额无偿分配结果 206
第三节 碳排放权配额有偿分配方式 211
一、有偿分配的理论基础 211
二、有偿分配的关键问题 215
第四节 重庆市碳市场运行成效 218
一、碳市场交易情况 218
二、碳市场经验总结 220
三、碳市场建设成效 222
第八章 控制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225
第一节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25
一、总体要求 225
二、主要目标 227
第二节 对策建议 227
一、建立低碳能源体系 227
二、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228
三、统筹城乡低碳发展 230
四、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231
五、加强低碳科技支撑 232
六、加强低碳能力建设 233
七、强化低碳实施保障 234
主要结论及展望 235
参考文献 241